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粥左罗的第 354 期分享
作者 l 粥左罗
来源 l 粥左罗的好奇心(ID:fangdushe007)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shoujirym8754)
大家好,我是粥左罗,最近想写一篇文章,祝福大家的2020年,想来想去,都是 些老套的形式,我想不如就更老套一点,讲一个我佩服的人,认真讲一下,这个人得足够优秀足够有魅力,让他带我们开启崭新的2020年。
最后我选择写陆奇,2019年的最后几个月,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太多,甚至他的一些思想对我的一些业务有非常直接的启发,让我有所行动。
所以相信我,认真看完,不亏。
大部分人还不了解陆奇,但他值得让我们好好了解一下:
这几年陆奇被格外关注,始于2017年1月17日他被百度任命为百度总裁。这次任命份量极高,到今天百度创立19年,李彦宏给出如此高的权力,陆奇是唯一一个。
但陆奇值得。
陆奇在硅谷非常有名,拥有不错的人脉和江湖地位,凡接触过陆奇的人提起他,几乎是众口一词地称赞。
1998年陆奇加入雅虎,2007年任雅虎执行副总裁。
2008他辞职时,杨致远当场洒泪,告别会上所有工程师穿上统一的T恤,T恤上印着“我曾与陆奇一起工作,你呢?”,以此纪念陆奇在雅虎的日子。
2008年加入微软,任全球执行副总裁,这是有史以来,华人在科技领域获得的最高职位。
2016年9月离职时,比尔盖茨极力挽留甚至承诺:“你想要做什么业务,我们去搞个业务给你。或者你先休假一年两年,然后再回来当首席技术官,我们等着你就是了。”
微软现任CEO纳德拉曾对微软员工说:“五个人,对微软贡献巨大。一是创始人比尔·盖茨,二是CEO史蒂夫·鲍尔默,三是董事会主席约翰·汤普森,四是诗人奥斯卡·王尔德,最后一个就是陆奇。”
其实早在2005年前后,李彦宏就曾试图说服陆奇加入百度,只是当时并未如愿。
2017年陆奇加入百度后,李彦宏曾公开给了他很高的评价:陆奇上上下下有口皆碑,大家都很喜欢他,他有非常强的技术能力,又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并且工作极其玩命。
陆奇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前段时间《晚点》采访时就问陆奇:
你对20、30、40岁的年轻人各有什么建议?
陆奇:
20岁需要做让你可以走得很快的事情,快速学、快速失败。30岁你要让自己可以走得远,建立一个核心支撑体系能让你走得很远。这个体系包括你的身体、你厚实的家庭基础和几个志同道合你可以信任的朋友。
一个人到了35岁,到了打造产品的黄金时段,我已前很关注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才,因为他/她已经犯过不少错,他/她最需要做一个好产品让他/她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本质提升。
40岁后,理想情况是找到一个可以让你淋漓尽致去发挥的舞台,一个人的才华和一个公司的才华只有在真正被释放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如果这个舞台是你自己的最好。
这个回答很经典,我反复看了很多遍。但要真的看懂看透,我们还必须要放在陆奇的整个人生系统里看,我一口气翻看了所有关于陆奇重要的中文报道,从中得到了一个更完整清晰的答案。
01
20岁
做让自己走得快的事情
陆奇:“20岁需要做让你可以走得很快的事情,快速学、快速失败。”
01 20多岁,习得什么能力最重要?
陆奇认为有两个:
学习能力:在这个变化速度越来越快的世界里,拥有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在某一个专业领域以及在企业内开发产品和业务的认知能力是基础。
原因很简单,因为创新,世界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唯一的应对,是与它共跑甚至赶超。方法就是学习,要持续不断的学习,让自己拥有更多更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强的在企业内开发产品和业务的能力。
交流能力:这是一个人与人之间愈发紧密联结的世界,通过各种数字通讯服务与工具,社交网络,人们能够以文字、图片乃至视频,与更多的人保持交流。
从长远角度看,一个人越擅长结识他人,表达自己,形成相互学习并共同完成某些理想的关系和友谊,对这个人就越好。
02 20多岁,去创业公司还是大公司?
