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学检验废品加工车间
医学检验废品加工车间:检以求真,见微知著,妄图从检验的旧仓库发现宝贝,从而变废为宝。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爱大北京  ·  《哪吒》刷屏,其实46年前的这个“初代哪吒” ... ·  17 小时前  
北京本地宝  ·  北京5家好吃的天花板级麻辣烫! ·  3 天前  
北京本地宝  ·  非京籍领取失业金是否影响购房资格?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医学检验废品加工车间

人卫版临床教材从第一版出到了第十版:我就想问下天天说自己读的书有几米高的临床医生真看明白了吗?——没错,轮到你们该被吐槽了

医学检验废品加工车间  · 公众号  ·  · 2024-07-14 11:34

正文







昨天的文章《 回应一下之前文章中留言询问李凡他试验问题溯源问题的朋友:你咨询的问题我找到的出处是没有的,我分享一下我搜索到的相关资料 》文章下面当事人留言回复了,也给出了原帖:


文章并没有参考文献,“下降至50mL为阳性”的出处到底是哪里来的依然不知道。我让提问的这位朋友不要理他。但是对于他的学习态度我是非常认可的。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让他思考李凡他试验到底还没有用比思考如何判读可能更有意义。他给出了这样的回复:


那么,不好意思了,牛逼哄哄的临床医生们。请速来受死。

几米高的书,你们真的看过吗?


对吧,你们的书真多。



哇,好厉害。


那我请问你们真地读明白了吗?



OK。现在出到第十版,我就想问第八版看明白了吗?


送你们一张图:




从BV诊断开始谈谈我眼中的临床医生


重复一下,之前文章的话。



没错,喜欢来检验科鬼哭狼嚎的,基本没几个有水平的。不然也不至于连我都说不过。不是我多厉害,确实是他们太菜了。牛逼的医生,他会理我?


BV的诊断暴露临床医生的问题


诊断中既然有pH值,还有线索细胞比例>20%(现在我知道这个扯淡,但是不我纠结这个问题,我只说教科书上确实有),那为什么临床医生不要求检验科白带常规出这样的报告?说明你压根就不懂啊!



你不会和检验科提吗?这时候发挥绅士风度了吗?你们哪天不是趾高气昂的?说你们是检验科的主子,检验科是给你们捶腿的?


说明就是菜。


腹泻都搞不清白的儿科门诊主任的笑话(续)


在说感染性腹泻之前,首先要搞明白一个问题:什么叫腹泻?不要以为很简单,或者人人皆知。我就亲身经历过自己的亲戚去看病,最后医生还做了检查开了药,后来我发现连腹泻都不是。


腹泻(diarrhea)指排便 次数明显超过平时习惯(>3 次/d),粪质稀薄,含水量增加(>85%),大便可伴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 。一般来说,急性腹泻病程在 2~3 周内,而慢性腹泻(chronicdiarrhea)指病程>4周,或间歇期在 2~4 周内的复发性腹泻[1]。


腹泻有两个关键指标,那就是 次数增多,性状改变 。我说的那个案例,孩子父母就只知道一天大便了很多次,而实际上每次大便要么就是肛门里挤出来一点点,要么就是纸尿裤上沾一点。而医生呢,只是问了几句,根本连大便什么也都没有见过。最后开的药,自然是没拿,就让他们回去了。那当然也什么事都没有,因为本来就不是腹泻。


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关于腹泻诊断,患者应该亲自把粪便送给医生看,而不是来检验科。因为粪便性状是诊断腹泻很关键的指标,医生都看不到怎么诊断,像上面我经历的医生一样,瞎诊断吗?你说腹泻就腹泻?一天拉了很多次就是腹泻?作为内科医生,如果没有当侦探的心,你还是别干了。《豪斯医生》里面的经典台词:人人都会说谎。患者当然不例外,医生和律师一样,凡事都得讲证据,不然你拿什么诊断?


之前说了他连腹泻都诊断不明白,也说了他血常参考区间都整不明白(小孩子的报告单,拿起来一个成人的参考区间就开始叭叭了。我在旁边笑得要死。问题这样的临床还很多)。奇葩事何止这些:


有一次,我报告了一个“夏科雷登结晶”,他跑来跟我说,把他搞得很尴尬。好像是患者还是谁查了百度:


多见于 肺吸虫 阿米巴痢疾 钩虫病 过敏性 肠炎患者的粪便中。


可见于支气管哮喘患者气管腔内的粘液栓(粘液栓主要是由粘液、坏死脱落的细胞和一些白细胞构成的)或管壁中常可见嗜酸性粒细胞的崩解产物夏科-雷登(charcot-leyden)结晶。


它们是由嗜酸性粒细胞破裂后的嗜酸性颗粒相互融合而成,在由嗜酸性粒细胞引起的慢性炎症病变中多见。


夏科雷登结晶呈无色或浅黄色,两端尖而透明,且具有折光性的菱形结晶,看上去像透明的指南针,大小不一。


听起来就很严重的样子,他又不知道怎么解释,他叫我以后报之前和他沟通一下,或者别报了。哈哈哈哈!


之前另外一个同事,突然打电话给我,让我赶紧告诉他HCY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后来我整明白了,他是被取报告的患者问倒了,笑死我了。对他印象深刻,因为这家伙长得有点像财前五郎,要是《白色巨塔》都是这样的医生,何至于到了《DOCTOR X》还没有倒掉,哈哈哈!



