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微信公众号“地道风物”(ID:didaofengwu)授权转载。
“地道风物”是来自《中国国家地理》旗下的原创内容公众号,这里汇聚了一群热爱山川美食的人,立志于“寻访最佳物产、捕捉匠心民艺、分享最本真的生活方式。”
▲ 一锅暖呼呼的铁锅炖,粉条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图/网络
肉是动物体中包住骨骼的柔韧物质,是人体所需物质能量的主要来源。
即便是刻意食素的人,也无法完全抵御本性中对肉食的渴望,而
粉条,正是最好的物证
。
▲弹弹糯糯的粉条,不仅口感像肉,视觉上也像极了刚刚卤好的猪蹄。图/网络
吃粉条≈精神食肉
,这样说,或许会有辱素食主义者们,甚至亵渎释门。但是,不管是四大菜系,还是边陲名吃,即便是最小众的口味,都能和粉条百搭成席。
因为,发明粉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果腹,更是
对肉食的“拙劣”模仿
,人类对肉食的永恒偏爱,使得粉条可以穿越千年,传扬九州,成为既“籍籍无名”,又“人尽皆知”的美食。
▲猪肉炖粉条。
图/图虫·创意
“山寨”肉食的上位史
今日的餐桌上,
粉条是大鱼大肉的附庸
,而在物质不发达的年代,肉食太过昂贵,一般百姓无福消受,价格低廉的粉条自然成为
肉食的替代品
。
只要烹调方法得当,或配以极少的动物油脂,便可制作出分量可观、肉香十足的粉条菜肴。
▲蚂蚁上树。
图/陶子
劳动人民发挥无穷智慧,用淀粉的
筋弹滑嫩
,模仿
动物纤维和胶原蛋白
的口感。
肉不够、粉条凑
,在贫苦的民间,美其名曰
“穷吃细讲究”,话虽俏皮,却沉浸着老百姓深深的无奈,各种用粉条仿效肉味、搭配肉味的烹调方法,直至今日仍广为流传。
粉条的发展史,就是对肉食的仿效史。
今年的猪肉价格居高不下,不禁让人联想起当年粉条的“特殊功用”。
粉条绵长,见证了一个个时代。
食物分主副,
但粉条的定位却颇模糊。粉条以粮食作物制成,可果腹充饥,无论外表还是内在,是实至名归的膳食“君主”。
但它又不是标准的
主食
,让你就着炒饼吃米饭,别说真吃,听上去就喉咙眼发紧,但粉条配肉则很下饭,可见粉条又算是
副食
。
若论影响范围,粉条甚至更胜米、面一筹,大江南北的餐桌上,身影随处可觅,它使用迂回战术,绕过经年已久的南北口味争端,立起
“挟大肉以令诸侯”
的旌旗,一扫六合。
于是乎,在面对粉条时,南北食客们普遍意见一致,
不问米面香,只知粉条美
。
▲酸辣粉。
图/图虫·创意
可惜,盛名之下往往其实难副。
除
酸辣粉
、
花甲粉
等屈指可数的几样小吃,粉条根本算不得独当一面的主食,既难企及北方面点的变化无穷,也不如南方米粉的纤翩多姿。
但是,天生的食物特质让粉条成为
荤菜中的好配角
,它晶莹剔透,可增进菜色;筋柔滑爽,能丰富口感;清淡鲜甜,可衬托肉香。
因此,广大吃货们用嘴投票,让粉条在给肉当
捧哏
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一走,就是一千多年。
粉条大宗土豆粉,东北乱炖里的柔情
粉条在我国至少已有1400年历史。
最初,粉条原料以
豆类淀粉
为主,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记载了从粉英(淀粉)到粉饼(粉条或粉丝)的工序。
宋代陈叟达所编《本心斋疏食谱》中提及
“碾绽绿珠”,形象描述了绿豆粉丝的做法。
▲手工制作粉条。按比例混合芡和粉坨后,便可以漏粉了。这是粉条变身的关键一步。粉条粗细是否均匀,全在漏粉技巧的把控。
漏勺或漏瓢要端稳当,粉坨置于中心,用手不断匀速拍打,一根根粉条便从几十个孔洞中漏出,落入沸腾的大锅里,粉条煮熟了,再入凉水冷却,挂在室外晒干便可加工食用
。
图/网络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玉米、甘薯、马铃薯
先后传入中国,粉条原料更丰富,在同样的烹煮条件下,
薯类粉条软滑
,
豆类粉条筋脆
,
玉米粉条柔嫩
,风味可谓各具千秋。
非要一较高下的话,论韧度,豆粉条居首,论成本,玉米粉条更廉。
但是,由于薯类作物环境适应力强,在国内的种植范围广、产量高,因此
薯类粉条
制作成本相对较低,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青睐,
成为粉条业的大宗
。
▲将煮熟后的粉条,从热水中捞出
。
图/图虫·创意
中国的甘薯和马铃薯种植面积均位居世界第一,马铃薯主要在气候偏寒的
东北
、
西北
地区培植,甘薯则遍布秦岭——太行山——山海关一线以南的温暖地区,此外,魔芋、绿豆、豌豆、蕨菜等粉条原料,也有比较集中的产地。
在东三省、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地,
水盆羊肉
、
大盘鸡
等汤汁丰盈的菜肴,也大都会配以当地的土豆粉条。
▲猪肉粉丝煲。在大多数人的心中,粉条和粉丝是两种东西,事实上,根据国家标准
“GB/T 23587-2009粉条”条目定义 :
“以甘薯淀粉、马铃薯淀粉、豆类淀粉为主要原料,经和浆(打糊)、成型、冷却、干燥或不干燥(冷藏或冷冻)等工序制成的条状或丝状非即食性食品。
粉条的丝径为>1mm以上;
粉丝的丝径≤1mm。
”二者都属粉条。
图/网络
东三省盛产马铃薯(土豆),土豆粉条筋度高,久炖不糜,
粉条与猪肉缠绵悱恻,裹挟着老酸菜、鲜白菜,一拍即合
。
东北气候寒冷,当地人喜食热热乎乎、汤汤水水的炖菜,名堂不少,什么
大鹅炖土豆
、
小鸡炖蘑菇
、
酸菜炖血肠
,还有那字眼里透着粗犷的东北乱炖,都是实实在在的
硬菜
,而硬中之硬,便是质朴直拙的猪肉炖粉条了。
到了东北,不吃猪肉炖粉条,就体会不到东北人的豪爽与热情。
烹调时,需先注
骨汤
,文火慢炖,土豆粉条易熟耐煮,出锅
黄白鲜亮
,用筷子挑起,如
春柳倒挂
,蔓绕着两指厚、五花三层的大块肉、帮白叶绿的鲜白菜,或腌渍的酸菜切成火柴梗粗细的丝。
▲东北名吃得莫利炖鱼。吃鱼之前,要先扒开鱼背上的“棉被”粉条
。
图/网络
在寒冬腊月天,连汤带水地扒在白米里,轰轰烈烈地大嚼大咽,或许再嘬上一口烧刀子,解馋!
