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暖在线
冷暖在线作为一个行业社区平台,为冷暖空调行业的工程师提供学习知识、经验分享、在线研讨和观看学术视频的综合性学习途径。帮助行业内的专业人士了解行业最新资讯,熟悉市场行情,并为未来事业发展寻找人脉资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冷暖在线

哈尔滨工业大学马最良教授谈40年“热泵”情怀

冷暖在线  · 公众号  ·  · 2017-11-21 13:2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最良


一颗“热泵”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近日“冷暖在线”专访了哈尔滨工业大学 马最良 教授 ,马老师和我们谈起了 难忘的从业生涯,结合自己的经验分享了一些对“煤改电”工作的建议。


40年“热泵”职业生涯

我的经历很简单,中学毕业到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读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教书干到了退休。


在学校,我接触到了留德和留苏的教授,他们对我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毕业留校在徐邦裕和吴元炜教授领导下开始工作,这一段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埋下了一颗热泵的种子,两位教授领着我们一群年轻人,开始做恒温恒湿的热泵机组,这个过程做得很艰难,也很仔细,一直做到1969年才结束,这么长时间让我的这颗热泵种子扎根。但是没有发芽因为当时没有发展热泵的条件。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主,我这颗热泵的种子才真正发芽。

从1980年开始,在徐邦裕教授领导下,我又开始搞热泵,一直做到2010年退休。回顾这40年“热泵”生涯;第一个10年基本跟着徐先生干;第二个10年我自己开始独立干;第三个10年带领我的研究生和同事一起干;最后一个10年收获最大,是我的黄金10年;退休后仍在关注热泵的发展,经历很简单,我很高兴也很满意。更满意的是培养了一批学生,无论什么岗位他们做的都很好,这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一点,体现出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理念,是我终生兴奋的事情。


谈难忘的工作经历

1964年毕业半年后,从1965年,跟随吴元炜,徐邦裕领导的科研小组,给大庆搞一套恒温恒湿机组。当时我们讨论这个方案的时候最后决定做一个热泵式的,提出了一个新流程,夏天以冷凝废热,作为恒温恒湿的二次加热;冬天,变成清水源的水-水热泵;制冷还是当成制热用?很新奇。

但是一想呢,自己当时也确实不了解热泵。当时的条件不像现在,我们需要做流程实验,然后再做部件实验,基本上每做一个部件都要做实验。样机出来后,还要做样机性能试验,通过后再到现场做一年运行试验。经历这么一个过程,感觉很有意思,从一点不知道,到最后能应用,过程做的非常扎实,很有成就感。徐邦裕老师认为热泵发展非常有前途,老先生眼光非常长远,大家都没有想到热泵到今天有这么大的发展前景。

热泵式恒温恒湿系统,流程是我们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来的,但日本是在我们8年后提出并申请了专利,但是我们当时也没有什么专利之类的,甚至项目连署名都没有。在我后来写的《热泵技术应用理论基础与实践》书中,为了缅怀徐邦裕教授,我特意把这个系统写上了。


马老师对“煤改电”工作的建议

“煤改电”是好事,既能节能减排,又能解决雾霾问题,更是政府惠民项目。好事儿一定要做好,不要留有隐患。现在有一个非常好的开头,首先企业要 通过 机组 检验 ;第二步请各个部门测试系统;我希望“好的开头”继续下去,那就要做第三步,把这些测试的结果汇总,总结出来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发展,存在哪些问题,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找到问题是前进的动力;看看哪些系统是成功的,为什么成功?热泵系统看着很简单,仔细想呢其实不容易,涉及的专业面很多,是多学科交叉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一个人都完成,避免盲人摸象,要整体来看。


给年轻工程师职业发展的建议

因为每个人情况不一样,特点也不一样,但是我想不管做啥,一定要多做事情,把事做好。 要想把事情做好,就得学习,学习怎么学?学习不是简单的读书查文献,学习一定要有思索的过程,思索的过程就会产生新的思想,有了新的思想之后还要去不断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有可能对也有可能错,但是没关系,不断有这样的过程就是前进,就会进步。


点击视频观看马老师讲述难忘的从业经历



点击 “阅读全文 ”观看马老师完整版访谈视频


往期精彩推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