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书
加入“有书共读行动计划”,和1000万书友一起,每天早晚读书半小时,每周读完1本书,一年读完52本精选好书,成为期待的自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有书

第一位“小品女皇”离去,春晚“铁三角”解体,“黄金搭档”不再出现,著名笑星“封杀”自己:他们与春晚的40年爱恨情仇

有书  · 公众号  ·  · 2025-01-29 06:30

正文


文 | 有书唐适愿 · 主播 | 周周


25年前,新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所有人都在等待着那一声声倒计时,等待最后一曲固定歌曲。

 

那一年,是“黄金搭档”缺席春晚的第二年;

 

那一年,是“铁三角”开启巅峰时代的前一年,也是分崩离析开始的倒计时;

 

那一年,是初代“小品皇后”陨落的一年,也是往著名笑星心里埋下“封杀”自己的种子的一年。

 

再往前数十几年,春晚还是一个“诸神争霸”的舞台。

 

43年时间,从繁星满天到众星陨落,背后,是他们与春晚的爱恨情仇……

 

 

1984年的春晚后台,坐着两个三十左右的小伙子。

 

一个是演员陈强的儿子,叫陈佩斯。

 

他老爹擅长演“反派”,演过霸占喜儿的地主老财黄世仁,也演过海南岛的恶霸地主南霸天。

 

据说此人演技之高,让人看完作品恨到咬牙切齿,还有一次在舞台上,险些被愤怒的观众用枪给“就地正法”。

 


虎父无犬子,陈佩斯在他爹的熏陶之下,在表演方面也有着极高的天赋,25岁出演喜剧电影《瞧这一家子》出道,被观众记住。

 


他旁边的另一位小伙子,是他当晚的搭档,也是当时的“当红小生”,朱时茂。

 

朱时茂23岁就出演了谢晋的电影《牧马人》,饰演主角许灵均。

 

几年后电影上映,他因英俊帅气的外表,成了无数女性的“梦中情人”。

 

那时谁也没想到,几十年后他还会因一句“老许,你要老婆不要”而再次出名。

 


话说回84年的春晚当天。

 

陈佩斯与朱时茂在后台忐忑地等待。

 

只因春晚已经开始,但二人的节目能不能上,都还未可知。

 

原因是,春晚节目审核的时候,审核组成员都被两人逗得前仰后合。

 

因此有人担心,如此太不“严肃”,且节目没有一个价值观的导向,会不会太“俗”。

 

可两人又都很出色,节目也很新颖。

 

一时之间,众人也拿不定主意。

 

直到晚会开始,导演黄一鹤才说:

“没有领导点头,也没有领导摇头,但我决定让你俩上,出了事儿我担着。

 

你们俩上去,一个字都不能错,说错了字,那是重大政治事故。”


就这样,陈佩斯与朱时茂上了台。

 

在二人上台前,有马季的相声《宇宙牌香烟》,也有传统京剧剧目《将相和》。

 


要给他俩报幕了,筹备组才想起来问:

“这节目该叫什么啊?”

两人想了想:

“就叫‘小品’吧!”

就这样,春晚的节目上,便有了“小品”这个节目种类。

 

两人也从这一年的《吃面》开始,稳坐春晚小品的头把交椅。

 

此后几年,《吃面》的“续集”《拍电影》,《羊肉串》,无实物、台词极少的小品《胡椒面》,《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姐夫与小舅子》《王爷与邮差》,无一例外都成为了经典。

 


他们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次新的尝试:

 

因为觉得小品不可以只依靠台词上的包袱,所以他们创作了《胡椒面》这部作品,台词只有寥寥数语,其余全靠动作支撑,如同卓别林的默剧一般,将所有人逗得前仰后合;

 


《主角与配角》中,诞生了无数流传至今的经典台词和片段;

 


在《王爷与邮差》中,他们更是想将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与舞台小品结合起来,想要给观众一种全新的体验。



观众热烈的反馈,也意味着他们表演的成功,成为他们不断创新的动力。

 

多年以后,陈佩斯在面对采访时,曾表达了对于观众反应的看法:

“如果冷场,我没本事,我回家练去,最讨厌、最可怕的就是,好不好都叫好……弄得都没有是非了。”

也正是他这种对于艺术的真实、严谨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妥协,让他和朱时茂这对黄金搭档,告别了春晚。