陆奇认为,要看个人追求。
如果你的长远理想是自己开公司,那加入创业公司,甚至直接创业,都是最好的选择。加入创业公司或自己创业会愈发成为年轻人学习并拥有真正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在创业企业,每天做的事就是为了生存而战斗,一个人的真实作战能力测试来的很快。创新或死亡,是创业企业每天面临的现实。就学习和人才发展角度,一个人能获得这样的学习机会是非常宝贵的。
如果你的长远理想是成为一家公司某个职能的高管,那就进入一家可以提供你学习和成长机会的大企业。
但陆奇认为,以上仅限于少部分清楚的知道自己长远目标的人,他对女儿说:大部分人在25岁之前,对于人生想要做什么,其实只有模糊的感觉。
所以,20多岁,要学会快速失败,尝试,反馈,改变。把自己的时间投资在更大的学习发展空间机会中,可能为未来创造更高的收入。
03 陆奇的20多岁,在做什么?
读书,以及继续读书。
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17岁的陆奇埋头狠狠啃了两年书,考入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读书期间,陆奇特别用功。他的同学们回忆说:
“他瘦瘦小小的身影,每天穿行在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夜里图书馆熄灯,他才穿过农田,回到另一区的寝室。”
“他背着大书包在校园里穿梭,在林荫道上反反复复背着单词。他是全年级最瘦小的男生,但扛着全年级最大的书包。”
凭着超凡的努力,陆奇顺利考取复旦的研究生。凭着读研期间优异的成绩,他毕业后留校任教。
勤奋学习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带给陆奇的远不止一份稳定而又体面的工作,还包括更多的人生选项。
1989 年,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克拉克到复旦交流讲学,讲学时间选在了周末。不巧地是,当天的天气很不给力,暴雨倾盆,周末加坏天气使得来听讲座的学生寥寥无几。校方为了不让教授尴尬,就安排周末留校的师生去听讲座,因为暴雨取消回家计划的陆奇就是其中之一。
克拉克教授讲完后,让在场师生提问。陆奇抓住这个机会,接连向教授提了几个专业问题,克拉克听完,立刻就对这个提问的复旦老师的学术水平刮目相看。讲座过后,他专门翻阅了陆奇写的论文,看过之后,克拉克就邀请陆奇去卡耐基梅隆大学读博。
那年陆奇28岁,有点犹豫:“在大学当老师已经是很不错的职业了”。
克拉克只回了一句:
“你是鹰,不应该局限在笼子里。”
陆奇去了美国。
走上卡耐基梅隆大学这个更大的平台,才有了陆奇对计算机科学更深入的研究与理解、才有了陆奇与李开复的相识以及后面的开挂人生。
04 59岁的陆奇还在试图重构知识体系,20多岁怎能不学?
2016年陆奇在硅谷接受采访时说:“最近几年我重新觉悟——你必须要重新学习,以前学的东西不光过时了,而且现在很多理论包括物理学都已经有了全新的认识,所有你要从根本上重新构建知识、认识世界。”
陆奇从微软离职原因之一是练习倒骑自行车摔伤了腿,那辆车是他与同事改造的、反向骑行的自行车,骑车时人和身体反应全部是倒置,所以要忘记过去学习到的全部经验。
就连之前选择加入YC,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学习:我还希望我的工作不能只利用过往的经验,而是要每天学新东西。不学新东西的话,就没什么乐趣。这几年陆奇观察到人才市场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宏观趋势,整体的需求从原来的技能驱动型人才,越来越往知识和创新驱动型人才转移。所以他认为,一个人的能否快速学习,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创造新的价值也变得愈发重要。现在他仍旧保持着每天学习英语、阅读计算机领域最前沿论文的习惯。他说:“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软件,今天的版本一定要比昨天的版本好,明天的版本一定要比今天的版本好。”年近60岁,陆奇还试图重构知识体系,20多岁的我们又怎么能不学习?
