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果壳童学馆
靠谱的儿童科学教育; 有料的亲子课讲座; 干货满满的线上分享课程; 以及,大家一起来动手的科学实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果壳童学馆

孩子与父母的“依恋类型”,如何影响他们与下一代的关系?

果壳童学馆  · 公众号  ·  · 2018-11-20 22:1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果酱有个朋友,据他自己说,基本上就是被打大的,贪玩回家晚了挨打,考试不好了挨打,不睡午觉挨打,和小朋友打架了挨打,被小朋友打了回去还是挨打……
朋友们聚会聊到小时候,他通常只是笑着、听着,不说什么。只有特别亲近的朋友才知道,他和父母一直都不是很亲近,从不表达自己的感情,甚至很享受像现在这样待在一个离父母上千公里远的地方。
我曾经问他,如果有一个孩子,他会希望和他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是非常亲密,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回答:“随意。”

其实, 我们和上一代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和下一代的依恋关系。 今天这篇文章来自临床心理学家丽莎·费雷斯通(Lisa Firestone),她主要研究暴力、夫妻和家庭关系。就让我们先来审视自己,再面对孩子吧。

编译 / 鲜于文雯

编辑 / 果酱

我们的童年与父母息息相关。事实上,关于依恋关系的研究表明,我们与自己父母的依恋关系类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与自己孩子的依恋关系类型。

依恋关系类型指的是让关系运转的内部“工作模式”。 它们影响了我们与生活中重要的人产生关系的方式。

早期我们对看护人所形成的依恋,会在一生中对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情感产生重大影响,包括不安、焦虑、恐惧、逃避和满足等。


Leonard和Sheldon的妈妈是截然不同的类型。图片来源:《生活大爆炸》

孩提时期所产生的不好的依恋类型会在很多方面伤害我们。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注定要重复过去。

无论我们的童年发生过多么糟糕的事情,只要我们愿意去探索和面对,能认识自己,那么我们就可以成为完全不同的父母,与孩子之间会有更健康、更安全的依恋关系。

了解我们属于哪种依恋类型,会对我们自己抚养下一代非常有帮助。 当你对自己的依恋类型愈加熟悉,你或许会对过去和现在的许多人际关系更加了解。

一、安全型依恋

《发自内心的为人父母》(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的作者之一丹尼尔·西格尔博士认为,安全型依恋通常指的是孩子感到安全、抚慰、理解、牢靠。这会产生所谓的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下的儿童会把他们的看护人视为安全的基础 ,并在此基础上探险和探索世界。虽然他们觉得自己可以自由活动,但他们总是会回到让自己感到安全的父母身边。

如果想要形成一个安全型依恋,必要的是父母要创造一个富有同情心的环境,并有能力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反应。他们也可以帮助孩子学习这些技能。 形成安全型依恋的父母们把他们的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人,并且能够与儿童的需要彼此协调。 他们能够理解儿童的经历,并且陪在孩子身边或者“第一时间赶到”。

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必须要完美。没有人24小时都陪着自己的孩子。事实上,研究员认为,即使是最好的父母也只有大约30%的时间陪着子女。然而,如果家长能够“修复他们和孩子之间的破裂关系”,是可以维持安全型依恋的。


图片来源:《当幸福来敲门》

安全型依恋的“工作模式”是, 你相信在你需要的时候,会有人为你守候。 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孩子长大后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持独特的身份感,同时还能够保持与他人的联系。他们可以既安心做自己,又可以保持健康的关系模式。

二、焦虑型依恋

当父母有时陪伴在身边而有时却并非如此的话,孩子可能会形成焦虑型依恋。这些父母往往是间歇性地或奖励性地陪伴,然后是 莫名其妙地离开或疏远,让孩子感到困惑和沮丧 。形成这种依恋类型的父母可能会定期 (虽然是无意) 期待着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非满足孩子的需求。

他们表达出一种 “情感上的饥饿” ,让孩子心力交瘁,他们充当了一个对真正的爱和营养欲求不满的替代品。结果,如果不能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孩子可能会对父母感到过于依赖、 绝望或焦虑。

焦虑型依恋的“工作模式”是,在人际关系中,你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觉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焦虑型依恋的孩子长大后与很难相信别人,不相信当他们需要的时候,会有人会为他们守候。

这就是为什么,作为父母, 我们不要利用孩子的爱 。至关重要的是,我们要从其他成年人身上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从孩子身上。 想想我们是否经常通过孩子让自己感觉良好。

图片来源:《生活大爆炸》

我们真的需要反思,当我们与孩子相处或回应孩子的时候,有多少是分心和心口不一的?

三、逃避型/疏离型依恋

逃避型/疏离型依恋的父母或许会满足儿童的基本生活需求,但他们 不太擅长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可能就像 “情感的沙漠”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认为让父母满意的最佳方法,就是表现得没有任何需求,他们逐渐脱离自己的情感,假装自己很独立(也就是我可以照顾自己)。

逃避型/疏离型依恋的“工作模式”是, 避免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希望,为了安全起见和其他人保持情感上的距离 。这种早期情感亲密上的缺乏让孩子难以认清自己的欲望,或长大后难以接近别人;在成年后,他们可能不喜欢与人亲近,很难示弱或显示任何对他人的依赖。他们常常避开朋友的接近,把这当作“接济”;他们可能也很难记得自己的童年,并且可能认为早期的经历对成年生活没有影响。

我们的孩子需要感情上的联络。只满足儿童的基本需求是不够的。 如果我们自身向内或对自己的情感陌生,找寻解决的方法很重要。 我们可以问自己,我们是否花时间陪伴孩子,是否重视与孩子之间感情的亲密?

四、紊乱型依恋

如果孩子害怕父母或者父母害怕孩子就会形成紊乱型依恋。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的反应不可预料。例如, 孩子的同样一个行为,父母可能在某个时刻比较高兴就予以奖励了,而在另一时刻则是批评或者责骂

由于 父母的行为方式不规律和不可预测 ,孩子们难以形成有规划的策略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恐惧却不知道如何解决。孩子天然地想要从父母身边得到安全,但越是接近,他们越觉得恐惧。孩子们需要一致的规则来感到安全,但事实上,他们所靠近的是变幻莫测的可怕的父母。 这些儿童常常表现出情感暴躁和行为混淆不清,因为他们缺乏基本的安全感。

紊乱型依恋的“工作模式”是:虽然其他人是危险的、会伤害你的,但你又迫切地需要他们。这种依恋类型造成的结果是,他们在成人的关系中,既回避同时也感到焦虑。 当有人离开时,他们可能感到绝望或过于依赖;当有人靠近时,他们又变得冷漠和回避。 他们在关系中的行为往往飘忽不定,甚至会吓到自己的伴侣。

理解我们早期经历的影响,能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以父母的角度了解自己。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我们是何种依恋风格,作为一位好家长,不妨着手挖掘自己的经历,审视成长中所经历的难以避免的痛苦。

我们可以从改变自我开始,发展更加健康的“工作模式”,这会让我们与孩子之间保有健康牢靠的依恋。但为了实现这些,我们必须敞开心扉。 这种自我反思式的为人父母的方法我称之为“共同成长式的养育”。

养育孩子,先从发现自己的依恋史开始。改变我们的依恋类型,也许意味着要揭开伤疤。我们要相信自己而不要与自己为敌,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改变我们的依恋类型,做更好的自己,是为了做更好的父母。

如果孩子对你特别依恋,你会如何做呢?

本文来自果壳童学馆

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