 

1999年,他们一纸诉状,将央视告上法庭。

 

虽然最终拿下了诉讼的胜利,但这也宣告着,他们二人春晚生涯的结束。

 

也是同一年,另一对“黄金母子”,也迎来了他们最后的合作。

 

 


 

1988年,60岁的赵丽蓉登上了春晚的舞台。

 

赵丽蓉上春晚,不是因其在喜剧方面的造诣,而是戏曲方面的出众。

 

她从1岁就上了评剧的戏台;


从小就和兄弟姐妹一起,在侧幕看戏;


后来和二哥赵连喜接连拜师学艺。

 

二哥专攻武生,她专攻青衣和花旦。

 

但她最为擅长的,还是“彩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丑角”。

 

彩旦本是绿叶一般的存在,可她却能让观众一下记住她。

 

四大名旦中的荀慧生夸她是“一人千面,当之无愧”;


尚小云为她题字“雅俗共赏”;


梅兰芳则送给她一张自己穿西服的照片。

 

和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合作的剧目《花为媒》中,她饰演媒婆阮妈,一段“报花名”,成为了经典选段,她也收获了无数戏迷。

 

其中,就有春晚筹备组的两位工作人员。

 


他们力荐赵丽蓉上春晚。

 

赵丽蓉怕自己给评剧人丢脸,便提出要求:上春晚可以,必须得“剧本好”“人物新”!

 

就这样,她与“济公”游本昌共同出演了小品《急诊》。

 


她的戏份、台词虽然都不多,但足够精彩,反响也很不错。

 

转年,她就和相声大师侯宝林的三子侯耀文同台搭戏,出演了经典作品《英雄母亲的一天》。

 


其中的经典台词“司马缸砸缸”和最后的“买豆腐还用叫车”,都令观众记忆深刻。

 

她“小品女皇”的地位,也从那时开始奠定的。

 

1992年,赵丽蓉携年轻演员巩汉林登上春晚,开启了“黄金母子”时期。

 

巩汉林出生于一个曲艺世家,父母都是河北梆子的演员,他从小耳濡目染,对曲艺十分感兴趣。

 

后来入了曲艺团,学习相声。

 

1988年,相声名家唐杰忠觉得他表演天赋极佳,又会写词写稿,不应该被埋没,便鼓励他到北京发展。

 

同年,他和赵本山搭档,出演小品《如此竞争》中的“十三香”角色,一夜成名。

 


此后,便收到了赵丽蓉的邀请,先是出演了小品《母亲的心》,后又共上春晚,便有了作品《妈妈的今天》。

 

“趟(探)戈奏(就)是趟啊趟着走。”

 

赵丽蓉带着唐山口音的台词,诙谐灵动的表演,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旁边那个不断喊着“妈”“妈”的年轻人,也被观众深深记住。

 


而后,两人又合作了作品《如此包装》《打工奇遇》《功夫令》《老将出马》等。

 

均为经典。

 

其中,《打工奇遇》中的台词“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还成为了群众识别“间谍”的方式。

 


“母子”二人的多年合作,再加上早期时候赵丽蓉对巩汉林的提携,都让巩汉林对这位老前辈有着非同一般的深情厚谊。

 

巩汉林喊赵丽蓉都是“赵妈”“老太太”这样亲切的称呼。

 

2000年,赵丽蓉患癌去世。

 

从此,春晚也没了这对“黄金母子”。

 


此后10年,巩汉林也创作了不少如《装修》《邻居》《开锁》这样的经典作品。

 

但2010年之后,他就退出了春晚。

 

在被问及原因时,他说:

“没有好作品,就不要上春晚。


要学会‘封杀’自己。”

 

因为他永远记得他的赵妈在去世前对他说的那句话,‘表演要讲究,不能将就’。”


1999年的春晚,成为了巩汉林与赵丽蓉最后的合作。

 

但同时,这一年,也是另一对黄金搭档的开始。

 

 


 

“我叫白云。”

 

“我叫黑土。”

 

“我七十一。”

 

“我七十五。”

 

……

 

1999年,赵本山和宋丹丹首次搭档,携作品《昨天今天明天》共上春晚,开启他们的黄金时代。

 


两人都不是春晚首秀。

 

宋丹丹第一次站到春晚的舞台上,是1989年的《懒汉相亲》。

 

然而,在上春晚之前,她曾向导演辞演。

 

原因是,她当时的公公得知她排演的内容后,很不赞同,大怒,说她“拿着肉麻当有趣”。

 

宋丹丹害怕公公的态度,同时也担心,会不会之后其他人也这样想她,便在第二天找到春晚的语言类导演,说自己不想上了。

 


导演也犯了难。

 

在距离除夕还有一周的时候,春晚的语言类节目惨遭“七连毙”,好不容易创作出了这部《懒汉相亲》,临到头了,女主要辞演?