02
30岁
做让自己走得远的事情:搭建系统
陆奇说:30岁你要让自己可以走得远。建立一个核心支撑体系,能让你走得很远。这个体系包括你的身体、你厚实的家庭基础和几个志同道合、可以信任的朋友。任何一个问题他都有系统的固定方式去解决——就是把它变成一个非常理性化、可以拆解成任务的方程。比如,陆奇的人生里几乎看不冒险,因为他只把机会成本的8%用来冒险,就算这8%,他还是会建立一个决策系统,理性决定——快速反馈——如果方向不对,立即掉头甚至放弃。比如,看待自己在微软的贡献,他不计较几个产品的得失,还是要回到系统上:比起一个产品的成败,帮助企业建造长期的创新的生命力才是最重要的。过去十几年他是这样的:“4点起来先弄Email,弄完了以后跑步,跑30分钟,洗个澡,去办公室。跑步第一对呼吸系统是很好的锻炼,第二可以出一身汗,第三是我可以边跑边听书不浪费时间,有时候我会把PPT放在跑步机上翻着看。”从微软离开后有所变化,他现在对自己的生活效率很不满意,因为骑反向自行车把腿摔伤后,跑步根本不行了,目前他正在找一个让自己感觉每天都很顺畅的方式。不过他依然精力旺盛,百度期间,同事说他每日长时间工作,无论周末、假期,无论在北京还是在国外,只要开会,他总是准时出现在视频会议的另外一端。他有依然有自己严格的作息制度,有自己严格的生活习惯,也有非常严格的饮食习惯。陆奇认为,每个人有不同的身体状况,他自己的做法不建议其他人学习。但是他有一套核心的方法论可以介绍给大家:找到问题的核心,即:无论创业还是在大企业里从业,在工作中如何进行时间管理来让产出最大化,同时也能获得自我满足?
第一:要意识到这是一场马拉松,不是一场短跑。
第二:这场马拉松的速度需要很快,因为现实世界中,任何高价值的东西——创业公司、大企业的好岗位等——都会有非常激烈的竞争,你需要保持速度并持续领先。
设计这样一个工作节奏和时间管理方式,很类似在高速公路开车。
陆奇说:“你需要保持一个均匀的高速,然后时不时的加速一下,再回到之前均匀的高速。你要避免过度频繁的加速、减速。就像一辆车,如果一直都是高速前进,只是偶尔减速一下,这对与一辆车的损耗是很低的。但如果一辆车过度频繁的突然加速、减速,会对这辆车带来巨大损耗,不用多久车就可能垮掉。
因此,你需要设计属于你自己的一个工作和生活节奏,这种节奏是你可以保持住的高速,而这个高速可以给你带来最大的效率。同时,你也需要设计这个日程节奏,让它可以应对突发变化,可以时不时的冲刺一下,比如偶尔过度加班让工作在截止日期前完成,然后迅速回归之前的速度。必须避免经常性的透支,经常性的拼命追赶截止日期,经常性的处于疲累状态。身体和精神上偶尔透支可以补回,不可长期透支。”
跑一个高效率、可持续、并且可以应对临时突发状况的马拉松才是关键。
02 家庭系统
陆奇的家庭很少出现在媒体中,公开信息绝少,但陆奇在讲搭建系统时特意提到“厚实的家庭基础”,说明他的个人成功受“家庭系统”支持颇多。2018年5月8日,百度宣布陆奇因“个人和家庭原因”离开百度。这其实是拿陆奇最不可能的原因当了最常见的公关话术,陆奇的家庭一直是全力支持陆奇做他想做的事业,百度的一位高层说,陆奇就职微软期间,其长期在美国西雅图工作,家人为了陆奇就定居硅谷,“他早就把家庭的事情处理好了”。陆奇回国加入百度后,为了照顾陆奇的饮食起居,陆奇家人曾一度迁居北京,百度还为陆奇的夫人配备了出入百度大厦的证件。2018年8月16日,YC媒体沟通会上,主持人官宣陆奇加盟YC担任YC中国首任CEO。陆奇和太太、女儿都在现场。陆奇的太太说:“我们有一半的时间在美国,他去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陆奇现场致辞的最后,也特别感谢了他的太太和家人。而且说希望在美国、中国多花时间,为了家庭。写这部分内容时,我突然想起小晚的《晚点》团队采访陆奇时曾问过这么一个问题:你是否经常会太过相信自己的力量?陆奇说:会。我太太一直觉得我太过于自信了。她老觉得我自以为是。这就是最好的支持吧,即便有时认为你的理想“不现实”,但只要你想做,我愿意陪你。这就是陆奇所说的“厚实的家庭基础”对一个人事业的重要性吧,如果你的梦想和成长能得到最亲近的人的支持,应该是最幸福的事了。 03 人脉系统
陆奇的人脉有多强?
