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
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 ,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这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属货币萌芽与形成时期。
货币形态按货币价值与币材价值关系:可分为商品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
1、商品货币是兼具货币与商品双重身份的货币:执行货币职能时是货币,不执行货币功能时是商品。作为货币用途时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用途时的价值相等,故又称足值货币。
2、商品货币两种形态:
实物货币:货币发展形式中最原始的形式。例如,羊、斧头、贝壳等。
金属货币:典型的足值货币。具有普遍可接受性、价值稳定性、价大量小、耐久性、均质性和可分性等特征。后来的金属铸币,一般在一国内流通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功能
3、商品货币作为足值货币特征:本身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既可以作为一般商品消费,也可以作为货币流通;以其内在价值量大小来决定交换比例。
4、代用货币是代表实质货币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一般指由政府或银行发行的货币或银行券,代替金属货币参加到流通领域中。代用货币的发行流通,以背后充足的金银货币或等值的金银条块为保证,代用货币持有者随时可同政府或银行将其兑换成金银货币。
5、代用货币的使用最早出现在我国北宋年间,是用树皮做成的货币,即“交子”
6、代用货币与金属货币相比优点在于:成本低廉、便于携带和运输、便于节省金银以移作他用。
7、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一定的信用程序发行的,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的现代形态。
8、信用货币已经成为主要货币形式,可以以个人信用、商业信用和国家信用为基础。例如,商业票据、国家发行纸币、现代银行存款等。9、商品货币作为一般媒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人们对此货币的信心,二是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
10、信用货币形式主要是流通中的现金与银行存款。
11、信用货币特征:
A信用货币是一种价值符号,与黄金已经完全脱离;
B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经济中的现金和存款是银行的负债。C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通过法律手段确定其为法定货币;银行可以通过发行货币,强制社会向他提供信用。D信用货币具有管理货币的性质。现在经济中国家可以通过中央银行来控制和管理货币的流通。12、信用货币的发展趋势:电子货币。由真实货币演变成虚拟货币。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起源于商朝的贝币贝壳充当货币,有以下优点:
(1)它有光泽,有光花纹,当时是名贵的装饰品
(2)有天然的单位,便于计数;(3)坚固耐用,不易磨损;(4)便于携带。贝币的计算单位是朋,每朋10贝。3、仿制贝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贝币的流通数量日益庞大。由于天然贝来源有限,不敷应用,于是便出现了仿制贝。最初的仿制贝是石贝、骨贝、陶贝,以后便发展到用铜来制造,这就是铜贝。铜铸币的产生,使古代货币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二)古代货币的早期发展古代货币到了春秋战国,进入了早期发展时期。1、铜铸币的发展及其广泛流通是早期货币发展中的重大转折。这一时流通的货币主要有四种-布币、刀币、环钱和蚁鼻钱。布币:是由农耕工具演变而来,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的农耕地带。布币的基本形状如铲,在此基础上变化多端,按具体形状又分若干种。它的演变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布、空首布和平首布。平首布一般都有文字,多数的文字是地名,以表明出处,但也标明重量的,如“一两”、“十二朱”、“朱”、“两”都是货币单位,可谓最早的铢两货币。刀币起源于渔猎地区和手工业地区,是由实用的刀演化而来,基本形状如今日之大刀。环钱大概是由纺轮演变而来,圆形、中心有孔。孔又有圆形和方形,故有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的区别,内外边缘又有有轮廓和无轮廓两种。环钱多数都有文字,或标地名,或标重量和单位。环钱是铜钱的原型。蚁鼻钱专指楚国的铜贝,又称为“鬼脸钱”。
2、黄金、郢爱战国时,黄金被大量使用,开始发挥货币的某些职能。此时黄金作为货币,还是称量货币,按重量行使,它有两个单位,一个是斤,一斤合16两;另一个是锚,一锚合20两。爱是楚国的货币。3、春秋战国时代货币的特点