 

导演好说歹说,宋丹丹才半推半就地接下了这个活儿。

 

她在台上表演,黄宏在台下坐着,心里打定主意,要让这妹子跟他合作。

 

于是转年,他就邀请宋丹丹与他一起出演《超生游击队》。

 


那会儿宋丹丹已经怀孕7个月了,她说她是个大肚子,演不了。

 

黄宏立刻就说:

“要的就是这个,你还省得往里垫枕头了。”

就是那一年,宋丹丹才明白了,什么叫做一夜成名。

 

此后,她一连上了3年春晚,成了家喻户晓的女笑星。

 

直到1993年,她半夜抱着高烧不退的儿子去医院,却被医生反复追问舞台上的事时,她开始痛恨这些。

 

痛恨笑星的身份,痛恨别人看见她就笑。

 

她离开了黄宏,此后5年,她不上春晚。

 

直到1997年,她和前夫英达离婚,在第二任丈夫老赵的鼓励下,再次登上春晚。

 

转年,她与黄宏在理念上产生分歧,合作破裂。

 

就在这时,赵本山给她打了电话。

 

从此,便开启了“白云黑土”的时代。

 

直到2008年的《火炬手》。

 

宋丹丹宣布不再上春晚。

 


多年以后,在《王牌对王牌》的舞台上,宋丹丹被问到,还会再演小品吗。

 

她说:

“不会了,真的不会了。

创作能力降低,人不可能永远都会演。”

她不想等到被观众嘘下台的那一天。

 

她就像巩汉林说的,真正地“封杀”了她自己。

 

春晚舞台上,再也没有“白云大妈”,只剩“黑土”,苦苦支撑。

 

 


赵本山与春晚之间,堪称“虐恋情深”。

 

得从1987年开始说起。

 

那会儿姜昆大火,是曲艺界数一数二的人物,到处巡演。

 

但到了铁岭的时候,却得到了这样一句评价:

“跟俺们那旮的赵本山比起来差老远了。”

姜昆遂带人去看赵本山。

 

一场《瞎子点灯》,让姜昆折服,他把赵本山送到了春晚导演面前。

 


据后来赵本山说,那一年为上春晚,他拿了12瓶茅台。

 

但他的节目,还是一拖再拖,拖到了1990年。

 

1990年,赵本山登上春晚,和黄晓娟一起出演小品《相亲》,一夜爆火。

 

从此,拉开了他“制霸”春晚20年的序幕。

 


同时,赵本山的走红,也给东北的曲艺演员们,指了一条明路。

 

其中有两人,与赵本山结下了缘分。

 

一个,是被称为“小郭兰英”的高秀敏,另一个,是当时还在说相声的范伟。

 

范伟上春晚的过程,比赵本山还要坎坷。

 

从1992年开始,赵本山就找着机会想带范伟上春晚。

 

但一直被否,直到1995年的《牛大叔提干》,范伟才终于走上了春晚的舞台。

 


只是,角色不够出彩,范伟没火。

 

转年,两人又合作了《三鞭子》。

 

范伟依旧是小角色,小品也没那么好看。

 


用赵本山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这种说教东西太累了,没包袱,硬演,脖筋都给喊出来。”

到了两人合作的第三年,就是大众熟知的《红高粱模特队》了。

 

好看,经典,但依旧没什么水花。

 


范伟自己说:

“那时赵本山实在太强了,谁跟他站台上,都只能落得垫戏。”

就这样,两人从1993年,合作到1998年,迎来了高秀敏的加入。

 

开启了他们“铁三角”的时代。

 

从《拜年》开始,除了中间两年和宋丹丹的合作以外,直到2004年,都是“铁三角”的作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