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互联网+教育”产业专业园区;“互联网+教育”助力创新创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混沌学园  ·  为什么DeepSeek没有诞生在科技大厂? ·  昨天  
混沌学园  ·  疯狂的幻方:一家隐形AI巨头的大模型之路 ·  2 天前  
学习曾国藩  ·  内核强大的人,都有这5个特点!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观点丨李玉顺:智能时代的课堂变革要求教师成为主动学习者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 公众号  ·  · 2024-12-11 15:55

正文


当前,以AI大模型为代表的技术突破,显著降低了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门槛,或将重塑教育模式,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大规模、常态化、系统性的课堂教学变革正在来临,数智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与体系创新需求迫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玉顺 认为,要通过数智技术赋能素养型课堂生态发展,开展人机协同的课堂智能分析与诊断,以多维一体联动的深刻力量促进课堂教学变革。一起来看——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博士生导师 李玉顺



“智能+”教育时代:教师专业成长面临新要求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智能+”时代,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在人文社会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各个行业都受益于数字技术的应用。根据去年年底的统计数据,我国40%的GDP来源于数字经济。在这个进程中,人工智能发展不断升级迭代,教育、金融、媒体等领域的大模型应用正在进一步深化。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发展逻辑和特征。回顾过去20年,我国教育从数字教育的初步尝试,逐步走向以素养为导向的全过程育人,朝着2035年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的目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与教育从最初的双向平行演变为交叉融合的关系。我们追求技术向善的实践逻辑,推动了全场景、全要素、全过程的数字化升级,而这种升级发展也使得课堂微观的教学实践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早期关注自主合作探究,到现在关注深度学习和跨学科融合,课堂生态的变迁促使我们真正走向素养育人的新生态。

课堂的深层次、系统性、结构化变革已成为当前教育实践中最为重要的进程之一。如今,“互联网+教育”正逐步迈向“智能+教育”,催生出一种全新的变革生态。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学习方式、评价体系、教师专业发展等教育的各个核心要素正在发生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具体到微观的教学实践层面, 教学逐渐向高阶化和差异化发展,深度学习、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以及面向场景的非正式学习成为培养下一代学习者的关键 这些创新变革的要素汇聚在一起,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教师需要积极拥抱新技术,成为现代性的教师;另一方面,跨越式的专业发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也对建构新型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



探索性案例: “互联网+”教育新基建公益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一些模式与体系创新的区域性实践和探索,以北京师范大学与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海淀互联网教育研究院共同推进的 “互联网+”教育新基建公益行动 为例与各位分享。

“互联网+”教育新基建公益行动启动于2021年9月,旨在搭建“互联网+”开放性平台,凝聚跨专业、广域覆盖的专家团队,助力建构互联网教研新体系。项目包括两种主要形式:一是“互联网+教研”公益大讲堂,目前累计开展讲座及课例观摩近50场,吸引了全国56个市、区(县)的参与,累计参与教师约7万名;二是邀请区域成立“31网络研修共同体”,通过多学科与教师的对话,建构实践导向的行动研究范式,促使研修活动真正融入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中。


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倡导研、培、训一体化的逻辑,希望通过新的行动范式和广泛的专家参与,形成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具体做法包括制定学科研修方案、组织研修活动、推动教师成果生成等。


成效方面,我们在去年下半年对参与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们对这种实践形式高度认可,92%的教师认为研修共同体比传统的讲座式培训和教研活动收获更大,高质量专家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在区域之间得以共享,有效地支撑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随着项目的开展,我们不断升级研修方式和内容,更充分地整合各地区域的教研资源。2024年5月,“31网络研修共同体”正式升级为 “311网络研修共同体” 其中“3”指的是3个区域结对,彼此交流分享各区域研修文化、研修模式,共同开展行动性过程;两个“1”分别代表区域教育行政机构和专家团队,以区域教科院为代表的教育行政机构管理区域教师参与研修,各学科由1位 学科 资深专家领衔,引领教师开展聚焦性主题下的网络研修。 “3 11网络研修共同体”采用“结对子”的形式建立跨区域、跨学校、跨学段的联合教研模式,实现校校之间联合互动,区域之间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综合课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创新


通过面向全国的实践探索,可以深刻感受到构建现代性的教师专业发展和数字研修体系的意义和价值。回顾在教师发展领域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现代教师专业发展与传统模式有着显著的不同。 传统的教师培训更多侧重于知识的接受,而在当前的改革进程中,教师需要具备实践导向的反思调整能力、协作共享精神和持续发展的意识。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当我们俯身于课堂,观察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现代性重构时, 往往会发现 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为教育带来了多层次的发展样态,而每一种样态背后也对应着对教师知识、能力、素养、价值观等方面的新要求。

在教师专业发展范式转型的过程中,课堂观察和技术解构是一个显性的特征。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充分实践人机协同的课堂诊断,在过去一年中取得了显著进展。这种课例研究的方式正在逐步走向综合性,因为其不仅聚焦主题,还通过数据循证实现迭代,促使教师反思、 分析 和理解 教师要成为主动的专业学习者, 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来探索和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试验和实践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综合课例研究是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新范式的创新方法,这种转变的背后蕴含着“多域协同、行动生成、场景伴随、精准赋能”的新逻辑,我们必须走到教师的中央,帮助和支持他们的专业成长,这就是当前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转型。

面对知识更新速度远超权威认证速度的现实,教师如何成为 实践场域 引领者和践行者? 过去五年,我国在这方面的变化尤为明显,创新的数字化研修体系、校本教研、片区教研、集团校教研和网络联研等都回应了时代的需求。 智能技术助力课堂教学的大规模、常态化、系统性变革,推动课堂评价的循证转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创新,促进了区域研修路径的智能升级。

当前,课程、课堂、评价、教师发展等核心要素创新发展,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正深刻性地走向业务融合、机制创新和文化创生,加速教科研组织形态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是当下最活跃、最迫切的发展领域,迫切需要新理论、新体系、新实践,希望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区域能够参与到这样的变革进程当中。



关注官方视频号
获取更多教育资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