(1)货币单位已分成等级;
(2)没有统一的货币铸造制度;
(3)多种货币同时并存。
(三)秦始皇统一货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接着实行了一系列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措施,统一货币就是其中之一。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统一的货币分黄金和铜钱两种,黄金为上币,以锚为单位,铜钱为下币,按枚使用,币面铸有“半两”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两,史称半两钱。禁止其他财物作为货币流通。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意义:
1、货币的统一是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促进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措施。2、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3、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货币立法,半两钱对以后历代钱币的形式有深远影响。
4、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
(四)汉武帝改革币制
1、汉初的钱币制度多有变化,铜钱由民间自铸,十分混乱。
2、汉武帝改革币制的内容
公元前118年(武帝元狩五年),铸造五铢钱,每枚重5%,钱面铸“五铢”二字,周边有轮廓。公元前113年(武帝元鼎四年),汉武帝对钱币制度进行整顿,采取两条措施:
一是统一铸币权,五铢钱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负责铸造,禁止各郡国铸钱,此前郡国所铸之钱一律销毁,并将铜材运交上林三官;
二是全国统一使用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非三官钱不许使用。
3、评价
汉武帝改革钱币制度,推行五铢钱,是继秦始皇统一货币后中国货币史上又一件大事。这次钱币改革为中国古代货币开辟了一个新阶段, 创造了—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五铢钱继承了半两钱的形式,其重量又经过数十年的探索才确立,适宜使用,便于流通,是最为理想的封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的媒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直到唐初,700余年时间而不衰,成为中国主要的货币。这次钱币改革确立了中央政
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禁止私铸,这有利于货币的统一和币值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巩固,也有利于安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五)唐高祖改革币制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唐高祖对钱币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废除五铢钱,铸通宝钱。通宝钱仿五铢钱,每枚重2铢4票,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成色以铜为主,掺以锡和白锨,钱面铸“开元通宝”4字,钱文用隶书。自此,在中国历史上行用了数百年的铢两货币被废除,进入通宝钱阶段。这次钱币改革是对以前近千年钱币形制的总结。
(1)再次肯定了铜钱外圆内方的形状和5铢的重量,规定了钱币的大小、成色,成为唐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铸造钱币的标准。
(2)这次改革使钱币名称同钱币重量完全分离,这是中国钱币的重大变化。
(3)从此,中国钱币进入了年号钱阶段。
(六)宋朝的币制与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宋朝货币制度的特点
第一,宋朝的币制以钱为主,即以通宝钱为主,通宝钱十分复杂,种类繁多,每隔几年就有一种新钱种面世。除铜钱外,还有铁钱,二者并行。第二,货币流通的区域性,有的地方专用铜钱,有的地方专用铁钱,有的地方二者兼用。这些钱币在一个地区流通,不准运钱出境。第三,流通混乱。铜铁钱各分大小,铜铁钱之间、大小钱之间作价不一,致使流в无序.
2、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币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纸币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方面的:
第一,宋代商业发达,要求有大量轻便的货币,铜铁钱都因区域限制而不敷应用,且笨重不便,极大地阻碍了地区间商品交易的发展。
第二,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达,为纸币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第三,宋王朝为防北方辽、夏、金人的威胁和侵略,被迫养重兵以为备,军费开支庞大,财政非常困难,依靠发行纸币以称补开支,也促进纸币的进一步发展。