过瘾!
精工细制的土豆粉条,配合不拘小节的东北炖菜,如豪侠佩宝剑,
粗中有细,糙中见精
。
红薯粉,抱紧肉食的大腿
在
河北
、
河南
的农家,每逢寒冬,农户都会挑选上好
甘薯
(红薯)滤制粉芡,加工成有圆有扁、或粗或细的粉条。
在盛产粉条的村落,一挂一挂金线般的粉条晾晒着,织成一片黄金世界。
农家自食的纯淀粉粉条最是正宗,
宽条的,炖肉架得住回锅
;
圆滚的,软而筋道
;
纤细的,开锅即烂但绝不会化
。
▲晾晒中的粉条
。
图/图虫·创意
粉体是最不矫情的食物
,但凡在荤菜里加一点粉条,再用几分烹调小技,都能风味绝佳。
在广大的华北地区,人们好吃面食,
红薯粉条堪称面点馅料的主宰
,将粉条剁碎成馅,拌上豆腐、韭菜、鸡蛋、肉末,混入姜蓉、葱白,淋上花椒、八角、茴香烹炸的油汁,再包入烫面擀制的皮中,用油煎成金灿酥软的,或荤或素的
合子、水煎包、馅饼。
咬一口,红薯粉条的
软糯
中透着
筋道
,浓香四溢。
▲红薯粉条馅的包子
。
图/网络
不论城中市肆还是乡镇闹集,只消半间瓦房,或是一个伞帐、一辆小三轮,凭着一副锅灶和一二人手,如此简单的家什,也能迸出
水煎包
的馥郁。
大清早,在随意支起的小吃摊前落座,有土著人,也有他乡客,配着
胡辣汤、豆腐脑、米粥豆浆
,唏哩呼噜,给那些即将奔波一日生计的人们,提供着体力的营养,也给予他们抚慰与安详。
▲洛宁蒸肉
。
图/汇图网
粉条不仅能烘托肉味,还能模仿肉味
。
河南洛宁的名吃
“蒸肉”
,源自旧时贫苦人欲食肉而不得的诉求。
这一吃法延续至今,将红薯粉条与
猪油
(在物质比较丰富的今天,还会加入排骨或五花肉)、
葱蒜
、
面粉
、
面酱
等物拌匀,包裹在面积比蒸笼还大一圈的薄面皮中
蒸制
。
粉条蒸好之后,根根分明,不发黏,有嚼劲。
明知是在吃粉条,但浸透了肉香的粉条,香而不腻,比肉更妙。
▲洛阳名吃蒜苗炒扁垛
。
图/汇图网
在洛阳水席中,用剁碎的红薯粉条蒸成长条状的
“扁垛”
,被当地人称为“假海参”。每年腊月至春节前后,家家户户都做扁垛,扁垛要放凉了吃,冷却后凝固成坚硬的一团,存起来,逢小聚大宴,抓一把扁垛,切成小丁或薄片,与白菜、丸子、酥肉等食材入锅烩汤,便是一道硬菜,一直吃到正月十五。
扁垛不但能
烩汤
,而且可与
蒜苗
同炒,扁垛
莹润筋道
,蒜苗
翠绿鲜香
,从视觉到味觉,都是享受。
▲在川渝,苕粉(粉条)不仅可以入火锅,还可以做成铁板苕粉。
图/网络
除了中原腹地,鄂、湘、皖、云、贵、滇等地也广泛制作和食用红薯粉条。在川渝,
与毛肚、黄喉、鹅肠、脑花等等耳熟能详的火锅菜并列,
“苕粉”
(红薯粉条)可谓滚烫红油中的一股清流,它本是清素平淡之物,但一下锅,便如
放虎归山、游龙入海
,立即现了真身,
黏、软、滑
,借着辣劲的刺激,在口腔中
鱼跃蹦跳
,裹挟着辣味从味觉通透到触觉,拍打、缠绕着舌尖尖,让一句川音“巴适!
”欲说还休。
绿豆粉,二师兄都说好吃~
除却薯类粉条,
豆类粉条
也成一家之味。
▲和生蚝最般配的是什么?粉丝(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