陆奇的人脉有多好,我相信在开头介绍中,那些顶级大佬的评价就是最好的答案,接触过的人都愿意帮他,合作过的人都愿意捧他。
这里再讲几个点。
1996年,陆奇博士毕业,摆在他面前的有三个选项:回国;华尔街;硅谷。
他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就去请教李开复自己该去哪里、进哪个公司工作,李开复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去硅谷吧,找一家技术类的公司。”
于是陆奇就去了IBM的Almaden研究实验室,在那里工作了两年。
之后,陆奇跳槽到雅虎,李开复又一次提醒他:“雅虎的股价不会一直在这个水平上,它要么会上涨5倍,要么下跌5倍。”
陆奇职业生涯的两次关键时刻,李开复都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判断,一次让他看清了自己的优势和发展方向,一次让他看清了一家公司的发展空间。
2008年,微软收购雅虎未果,当时已在微软任职的师兄沈向阳向鲍尔默引荐了陆奇,于是有了之后鲍尔默与陆奇长达6个小时的会谈。就这样,微软成功挖到了雅虎搜索引擎业务第一人——陆奇,陆奇也开启了他在微软的执行副总裁生涯。
沈向阳的引荐,让陆奇成为“硅谷最有权势的华人”。
再到2019年,YC撤出中国,陆奇独立运营新基金奇绩创坛,很快首期美元基金募集完成约1亿美金,出资人都是谁呢?
陆奇的朋友们,阵容相当豪华:比尔盖茨、孙正义、红杉中国、高瓴资本、北极光创投等。
陆奇如何看待人脉?
人和就是人脉。陆奇喜欢那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他喜欢那句“机会是留给广结良友的人。”陆奇说:我个人的经验里,除了准备充分,你所拥有的人脉的宽度和广度也很重要,要通过交流结识更多人,最好是拥有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并跟他们保持关系)。美国有一句谚语,你获得一份工作不是因为你知道什么,而是因为你认识谁。这句话在某种角度上其实很正确,至少在我个人的经验里,这句话很正确。
这句按照查理芒格的说法,当然是陆奇配得上。
他做了什么让自己配得上?
我们来分析几点。
陆奇的人品。
小晚的团队采访他时,多次试图让他聊百度,我们看陆奇的表现。比如问“回头来看,加入百度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吗?”,陆奇回答“不好意思,我真的不想讲百度”。记者追问“你可以谈微软,但是避免谈百度,为什么?”,陆奇回答“是职业道德,我不想为它带来任何Distraction(干扰)”。谈及老东家YC,陆奇说:我个人很感激YC,我一定要强调这一点,他们送我们到了他们能送到的最远的地方。记者问:看着雅虎一步步走向衰落,为什么没有更早的离开?
陆奇答:因为我答应杨致远做10年。当时雅虎进入了一个危机,杨致远找我说,中国有一个传统,朋友有难的时候不应该离开。我说那我就不离开了。陆奇的情商。
小晚团队问:你心中优秀的CEO是什么样子?你的榜样是谁?
陆奇答:最强的人愿意为你而来,这是我觉得最好的CEO。在中国我觉得马云做得不错。
后面的一个问题中,他特意提及了张小龙,“张小龙是我非常敬仰的人。中国的移动生态走得很远,很大因素是微信,微信可能是当代做得最出色的一个产品”。
赞美阿里的组织,赞美腾讯的产品。
陆奇的品质。
一个浑身闪耀着发光品质的人怎么会没朋友?
