斯皮尔伯格 曾两度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三次刷新票房纪录,《侏罗纪公园》
全球最终票房高达10.2亿美金,刷新了斯皮尔伯格自己之前《ET外星人》6.19亿美金的纪录。直到1997年底,《泰坦尼克号》的横空出世才打破了《侏罗纪公园》的记录。
(文末放了木鱼解读过的斯皮尔伯格作品的超链接)
为了更好的理解数学中的混沌理论,我们来看一下这部曾经打破票房记录的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完整揭密
一只侏罗纪的蚊子,如何引发人类世界的一场惨剧。
这个故事,自然要从一只生活在侏罗纪的蚊子说起,在一个平凡的日子,它悠闲地吸食着恐龙血,饱餐后,也像往常一样扒在树上嗮太阳。但天灾不期而遇,还没等它反应过来,粘稠的松枝将它和还未消化的龙血永远的定格在了这一刻。
转眼间,时光飞逝,一个个纪元新生、毁灭。最终人类也走出洞穴,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一次意外的挖掘中,人们发现了这颗琥珀中的蚊子。也是因为这个契机,科学家们通过蚊子肚子里的血液,获取到了恐龙的DNA,他们利用青蛙的DNA,在最短的时间拼凑出了一组全新的生物密码——就这样,恐龙诞生了。
而主导这一切的 哈蒙德 决定建立一个以恐龙为主角的公园。但在前几天的事故中,几名工作人员被恐龙吃掉了,股东们因为安全问题准备撤资。为了进行安全认证,哈蒙德 特意请来了两位考古学家、一位数学家、一位律师,作为评估团队,来到名为奴布拉的神秘岛屿实地考察(喂恐龙),然后一系列的意外接踵而至。
【点击下方视频框可看完整节目】
在最后迅猛龙追逐小孩子的片段,不管是堵门、进入前后餐厅色调的变化、还是最后那段迷宫般的场景,都蛮容易让人联想起库布里克的《闪灵》里,最后杰克追杀妻子和孩子的场景:被破坏的门、代表危险的红色调、复杂的迷宫。
《侏罗纪公园》恐龙追赶男孩
《闪灵》杰克追赶丹尼
想到在《头号玩家》里斯皮尔伯格对库布里克的致敬,可以看出,他确实是库布里克的粉丝。
在他们逃离最后一个场景时,上面“
侏罗纪公园
”的横幅掉落,那一幕也成了影史上的经典。
影片是科幻作品,它幻想了当时还没有达到的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等等。但其实,除了遗传学,影片还保留着 迈克尔克莱顿 小说里面真正核心的科幻元素——混沌。一般如果不是学习数学的朋友可能会有些懵,但是如果是微剧场的观众的话,应该还记得我们之前所讲过的《
混沌:数学探秘
》系列。
(点击下面的图片可以直达两期《混沌》的微信图文)
是的,说起来,我们也是在做完《混沌》系列之后,回看《侏罗纪公园》时,才明白它里面提到的那个混沌的意思。
正如数学家和赛特勒在车上所做的那个小实验(趁机摸手),
一滴水在手背上几乎同样的位置滑下,两次的轨迹是不会相同的。
这和混沌数学探秘里面,迪昂的公牛测地线那段,
红点和蓝点初始位置几乎相同,但却会走出完全不同的轨迹
是不是很像呢?(小编PS:如果遇见心仪的姑娘,可以向她分享这个小实验?)
在混沌理论中,
一个仪器无法测量的极其微小的初始差异,就可能让整个系统的进程完全不同。复杂系统也即混沌在影片中的隐喻有很多
,比如第一个是复杂的DNA,科学家在恐龙基因中加入青蛙的片段,一方面降低了恐龙的视觉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他们的繁殖能力,而这套DNA系统因为太复杂,人类并没有办法完全掌握。
又比如,园区的自动控制系统,因为一场巧合的暴风,和一个巧合的程序员的出逃,就完全瘫痪,而整个公园也变得再也无法运作了。
当然还有对整个自然的隐喻,
一个物种的出现,虽然看起来是很少的数量,但却可能对整个演化的进程造成巨大的改变。
而这正是大家在中间那段午餐会议时所讨论的,
人类并没有办法驾驭自然。
电影里面有很多巧合的意外:暴风是个意外,恐龙繁殖是个意外,工作人员出逃也是个意外,就连最后登场救了他们的霸王龙同样是个意外。
但这正是对应了混沌——不可预期。
正是这些看起来的小意外,改变了事物的最终走向。
据说在书中,迈克尔克莱顿提到了更多混沌相关的知识,并且认为这将导致未来的不可知性,从而对科学的将来,整体上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悲观。
不过我们了解到,虽然混沌系统具有初始条件敏感性,但同时整体结构上又具有SRB测度,所以
虽然科学在精确预测方面失效了,但是仍然可以在概率级别上对系统进行掌握。
所以,科学依然有作用,“偶然”和“决定论”是这般的在混沌中共存。
说回到影片,像侏罗纪公园这样的小型系统尚且无法被人类控制,那么面对生物界如此复杂的大的系统,任何扰动都可能导致不可预料的后果,或许是影片所带给我们的思考。
在最后那刻,他们看向远处的海鸟,按照影片中的线索,他们认为恐龙最后进化成了鸟,而在这漫长的千千万万年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多少不可预测的“
偶然
”,才让他们变成了今天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