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天一件艺术品
用艺术拯救自己,用艺术点亮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昆明发布  ·  打造“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 ... ·  18 小时前  
918云南交通台  ·  199元起入手999足金生肖手链,专柜礼盒,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天一件艺术品

他的画中人都没有表情

一天一件艺术品  · 公众号  ·  · 2018-01-18 12:17

正文

书接上回,克拉克爵士的书《观看绘画》,埃尔·格列柯《脱掉基督的外衣》第二部分。

※    ※

在某一方面,罗马的样式主义于格列柯一定还不够好,因为他们的用色。这些艺术家相信,正如他们的大师米开朗基罗表现的那样,颜色只是用来让构成变得更艳丽,是为感官让步,让感官无法注意艺术的庄严肃穆。我们也许可以假定,正因如此,格列柯才对米开朗基罗横加贬抑,因为即便他没有这么讲(有人这么说),说自己可以将《最后的审判》画得更典雅,同时又不失艺术效果,他也毫无疑问地跟帕切科说过:米开朗基罗是个好人,但是不知道怎么用颜料画画。不过,他无法摆脱英国画家布莱克口中那“该死的、米开朗基罗的精灵”。格列柯的裸体人物,有的在地下爬,有的颠倒过来,有的以特别戏剧化的前缩手法表现,这常常直接复制自他所鄙视的《最后的审判》。没有米开朗基罗在圣保罗礼拜堂里面的湿壁画,《脱掉基督的外衣》就一定是另外一种构图。我之所以这么感觉,是因为看到了弯腰向前准备十字架的男人,因为那三个从画面底部出现的女子,尤其是在唯一的受害者身边挤压过来的一圈人,这也是米开朗基罗《圣彼得上十字架》的主题。我的心中想起那幅宏伟崇高的作品,里面有一圈即将面对末日的人,位于沙漠的集中营中,再看《脱掉基督的外衣》,我就意识到它跟意大利绘画是多么迥然相异。

《圣彼得上十字架》· 米开朗基罗

第一个差别在于空间的处理。从乔托开始,意大利艺术中常常让一群扎实的人像占据固定的区域,在丁托列托让人头晕目眩的透视中仍旧如此。格列柯的人物占满整个画面,处于很浅的彼此交错的几个平面中。 画面的抽象次级结构——归根结底这也是任何绘画的力量所在 ——更像是1911年立体时期的毕加索作品,而不是遵循文艺复兴传统的画。各个彼此冲突的平面,以及一个平面突然从另一个平面之后冲出来的方式,都让我们更急切地去观看中间的红色区域。

此时,我再次思考起《脱掉基督的外衣》的画面主题,而且开始完全认识到格列柯的想象力是多么动人。正是在这个时刻,基督即将被剥夺他华丽的尘世衣衫,那也象征着他的王权。人类的世界压迫在他周围,其中两个人望向我们的方向,似乎承担了中间人的角色:一个是愚蠢的、迷惑的军人,还有一个是衰老的行政官员,他的脸怒气十足,极为不满,一根手指颐指气使,指向我们的主。

至于其他人,有几个面色残忍,享受这迫害的过程,而大多数都是普通人,来自托雷多的街头和周围的田野,他们的样子就是来到格列柯画室时的模样。让人惊惧的,是人头的数量和他们迫近的距离,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人群,而且憎恶我主基督的孤绝。他的心绪已经放在了另一个世界中。而他的目光和姿势,表达出某种反宗教改革时期华丽的虔敬主义者的样子,这曾让我产生瞬间的尴尬。他们不再这么做了,但我想:《脱掉基督的外衣》在西班牙之外不像其他格列柯的杰作那么受欢迎,这也许就是原因之一。

画面下半部分与人群隔离开的地方,是与这次受难有直接关系的人。几位玛利亚,还有准备十字架的行刑人。在他们之间,基督的脚画得极为精细,我注意到:那三个女子紧紧盯着即将穿透的钉子。

但正像男人们一样,她们的脸上没有表情。这是《脱掉基督的外衣》最特别的地方之一。人们一定要想其他基督教戏剧化大师将如何处理该主题,从乔托、乔万尼·皮萨诺,到提香、伦勃朗,这样才能意识到格列柯的想象力是多么如梦似幻,多么不真实。除了那双望向天堂的眼睛,在他笔下,其他人物都没有表情。他就像一个古典剧作家,认为没有必要区别不同人物的用词习惯。实际上,他的人物的情感借助姿势表达,于此,这幅《脱掉基督的外衣》是最动人的范例。基督的左手穿过折磨他的人的胳膊,原谅了那正在弄十字架的行刑人。

※    ※    ※

以上 中文文字内容,版权归郑柯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如果你想购买《恐怖的艺术》等艺术书籍,点击【阅读原文】,前往“一天一件艺术品”微店。

如果你想向艺术君提问有关艺术、翻译、或者高效工作相关工具的有关问题,请长按艺术君的 “分答”二维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