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未读
未读之书,未经之旅…… 从未读,到已读,陪你度过碎片时光中最美的一段旅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洞见  ·  对家人,嘴下留情 ·  昨天  
洞见  ·  原来,这就叫“精神长相”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未读

睡觉、外卖、手机、发呆......你的假期是这么过的吗?

未读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10-02 21:29

正文

终于盼来了放假,一觉醒来已经是中午,叫个外卖,打开手机,观看当天的朋友圈旅游摄影大赛。


电话响了。


“喂。妈我挺好,票不好买,十一不回去了,过年再说。”


三两句挂掉电话,想着买火车票的钱还是留着下个月朋友结婚随份子吧。再找一部标记很久没空看的电影,听一首旋律忧伤的歌,看着窗外车水马龙,又一天过去了。



相信有不少人的十一假期会是这样度过,不想挤进人山人海,也因某些原因没能回家团聚。


留在这所巨大的城市中,孤身一人,外面的热闹喧嚣与你无关,心里的清冷孤寂说不出口。 生活中没有仪式感,社交里没有存在感,还要和父母打哈哈,不敢让他们担心。


曾经有个朋友说她最不喜欢的就是放假,虽然上班忙得焦头烂额,好在能跟同事聊聊天,一到放假大家都出去玩了,自己宅在出租房里睡醒就发呆,屋里安静的连自己呼吸声都觉得刺耳,孤独的想哭。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可能会感到孤独。 孤身在城市里打拼,千方百计去融入,却始终找不到归属感;地铁里身体紧贴着几个陌生人,距离的远近并不能减退一丝一毫的防卫与疏离;拼命刷着朋友圈,频繁试用新的交友软件,却仍然无法填补心里的空缺。


而这一刻,想到还有好几天才能熬过只身一人的假期,孤独感尤为强烈。


奥利维娅·莱恩在《孤独的城市》中写道:


“孤独是种什么样的滋味?它如同饥饿感:就像你周围的每个人都准备好了要去吃顿大餐,只有你还饿着肚子。”



其实,孤独并不意味着纯粹的“丧”,它也绝不是可耻的。 孤独不只是对关系的渴求,同样是一种自我成长和救赎。


《孤独的城市》 这本书里,作者奥利维娅经历了漂洋过海远赴纽约,等待她的却是爱人的退缩。失去爱情、举目无亲、没有朋友的奥利维娅,深刻地感到自己被孤独笼罩。窝在自己压抑的转租房里,漫步在秋风萧瑟的异乡街头, 奥利维娅开始思考并追寻“孤独”的本质


孤独意味着什么?倘若我们不与另一个人紧密缠绕,我们该如何生活?要是我们无法轻松地开口交谈,我们该如何与他人发生联系?科技让我们更靠近彼此,还是将我们禁锢在屏幕背后的牢笼里?



从专为城市描绘孤独肖像的 爱德华·霍珀 ,到最受瞩目的商业艺术家 安迪·沃霍尔 ,再到用激烈的行为艺术抵御孤独的 大卫·沃纳洛维奇 ,以及域外艺术家、孤独终身的看门人 亨利·达戈 ,那些曾在纽约这座大都市生活着、孤独着、创作着的艺术家们,都成为奥利维娅感兴趣的对象。


这些深陷孤独的艺术大师们,通过各自的创作方式展现“孤独”的样貌, 并以艺术为“武器”,化孤独为力量 :一幅缺乏亲密感的油画、一份无法理解和参与的录音小说、一张戴着面具回避自我的摄影作品,或者,是无数兼具温柔和暴力的拼贴画作。



在寻踪这些艺术家的生活经历和作品含义后,奥利维娅为我们解读了 “城市中特有的孤独感” :孤独是个人化的,也是群体性的,孤独本身就是一座城市,它是一种人人都会有的情绪,所有人都栖居其中,因这种共有的情绪而彼此相连。



《孤独的城市》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熟悉的场景:身处人潮拥挤的现代城市之中,却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联系,仿佛置身于一座孤岛,发出没人理解的呐喊。


同时这本书也为我们找出治愈孤独的方法:我们身处于这个如此频繁地感受到孤寂的地方,重要的不是急于遇见某个人,而是 学会与自己友好相处,始终敞开心扉,保持敏锐,充满善意的对待他人


正因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孤独的侵扰,造成阶段性的阴郁和消沉,所以不要害怕也不要逃避,这个假期不妨认真读完《孤独的城市》,相信它能带给你许多启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