陆奇身上的优秀品质太多,略举一二。
比如准时。自媒体人辉哥曾和陆奇在百度共事,他说某次出差,他们先到楼下大堂等,距离预定出发的时间还有1分钟时,他有一些着急,问要不要给陆奇打个电话。熟悉他的人说“他会准时的”,话音刚落,电梯门打开,陆奇出现,一分不差,他极度守时。
比如来信必回。无论是邮件还是微信,你只要发给他,他一定会回复,时间不确定,有时候是凌晨1-2点,有时是早晨5-6点左右。
比如永远正向。辉哥说,工作中永远难免会遇到困难,但陆奇任何时候都保持正向的态度。无论是在公司开会,还是做大会的 MC,或是回邮件,永远是用简短有力,但充满了力量和鼓舞人上进的精神。大家最累最困难的时候,只要陆奇在那里振臂一挥,大家顿时又像打了鸡血。
03
40岁
找一个可以让你淋漓尽致发挥的舞台
陆奇:“40岁后,理想情况是找到一个可以让你淋漓尽致去发挥的舞台,一个人的才华和一个公司的才华只有在真正被释放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如果这个舞台是你自己的最好。”
“人生不是线性的,不要以为一班车就能把你从现在的位置带到你自己所期望的位置。”什么阶段做什么,40岁以后,就要找到一个可以让你淋漓尽致发挥的舞台。前文也说了,陆奇认为那个阶段,绝大部分人对于人生想要做什么,其实只有模糊的感觉。
而且陆奇认为,20多岁你要考虑一些现实因素,比如财务方面,工作收入需要满足自己生活的需求以及其他潜在财务责任,比如资助父母兄妹等,理想情况下,还可以有一些存款。
20多岁多学多做多试,30多岁搭建系统,正是为了40岁以后真正有属于自己的舞台。
微软属于他的舞台,但不够,所以他离开,回到中国,找更合适的舞台。
比尔盖茨一直挽留他,说:百度能给你什么,我都给你。
陆奇说:你不能给我中国。
中国是他现在更好的舞台,一个更大意义上的舞台,他要借助一家合适的平台在这个舞台上跳舞。很可惜,百度没能最终成为那个合适的舞台。后来他加入YC,很可惜YC也没最终成为那个合适的舞台。
后来陆奇认为:属于自己的舞台,如果真的“属于自己”,那是最好的。
“如果你想真正大规模改变世界,那你必须是这个企业的创始人,否则你永远受限于你的雇主。当这个平台是你亲手建造,那你可以发挥的能量和范围是最充分的。”陆奇的的签名是:“Do more, know more, be more”。这大概就是追求“be more”吧,40岁以后,自我更重要了。《晚点》:甘地说,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成为更好的自我和建立一个更好的世界,后者难道不会推动人走得更远吗?
陆奇:自我才会让人更永久。赚很多钱、建设一个成功公司,甚至建造一个国家、世界,都是外在目标。如果一个目标是外在的,你永远会在达到目标之后变得一片空虚。
《晚点》:有一些商人,他们的目标就是赢,他们乐此不疲,似乎并不空虚。
陆奇:你的追求是建立在别人输的基础之上,为什么世界上一定要有人输你才觉得你的生命是有价值的?我认为人的目标是你自己而不是任何外在的因素。
如今他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奇绩创坛,也真的“属于自己”。
这就是陆奇的人生系统。
写这篇文章定下题目,给同事看,他第一反应是:
我靠,40岁了还年轻人?
是的,如果按陆奇这种人生状态,40岁确实是年轻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活得这么年轻,我记得我创业大概一年的时候,前前老板约我吃饭,那时候我有点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还行,也做出了点小成绩,但她无意中说了一句话,让我感觉,这才哪到哪,她说:你现在还年轻,这些努力,都是在为40岁以后爆发做准备,做资源积累。
确实啊,2020年我才30岁,一年轻小伙子,期待10年后那个40岁的小伙子。
2019年,很难,很多人做事不如意,那我把陆奇的一段话,送给各位20岁、30岁、40岁的年轻人,作为本文结尾,也作为新年礼物吧: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人生成就是由个人努力,能力和机遇三者结合决定的。
个人努力是可控的,有一句老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一个人通过自身努力和发展更强的能力而具备更充分的准备,当机会来的时候,这个人就更能把握住这个机会。机遇是不可控的,但我觉得机遇如同公交车,错过了一班,总会有下一班。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永远的乐观主义者,相信事情总会有好结果。无论现在环境多么困难,或即将变得多么困难,到最后,都会好的。”
1.《十问陆奇:大部分人只看眼前,而忽视把时间投资在更大的成长机会中 | 尽情来问 x YC中国》,来自@36氪,作者陆奇
3.《Qi 迹》,来自@辉哥奇谭,作者张辉
END
给我的小号打个广告
强行比心
欢迎关注↓↓↓
@粥左罗的好奇心
做一个永远让你有所期待的公众号
年前报名优惠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