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产业
清华控股源自清华,以“科技+金融”双轮驱动,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型企业孵化、投资、运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旗下产业涵盖多元化综合性科技实业孵化器、科技产业、创新服务、科技金融、创意产业、现代教育产业集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福州新闻网  ·  黄晓明现身福州! ·  昨天  
福州道运  ·  【福运榕城】2月14日起,这条公交线路开通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产业

新书发布|同衡规划院系列专著之《中国城镇化与城乡发展建设的绿色化道路探究》

清华产业  · 公众号  ·  · 2018-05-10 14:19

正文

清华控股成员企业清控人居集团旗下同衡规划院历时近2年的研究成果《中国城镇化与城乡发展建设的绿色化道路探究》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本书是国内少有的关于绿色城镇化领域的集成式著作,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参考价值。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主编: 尹稚

副主编: 王晓东、郑筱津、欧阳鹏

出版时间: 2018年3月


01

新书简介


顺应时代要求的绿色化发展理念


绿色化发展已成为国际共识和时代潮流,也是当代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和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突出成就,但同时也面临一系列资源生态环境方面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新型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提出"推进绿色发展"的要求。 如何 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建设的全领域和全过程中,构建绿色城镇化和城乡发展建设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支撑"美丽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是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国内少有的绿色城镇化领域的集成式著作


同衡规划院历时近2年时间,组织10多个跨专业部所和近80人团队,开展中国城镇化与城乡发展建设的绿色化道路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集结整理形成本书成果,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 本书基于多专业协同、系统化集成的思路,对中国城镇化与城乡发展建设的绿色化道路进行系统性、全面性、前瞻性研究, 是国内少有的关于绿色城镇化领域的集成式著作,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参考价值。

本书针对中国城乡开发建设、城乡生产生活功能运行与自然生态资源环境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研究探索 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与城乡发展建设绿色化路径。 从城乡发展建设(城乡开发建设活动、城乡生产生活功能运行)如何与自然生态、资源、环境实现协调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出发,系统性解析 中国城镇化与城乡发展建设绿色化的理念、目标、路径、行动引导、技术体系和政策支撑保障 ,促进我国城镇化与城乡发展建设绿色永续发展。

本书围绕中国绿色城镇化与城乡发展建设的关键领域、核心问题展开论证研究,提出系统性技术集成解决策略。分别围绕 绿色化导向的不同尺度空间布局范式导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景观生态营造、绿色建筑发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交通发展、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治理模式和考核机制 深入开展专题性研究;同时立足国家视野,对 国际层面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政策和绿色标准、国外在推进绿色化发展道路上的典型经验 开展对标研究,有利于更好借鉴相关经验,指导和促进我国绿色城镇化与城乡发展建设的改革创新实践。


02

核心内容

一、对中国绿色城镇化道路的基本认知

1.中国研究绿色化问题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第一, 我国高度紧张的资源能源格局 ,决定了绿色化战略的重要性;第二, 我国日益剧增的资源环境矛盾 ,决定了绿色化转型的紧迫性;第三, 我国史无前例的城镇化进程 ,决定了绿色化转型的艰巨性;第四, 我国国土辽阔、地域复杂 决定了绿色化模式的多样性。

2.绿色城镇化的概念内涵

绿色城镇化即城镇化发展的绿色化道路,体现的是城乡可持续发展路径。 从城乡自然生态环境、城乡开发建设、城乡功能运行和城乡绿色治理体系四个方面,提高城乡绿色发展能力及绿色治理水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其核心命题是调适城乡开发建设、功能运行与自然生态、资源、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增强城乡可持续发展能力。



3.绿色城镇化的研究技术框架

绿色城镇化是关于人居环境的复杂巨系统问题 ,一要 注重系统性研究 ,采取多维度网络的研究思路;二要 注重多尺度导控 ,提出多层面集成化的行动引导;三要 注重协同化治理 ,建立多手段协同治理的实施机制。本课题针对中国城乡开发建设、功能运行与自然生态资源环境之间的冲突矛盾和问题,确定 绿色城镇化的理念、目标、行动引导、考核标准、技术集成和政策支撑保障, 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城镇化发展模式。


二、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中的非绿色化问题研判

1.在国土层面关注的非绿色化问题

生态难以为继: 城乡开发建设空间对自然生态空间的无节制占用和蚕食导致自然生态空间大面积退化、品质下降;

资源难以为继: 不计成本代价,不讲求效率效益,以资源的粗放消耗来保证城镇化水平提升和城镇规模扩张;

环境难以为继: 城乡生产生活的污染物排放治理水平低,标准不达标,大气、土壤、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2.在区域层面关注的非绿色化问题

区域城乡发展建设布局与主体功能区、生态功能区划的引导和管控要求存在冲突; 在城市群、城镇密集地区、大都市地区的生态资源环境和开发建设间的冲突最为集中,形势更为严峻。

3.在城镇层面关注的非绿色化问题

一是 城市建设用地粗放扩张的模式 ,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二是 城市空间布局和结构不合理 ,运行效率低;三是 综合交通发展模式不合理 ,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四是 环境设施和公共安全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难以有效应对和消解城镇开发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五是 建筑建造和运行中的寿命低、能耗高、闲置浪费问题严重等非绿色问题。

4.在乡村层面关注的非绿色化问题

一是乡村布局分散,量多面广,开发建设布局与自然生态资源环境间存在大量的整体性冲突;二是乡村建设运行缺少外部智力资源和公共财政支撑,以及针对性适用技术,因此更为粗放;三是落后的乡村生产方式造成部分地区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三、推进绿色城镇化发展的集成化路径