(2)纸币产生的过程
大约在宋真宗年间(998-1022)成都的16家商号制作一种纸券,名曰“交子” ,代替钱铁流通。这就是最初的纸币。这种交子因是私人发行,所以史家称其为私交子。发行交子的富商称为交子铺或交子户。由于私交子的信用度较低,交子在流通中不能兑现,引起诉讼。1023年(仁宗天圣元年) ,政府禁止私人发行交子,并在四川设置益州交子务负责交子的发行事宜,次年开始发行交子。这是政府发行的交子,史称官交子。官交子的发行3年为一界,界满收回旧交子,发行新交子,每界确定最高发行限额,用铁钱作为发行准备。到了南宋,交子由户部掌管发行。
(3)称提之术
宋朝政府对纸币发行和流通的管理办法叫称提之术。其内容主要是3年
一界,界满收回旧交子,发行新交子;设置发行准备;限制最高发行额。
(4)银会子
南宋初年,还发行过一种代替白银流通的银会子,以钱为单位,面额分为1钱和半钱两种,每年换发一次,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银本位制币,但只限于一些地区使用,没有在全国流通。
(七)元朝的纸币及其管理
1、元世祖统一纸币1276年(至元十三年) ,元世祖对币制进行了一次改革,收兑江南当时流通的纸币,即南宋的关子、会子,禁用铜钱,中统钞也由木版印刷改为铜版印刷。这样,全国的纸币就统一了。
2、元朝的纸币管理制度元朝初年,政府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纸币管理制度,并由政府在法律方面作出规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纸币条例。关于发行方面的规定:
(1)交钞、宝钞为法偿货币,严禁金、银、铜钱的流通和使用。
(2)设立发行准备金。
3)中统钞、至元钞均分为不同面额、两种钞票并用。
4)百姓随时可以用旧钞换新钞,用破钞换好钞,并收取一定手续费;有阻碍和刁难者,定罪。
关于流通方面的规定有:
(1)交钞、宝钞不限年月,通行流转。
(2)各地设立平准行用库,负责买卖金银,平准钞法,维持钞值。
(3)严禁私自买卖金银,违者治罪,告发者赏。
(4)严禁伪造交钞宝钞,伪造者死,告发者重赏。
(5)明朝的币制度明朝建立初始,推行铜钱,后因数量不敷,改行纸币。
1375年(洪武八年)设立钞局发行纸币,是为大明宝钞。大明宝钞由户部印制,地方不得印制。明朝的纸币制度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1、明朝在统治中国的200多年时间里,只发行过一种钞票,即大明宝钞,币面只印洪武年号,最大面额为1贯,即使后来的通货膨胀,也没有发行过大钞。
2、大明宝钞不设发行准备,又不分界发行,而是长期流通过,于是,行用不久,就开始膨胀贬值。
(九)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白银在宋代已具有货币的各项职能,到了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白银行的流通更加广泛。1436年解除银禁,实为在法律上准许用银,白银的流通便公开化,且更普遍,朝野上下都使用白银,白银取得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成了正式通货。到了嘉靖年间(1522-1566年)政府又规定了白银同钱的比价,还规定大数用银,小数钱, 白银遂取得法定通货的地位。清朝承袭明朝的币制,仍用白银和铜钱,但以白银为主,也是大数用银,小数用钱, 白银成为一种主要货币。白银的单位仍然是两,清朝习惯上将银和两合用,称银两,银两就成为清朝白银的单位。银两在使用过程中,慢慢发生变化,分成实银两和虚银两。实银两是交易时收授的现银,虚银两则是记账的单位。
古代信用
(一)信用的发生信用就是借贷行为。早期的信用形式是实物和货币的借贷。借贷行为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它的产生有两个条件:
(1)有了私有财产;
(2)社会出现两极分化,贫穷的氏族因某种需要,向富裕的氏族借贷,信用就发生了。可见信用早在货币产生以前就存在,它的发生并不以货币存在为前提,其历史早于货币。最初的借贷是实物借贷,粮食、农具等生活和生产必需品。食物借贷有很多局限,要受贷出对象、实物种类、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制约。货币产生以后,货币借贷突破了实物借贷的局限,对借方来说,他可以用货币购买所需要的实物;对于贷方来说,货币既可作为财富储藏,又可用于购买另外的物品。所以,货币产生以后,借贷扩大了,货币借贷成为早期信用的另一种形式。泉府是周朝时的国家财政金融机关,泉府的赊贷是中国最早的政府信用。
(二)两汉的放款市场两汉的信用以货币借贷为主要形式,而且主要是由私人办理。汉代放款的人,有商人、地方、王公贵族,还有子钱家。子钱家是专门从事放款收息的人,实际同商人、地主、王侯一样,都是高利贷者。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结合,是封建经济条件下私人信用的特点。放款的对象,除了农民、手工业者、城市平民外,也有王公贵族、官僚地主,甚至有朝庭重臣。贵族官僚借债是为了维持其奢侈淫靡的生活;朝庭借债是因财政不济急需。私人信用以外,汉政府也曾提供过国家信用,但似乎规模不大。汉武帝曾派人出访各地,对无力谋生的人发放贷款,用于购买种子、农具等,无息或低息,国家要收回。
