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交流的本质都是“先迎合,后迎道”
颜阖要去做卫灵公太子的老师,于是他向卫国的大夫蘧伯玉请教,如何与这个“小野兽”相处?在古代这是个案,而在今天这就是普遍现象。我们如何与家里的“小野兽”相处呢?儿童教育的本质在哪里?
蘧伯玉开出的方子很有意思,他说:“如果他天真烂漫,你就跟他一起天真烂漫;如果他愚钝无理,你就跟他一起愚钝无理;如果他放荡不羁,你也跟他一样放荡不羁;然后,再慢慢地把他引到正途。”
此话怎讲?一言以蔽之,一切交流的本质,都来自六字箴言 “先迎合,后迎道”。
我听说市面上有一种脑波助眠的仪器。在睡觉的时候,每个人的脑波应该在某个频率——假设是B频率,那人清醒的时候是在A频率。那么这款设备的原理就是先检测人的脑波,测到是A频率,然后先用A频率与你现在清醒的状态进行合拍。不知不觉中,两个频率就合成了。然后,它一点一点地调,慢慢慢慢地调到该睡觉的B频率上。这款设备的原理你是不是觉得与蘧伯玉讲的道理类似呢?
儿童教育的开始并不应该是教育
现在想起来,对我影响较大且能够真正教导我的,都是在小时候能够跟我玩儿到一起的人,我们互为知己。我与一位年轻的长辈(类似于表哥或堂哥)的关系就是这样。
小的时候,剪纸和“火柴盒”是我们经常玩儿的东西。
剪纸就是把《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比如骑着马拿着刀的关羽——从纸上剪下来。我们互相吹对方的剪纸,如果谁剪的“刀”砍在了对方人物脸上的话,他就赢了。那时候,如果一幅剪纸的马大人小且棍棒很长,那真的是一件非常厉害的“武器”。
“火柴盒”其实不是真正的火柴盒,而是烟盒。把烟盒的纸叠成有点儿弯的船型,然后拿手去扇。如果谁把对方的“火柴盒”扇翻过来的话,就算他赢。
现在,这些最好的东西都不知道去哪儿了,但在那个时候,我极其珍惜它们。
我那个年轻的长辈常常和我分享他最好的东西。所以,我在内心里面对他既喜欢,又崇拜,又亲近。后来,他跟我讲的很多东西都深深地进入我的脑海,直到今天,仍然在《梁注庄子》当中发挥作用。
由此可知,儿童教育的开始其实并不是教育,而是让我们成年人也成为儿童。
有很多貌似“弱智”的游戏,你觉得玩得没有意思。但是,如果和儿童在一起玩的时候,那就很有意思。因为他们会认为,你跟他们是一“国”的。
从前,有一个王子疯了,因为他躲在柜子底下,认为自己是一只鸡,他要像鸡那样生活。对此,所有医生和老师都束手无策。这时候,来了一个远方的高人,他说:“我来试试。”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跟鸡一样发出“咯咯咯咯”的声音,然后走到王子面前跟他交流:“他们都不知道,其实我也是一只鸡。”于是,这两只“鸡”就开始聊起来了。一开始,王子感觉自己不被他人理解,所以充满了极其强烈的愤怒和对抗情绪——是人皆人,唯我是鸡。然而,在强烈对抗的时候,他发现有一个同类。于是,他就跟这个远道而来、号称“也是鸡”的人相谈甚欢。聊着聊着,这只远道而来的“鸡”居然拿了一件人的衣服穿上。
王子问:“你怎么能够穿人的衣服呢?”那人说:“噓,我骗他们的。虽然我是只鸡,但我可以装作人,跟他们玩儿,你也试试看啊。”之前,王子已经把衣服全脱了,身上披着羽毛,觉得还挺好玩儿的。现在,他听从这只老“鸡”的意见,穿上了人的衣服。
后来,那个人又说:“我们也可以吃一些牛排或其他动物的肉。”
王子说:“鸡怎么能吃肉呢?”
那个人就煞有介事地对王子说:“作为一只体验各种生活的鸡,应该了解一下别人是怎样去感受生活的。”
于是,慢慢慢慢慢慢地,这个认为自己是一只鸡的王子被带了出来,重新演了一个人,最后还自鸣得意地觉得“我就是一只长得像人的‘鸡’”,到最后他也分不清楚自己到底是长得像鸡的人还是长得像人的“鸡”。
时间长了,他也就回到了人类社会。
小梁认为,这个故事非常具有代表性。开始的时候,你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就会心生对抗。如果有一个人说,他跟你是一样的,他和你一起共同对抗这个世界,然后慢慢慢慢地让你去理解并融入这个社会,或许时间长了,你也就真的完成了这个过程。其实,这就是儿童教育的本质。关键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对抗。
其实,所有的对抗和恐惧都是心智习惯。习惯性的恐惧就变成了“恐”,习惯性的对抗就变成了“憎”。
如何教孩子从小远离“对抗性的习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人总是喜欢跟别人对抗。无论你说任何事情——哪怕他们受到过很好的教育,他们都会点头说“是的,但是……”。他们的重点在于“但是”后面的内容,他们就是要显得跟你不一样。这就是“我憎”。“憎”就是对抗的心智习惯,可以称之为“习惯性的对抗”。
儿童教育,不仅是要教育他们如何进入社会、如何学会谋生的技能、如何发现自我、如何证得空性……最重要的是,起码让他们不要建立起对抗性的习惯。
据我的观察,在某些家庭里面,妈妈总是扮演正直的角色,会和孩子有对抗;爸爸比较“狡猾”,因为工作忙,他们总是抓紧时间用各种方法来跟孩子玩乐,互为“玩具”,或者和孩子跑出去到外面玩耍。所以,一旦有事儿需要沟通的时候,孩子和妈妈之间就可能以对抗的方式来进行,而他们和爸爸就对抗不起来。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悄悄地被高智商和高情商的父母引导进入一个更好的生命状态,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并没有形成所谓对抗的心智模式习惯的话,他长大之后就是一个活得不那么纠结的人。
没有“对抗性人格”的人才厉害
有很多自作聪明的人,就是喜欢说“但是”来有意无意地刷存在感,为了跟别人不一样,为了对抗而对抗,所以他们屡屡受伤。我们想想看,如果有一个人在你面前总是以开放的态度接受你的想法,然后慢慢慢慢地你发现自己说的话和想的事情,居然如此深刻地受到他的影响而不自知,你难道不觉得那个人很厉害吗?
有一位IT公司的老大,在通常情况下,他都不以呵斥、棒喝、批评等方式和他的下属进行沟通,但他总能够让同事们最终找到一条他认同,同事也认同,而且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道路。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这是因为老板性格很好。后来,大家才知道也许是他的原生家庭引导他成长为一个没有太多对抗性人格的人。
从理论上来说,如果我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庄子》并理解这个故事的话,我们在这一辈子是很难去讨厌或者憎恨一个人的,因为我们没有这个习惯。如果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在你身边,哪怕他不会开车,哪怕他长得不是很好看,哪怕他的能力不是很强,他的温和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他真的不知道怎么跟你对抗,他只是暖暖地、温和地与你融洽相处。但是,慢慢慢慢地,他用自己的方式跟你调频,成为与你达成共识的人,你得多喜欢这个人呐!这和技术变革有关吗?这和科技发展有关吗?这和O2O有关吗?这和EMBA有关吗?没有关系。一个有价值的人,可能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个没有习惯性对抗模式的人而已。这种人,想要不成功,都很难。
读《庄子》读到这里,我真的是心中充满了巨大的欢乐,而且很想和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