还有我们皮肤科医生,经常来检验科让我们帮她给患者取检查皮肤真菌的样本。她倒是看得起检验科就是了,还找我会诊疥疮,让我帮忙看患者得的是不是疥疮。可以,检验科地位显著提升,临床舍得来和我们沟通了。


说回牛哄哄的儿科门诊主任,有一天他很高兴地跑检验科来说,最近看了一篇公众号文章,原来泌尿系感染也是会发烧的,以后发烧还得查下尿常规,学到了。


哈哈哈!我怀疑你是小学没毕业吧!



连慢性肾炎都不敢诊断的血透科主任


有一次我同事的亲戚过来看病,就是说血透科会有一个台湾省的专家过来坐诊,前期检查做齐全了,我说这不就是个慢性肾炎吗?还需要专家吗?那个血透科主任坚持等专家来下诊断。


那天我下班了,我同事给我发信息,说我可以去当医生了,真的是慢性肾炎。额,这么典型,不是自然的吗?表示无语



没有尿微量蛋白活不了的医生


这位医生是这么说的,没有尿微量蛋白怎么区分肾小球还是肾小管疾病?


那我们来看一下百度百科:


1982年Viberti等发现糖尿病患者尿中总蛋白在正常范围,而尿白蛋白排泄增加的现象,首先提出了尿微量白蛋白(ALB)的概念。 白蛋白是重要的血浆蛋白质之一,在正常情况下,白蛋白的分子量大,不能越过肾小球基膜,因此,在健康人尿液中仅含有浓度很低的白蛋白,具体到每升尿白蛋白不超过20mg,所以又被称为“尿微量白蛋白检查”。疾病时,肾小球基膜受到损害致使通透性发生改变,任何能够引起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高的病变,均可导致白蛋白的排出。这个时候白蛋白即可进入尿液中,尿白蛋白浓度即可出现持续升高。测定尿白蛋白最理想的方法是留取24小时尿标本,由于尿白蛋白的排泄量存在较大程度的变异,所以未定时的尿液标本(随意尿)一次白蛋白排泄量增加,可能并无意义,连续2~3次增高方有诊断价值。测定方法包括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等。


按照这位医生的理论,也就是说,在1982年之前,肾病科是没有办法区分疾病是肾小球还是肾小管疾病。




这种没有逻辑的话,他自己怎么说得出口。 我觉得都不用摆什么专业性的证据,他的逻辑都不堪一击。 不过还是摆一摆吧!


尿液干化学监测蛋白已经阳性,还有必要做尿微量蛋白吗?


这个话题,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几个月前我就写过一篇《 生化高值样本稀释液选择 》,里面就是讲关于尿蛋白稀释的问题。


于是就有人提到这个问题,干化学已经阳性了,又开一个尿微量蛋白,结果个个老高,检验科就得稀释做了,麻烦得要死,还浪费试剂。


这个问题是本群的人员,也是丁香园版主很早之前就提出来的。



讨论的人员也没有人觉得重复的必要。 因为很简单,这是一个早期的指标。


干化学蛋白都已经阳性了,很明显不是早期了。 我怕都是检验科的,确实临床知识不太够,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肾病科的医生怎么说? 于是我在丁香园肾脏泌尿科发了一个帖子。



我邀请了一位达人(认证为肾内科医师,简介写着副主任医师)来解答,他作出了如下的回答。



可以看出临床的医师,也并不赞同在干化学蛋白阳性的时候再检测尿微量蛋白,除非你是用于“ACR”,否则毫无意义。小心我举报你,瞎几把开检查。


肾小球与肾小管疾病真的就指望一个尿微量白蛋白来区分了?


这让我感到蛋疼。



是是是,尿微量白蛋白可牛逼了!检验科可牛逼了!临床就等着我结果来看病呢!检验科什么时候这么重要了?挣了全医院最多的钱,发点奖金还被人眼红。这时候检验科重要了?重要你个屁股。沙雕。







自己看去吧,你觉得是就是吧,反正你们开我就要骂你。临床有很多傻鸟,一遍开单赚着钱,一边吐槽检验科很多项目没有用。


是啊,没用,就你这个傻逼最有用。你不会以为诊断都是你一个人完成的吧?



不知道您看不看得懂英文,反正我会用软件翻译。那我就帮您翻一下,睁大狗眼看好了。


Recent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in vitro diagnostic tests are performed in up to 96% of patients and that up to 80% of clinical decisions involve consideration of laboratory results [1]. In addition, approximately 40-94% of all objective health record data are laboratory results [2-4]. Diagnostic errors accounted for 26e78% of identified medical errors [5] and nearly 60% of malpractice claims [6], and were involved in 17% of adverse effects due to medical errors in one large study [7].


Undoubtedly, appropriate order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accurate test results are essential for major clinical decisions involving disease ident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treatment, and monitoring. Factors that constitute an accurate laboratory result involve more than analytical accuracy and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最近的研究表明, 多达 96% 的患者需要进行体外诊断检测 多达 80% 的临床决策需要考虑实验室结果 [1]。此外, 所有客观健康记录数据中约有 40%-94% 是实验室结果 [2-4]。在已查明的医疗事故中,诊断错误占 26%-78%[5],在医疗事故索赔中占近 60%[6],在一项大型研究中[7],17% 的医疗事故造成了不良后果。 毋庸置疑,适当的化验单和对准确化验结果的解释对于涉及疾病识别、分类、治疗和监测的重大临床决策至关重要 。构成准确化验结果的因素不仅仅是分析的准确性,还可归纳如下:


就这检验科还没解决临床的问题?还要怎么才算解决?帮他们诊断吗?


The report reaching the clinician contained the right result, together with interpreta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a reference range and other comments, aiding clinicians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