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特色小镇特殊的规划需求,亟需对传统的城乡规划从思维、理念、方法、内容及工作机制方面进行创新应对:
1.规划思维创新——目标导向下的规划路径选择
城乡规划编制的思维方式一般分为两类:问题导向型思维与目标导向型思维。其区别主要在于规划技术路线设计中对于切入点的把握,前者以核心问题的判断为切入,后者以明确的发展目标为切入,规划的策略与路径是基于现状基础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而设定。通常在存量规划编制中,由于规划编制的需求主要来自于空间发展的问题与矛盾,规划思维多以问题导向为主、目标导向为辅。而在增量规划编制中,多以目标导向为主。特色小镇虽大多属存量规划,但其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强烈的目标导向性。因此,特色小镇规划是典型的目标导向型规划,是不同空间载体在“特色小镇”目标引领下的规划实施路径探索。
2.规划理念创新——产业引领下的功能空间组织
特色小镇规划区别于传统城镇规划的关键在于强调产业规划的核心地位,而区别于传统产业园区规划的关键在于强调对于环境、文化、资源的友好态度,以及对于社区、旅游功能的兼顾,实现“产、城、人、文”的融合。因此,特色小镇规划理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产业在激发空间活力方面的作用,以产业规划、项目策划引领空间规划,避免“空城”“死城”的出现;二是强调功能的复合,产业+社区+旅游,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功能体;三是体现人文关怀,通过生态保护、文脉传承及空间尺度的把握,营造真正人性化空间;四是体现弹性,特色小镇创建强调市场与企业的主体地位,因此规划必须为市场的不确定性留出调整的空间,要懂得留白。
3.规划方法创新——多规融合下的技术路线探索
目前,特色小镇规划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前期是以培育或创建为目标的概念性规划(创建规划),主要任务是制订创建方案,明确特色小镇的四至范围、产业定位、投资主体、投资规模、建设计划等;后期是以验收为目标的实施性规划(建设规划),主要包括规划范围约3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核心区约1平方公里的城市设计。但在实际操作中,从利于小镇有效实施角度并不建议过于强调规划层次界限。就地方实际发展需求而言,特色小镇规划不宜拘泥于创建目标,而应从规划整体性与延续性考虑,将概念性规划与实施性规划纳为一体,编制包括概念策划、空间规划、项目计划、资金筹划“四划叠加”的综合性方案,真正实现“多规融合”,同时也有利于节省规划编制周期与经费。
4.规划内容创新——多元目标下的内容体系构建
相比传统的城镇规划,特色小镇的规划内容要求更多元、更复合、更联动,也更落地,因此需要通过内容体系的创新来实现规划的多元目标复合。在内容体系上,一是基于前瞻性要求,强化战略研究,找准功能定位,为小镇选择“特而强”的核心产业提供充足的背景支撑;二是基于产业平台的定位,强化产业研究,以产业(项目)引领小镇的功能组织与空间布局;三是基于3A旅游景区的创建目标,强化旅游规划内容,借此挖掘、整合小镇的特色自然与人文资源,并与小镇的生活、生产功能及环境空间有机融合,提升环境品味;四是基于落地性要求,强调以项目为抓手内容体系组织,从产业、项目到空间再回到项目,因此在成果表达上除了传统的一套文本、一套图则之外应强调实施项目年度计划表的重要性,形成“图、文、表”三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