同衡规划院课题组认为,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框架,应当以 生态低冲击、资源低消耗、环境低影响 为核心理念,实现 城乡空间的绿色化营造、绿色化运行和绿色化管理 ,促进城镇化与自然生态资源环境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国土、区域、城镇、乡村四大层次发展建设路径

中国绿色城镇化的总体行动原则是关注空间营造、运行管理与自然生态资源环境的 四大匹配性和四大平衡性。


国家层面的基本行动要求 是要做到: 四定、四控、四禁 。一是对自然生态空间保护要做到 定保护范围,定管制要求,定管理主体,定奖惩标准; 二是对自然资源利用要做到 控需求规模,控需求结构,控供给规模,控供给模式; 三是对自然环境保护要做到 禁止污染外部化,禁止先污染后治理,禁止突破环境容量,禁止隐匿环境风险。

在区域层面 首先应当关注不同主体功能区域的差异化引导。 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 重点是控制规模上限,划定永久保护边界。

在城镇层面 应当强化对 绿色化用地拓展方式的精细化管控和引导 ,确保建设用地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和集约高效利用;同时 倡导绿色化的空间和功能布局模式。

在乡村层面 一是要 促进对乡土原真性自然文化资源的保护 ,限制农村地区的大规模开发;二是 引导乡村工业向城镇集中 ,严控乡镇企业环境准入门槛;三是 倡导本土化和绿色化的乡村建筑设计与建造方式 ;四是以适用性和实用性为目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五是 改进提升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

2.生态、景观、建筑、设施、交通、安全和治理七大领域绿色化发展路径引导

1

绿色化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通过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强化绿色空间分区保护与管制、优化城镇生态空间等策略强化对绿色空间的保护与管制;以水系统综合规划和管理为基础,强化海绵城市建设和流域及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实现城市水系统的保护与建设;通过优化城市职能布局、强化能源总量控制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注重节能提效与清洁能源开发、强化大气污染治理等策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与大气污染防治。

2

绿色化的景观生态营造: 在区域层面关注景观生态格局的构建;在城镇尺度完善城市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城市开敞空间的复合化利用,重点推动棕地的景观生态复兴以及河流廊道的生态修复。

3

绿色化的建筑建造和运行模式: 推进全过程导控和全流程审查管理;推广经济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因地制宜推进地方绿色建筑运行标识;推动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推广建筑智能化运营管理系统平台。

4

绿色化的基础设施体系: 加强污水和污泥处理与再生回用;推广可持续能源供应与低碳化使用;促进垃圾收运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完善地下管线综合管理;推进电网智慧化运营管理。

5

绿色化的综合交通模式: 倡导公交优先导向;促进城市交通和区域对外交通高效衔接;推进城市内部多模式交通无缝衔接与转换;完善道路交通微循环体系;提升慢行交通出行环境。

6

绿色化的公共安全体系: 逐步推进制定不同尺度的风险评估图,并作为城乡规划建设的前置性条件;提高城市防灾水平,建设韧性城市;出台韧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修订城乡防灾设施规划建设标准;搭建城市综合防灾管理信息平台。

7

绿色化导向的治理和考核机制: 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绿色城镇化绩效考核机制;完善城乡规划建设绿色化相关技术规范标准;鼓励绿色化的适用技术进步和应用推广;完善以绿色化导向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制度设计;结合我国不同地域条件制定差异化的区域绿色化开发政策;搭建智能化、精细化管理为目标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绿色化监测管理平台;研究推进国家层面的城镇化绿色发展立法和顶层规划设计。

四、推进绿色城镇化发展的考核体系

同衡规划院课题组提出构建“ 绿色城镇化发展趋势指数(GUDI) ”体系,具体由生态影响趋势、资源影响趋势、环境影响趋势三大类8项20个指标构成,以此建立动态监测和实效评估机制。建议国家层面 建立绿色城镇化发展相关的第三方技术支持认证与管理制度 ,促进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绿色城镇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架构图

五、国际层面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政策和绿色标准

国际层面对碳排放的关注不断升级,全球碳排放与碳交易市场逐步形成与完善,可持续发展指导下的绿色化产品全产业链正在推动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课题组对 全球碳税改革和绿色化标准 的探索进行了跟踪研究,并总结出对我国的六点启示。

六、国外在推进绿色化发展道路上的典型经验

总结国外典型国家在推进绿色化发展道路上的典型经验和教训。

1

国际绿色化的宏观理论范式: 主要运用历史演进分析的方法,着眼于国外绿色化发展历程的视角,梳理国际生态城市理论发展脉络。

2

国外绿色化转型期的国家发展战略与空间范式: 精选德国可持续发展和工业4.0战略、日本循环性经济社会、韩国绿色新政与绿色增长战略、法国光宇"绿色基础设施"战略、澳大利亚"绿色技能"战略以及英国"绿色治理"战略等六个国家的绿色转型宏观战略进行国别案例的纵向深入剖析,为我国制定绿色城镇化战略的顶层设计奠定基础。

3

国外次区域、城镇、乡村等不同层次空间发展的结构范式: 横向总结各国对不同层次空间发展范式转变的关注重点和实践经验,紧密围绕与空间结构系统相关性最强的土地利用范式、交通模式范式、设施配置范式进行深入研究。

03

图书目录

第一章:对中国城乡发展建设绿色化道路的基本认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