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有了这种投诉的顺畅渠道,老百姓就不需要走弯路借曲线,不需要跑到央媒微博后面“求关注”了,不需要借助其他热点事件“蹭流量”“蹭热搜”。一键直达能直接解决问题、亮牙齿的监管者,掌握有效投诉主动权,不必寄望热搜的善意和跟帖被发掘到,这是对民众监督权的尊重。民众与监管者可以通过这种投诉方式直接对话,能对层层加码给返乡添堵者形成一定威慑。
吐槽青年出品
“层层加码”的行政惯性就像牛皮癣一样,又硬又臭铲之不尽。国家有关部门强调了好几次,高中低风险地区分级分类管理,禁止层层加码,不懒政不甩锅,不得给返乡民众设门槛。不仅说,还开始曝、办、罚,通报违规层层加码者,“随意贴封条管控”的黑龙江鸡西鸡冠区,成第一个被惩罚者。如此严厉下,一些地方还是我行我素,从网民在各大媒体官微下的留言投诉来看,层层加码在有些地方仍存在,民众深恶痛绝。
明令禁止之下仍有人不当回事怎么办?这方面要向浙江学习,不只是发个文件,而是动真格,公开征集问题线索,方便民众参与监督。1日,浙江省有关部门发布消息称,为坚决防止涉疫不作为乱作为问题,“浙里督”平台从即日起面向全省征集疫情防控问题线索,征集内容包括落实就地过年服务保障不到位,对农村地区返乡政策层层加码等。保障不到位,处理;返乡政策层层加码,处理。
像这样公布联系方式,公开征集问题线索,充分体现了浙江治理“层层加码”的诚意。有了这种投诉的顺畅渠道,老百姓就不需要走弯路借曲线,不需要跑到央媒微博后面“求关注”了,不需要借助其他热点事件“蹭流量”“蹭热搜”。一键直达能直接解决问题、亮牙齿的监管者,掌握有效投诉主动权,不必寄望热搜的善意和跟帖被发掘到,这是对民众监督权的尊重。民众与监管者可以通过这种投诉方式直接对话,能对层层加码给返乡添堵者形成一定威慑。
对层层加码是不是动真格,看两个方面,一,是不是给公众充分赋权,让监督无障碍;二,会不会真办违规者,让层层加码者付出代价。
一些地方之所以无视中央有关部门一再强调,仍坚持出台加码的“土政策”,是出于山大王式行政惯性,以及以下傲慢、自负、无法的认知误区。其一,严一点没关系,越严越安全,越严越能体现执行到位,缺乏“严首先是严格执行法规”的规则意识。其二,法不责众,中国地方那么大,有“土政策”的地方可能不少,总不能只惩罚我一个人、一个地方吧。其三,我就是层层加码了,你又能拿我怎么办?山高路远拿我没办法,投诉,你没有渠道,也不敢投诉,以后你还在不在本地混了。其四,我不贪不拿,没有私人利益,不是损人利已,层层加码严格一点,只是为了本地更安全,你会拿我怎么办?
这些认知都是错误的,特别是“我不贪不拿,没有私人利益,都是为了本地好”,虽没有私人利益,但侵犯了别人的权利啊,返乡本来按照国家规定不需要隔离,也是因此才回家的,你把人堵外面或者强制隔离,这不给别人过年添堵吗?是“不贪不拿”吗?不是,这种层层加码的土政策,“贪”了政府公信力,“拿”走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把法治踩在了脚下,伤害民众过年情感,就是与民众为敌。更不是“为了本地好”,国家有关部门对高中低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地方防控,加码只会浪费防控资源。
像浙江这样公开征集问题线索,鼓励民众投诉,就是对一些地方的以上那些认知误区说“不”:没什么好辩解的,加码就是错,“一刀切”就是问题,不要把锅往上面甩,请民众把问题线索把上面报,监管部门与法规和民众站在一边。
疫情防控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各地公共管理能力的高低。无论是之前的数字化防控,率先以“码”管理,还是这次畅通投诉层层加码渠道,浙江在很多方面都值得学习。昨天还有另外一条消息引起舆论盛赞,据“杭州发布”消息,在疫情防控鼓励就地过年的大环境下,杭州市对符合条件的在杭务工、非浙江户籍并在杭缴纳社保的春节在杭人员,每人发放“在杭大红包”,即1000元现金补贴。审核通过后千元礼包将“一键直达”申请人的银行账户。——又一个“一键直达”,高效又温暖。想起义乌为鼓励就地过年而发的,那个满满诚意满满干货的通告,这些多出现在浙江,真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