(三)典质的产生典质是产生于南北朝的专门经营放款的金融机构。典质由寺庙经营,办理抵押放款和质押放款。南北朝时,佛教深得统治阶级的信仰,寺庙遍布全国。寺庙因受统治阶级的重视,受到免役、免税等特殊优待, 自帝王至平民又对寺庙大量施舍土地钱财。因此,寺庙十分富有,遂凭借其优厚的财力发放贷款,进行高利盘剥。官僚地主达官贵人也将其私蓄委托于寺庙贷放营利。所以,那时的寺庙成了办理存放款的高利贷场所。
(四)唐朝信用事业的发展
1、放款唐朝的放款有私人放款和政府放款。私人放款大致分为信用放款和抵押放款。供给放款的人主要是富商;中外商人都有,还有皇亲国戚和官吏,放款的对象除普通商民外,也有官吏。抵押放款除动产外,还有不动产,房屋、田地都可以抵押。办理抵押放款的机构是质库,它是一种独立的放款机构。开设质库的主要是商人、官吏、贵族,他们以此牟利。
2、存款唐朝时期,商业发达,商人经常携带大量现钱到市场买卖货物,既不方便,又不安全,于是便存入商店,由商店代为保管,也有存入药店或外国人开的波斯店的,这便是最早的存款和保管业务。在这些商店、药店中,有一种接近于专门办理存款业务的机构,就是寄附铺,还在柜坊。寄附铺以办理存款为主要业务,兼营商业,这是最早的存款机构。由于存款业务的扩大,一种重要的信用工具产生了。这就是书贴。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支票,它是存户向寄附铺或柜坊发出的要求付款的通知书,上面写有付款数量、收款人姓名、出贴人姓名、出贴日期等项。
3、汇兑汇兑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商业发展,铜钱携带很不方便,又因钱币缺乏,有的地方禁止钱币出境,于是便发生了汇兑的办法。唐朝的汇兑叫飞钱,又叫便换。唐代各道的地方政府都在京城设有进奏院,各军、使也设有办事机构,专司同中央政府的联络。商人在京出卖货物后,如果不愿或不能带现钱回家,就将钱交给本道的进奏院,进奏院开出一张票券,各持一半。商人回到本地后到相应的机关合券核对,如果无误,便可领回现款,汇兑就这样产生了。
4、货币兑换兑换是金、银、钱之间的兑换。唐朝的币制是钱帛本位制,
金主要充作保值手段,白银已开始作为货币流通。因此,金、银、钱就有相互兑换的需要,兑换业务便由此产生。经营货币兑换业务的机构是金银铺。
(五) 信用货币的发展
宋朝的国家信用主要体现在王安石的信用政策上,反映在王安石制定的市易法和青苗法中。市易法是政府向民间提供的抵押信用。市易法规定:人民向地方政府赊贷财货, 以田宅或金帛作抵押,没有抵押物的可由5人担保;年息2分,逾期不返,每月罚息2%;商人在货物滞销时将货物卖给政府,待市场需要时,又可以分期付款形式购回贩卖,半年付清者认息1分,一年付清者认息2分。青苗法是政府向农民提供的农业贷款。规定:农民每年可两次自愿向政府请贷,贷钱贷粮均可,一次是正月三十日以前,随夏收归还;一次是五月三十日前,随秋收归还;利率每次2分;贷款数额根据户等而定,头等户不超过15贯,末等户1.5贯;贷款按照借款时约定的谷物价格折合粮食归还,如归还时谷价上涨,农民不愿交纳实物,可酌量照市价较低的价格交纳现钱,但不得超过贷款额的30%,其余部分仍需交纳实物。
(六)典当业的发展
典当业俗称当铺,南北朝的典质,唐朝的质库,宋朝的解质,都可称为当铺,都是一种高利贷资本,经营以物品抵押的个人放款。到了清代,典当业更加发达, 1664年(康
熙三年) ,全国有大小当铺2万多家,其中山西省有4695家,广东有2688家。当铺的业务已不限于经营抵押放款,也经营信用放款、存款和货币兑换等业务,大当铺还签发银票、钱票。经营当铺的除私人外,还有地方政府,用公款开设当铺牟利。
(七)钱庄的兴起明代,由于金、银、钱、纸币兑换的需要,于是便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钱币兑换的人,以此为业,开起钱铺来,这就是最早的钱庄。到了明末,钱庄已成为重要的信用机关,不仅从事金、银、钱、纸币间的兑换,还办理放款、存款和汇兑。
(八)票号的产生票号是清代重要的信用机构,初始以汇兑为主,又为山西人首创,所以又有票庄、山西票庄、山西票号等称谓。
人民币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人民币的主管机关,负责人民币的设计、印制和发行。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的辅币单位为角、分。1元等于10角, 1角等于10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发行人民币以来,历时50多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完善和提高,至今已发行五套人民币,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除1、2、5分三种硬币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币已经退出流通, 目前流通的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自1987年以来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和1999年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两套人民币同时流通。
第一套人民币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共12种面额62种版别,其中1元券2种、5元券4种、10元券4种、20元券7种、50元券7种、100元券10种、200元券5种、500元券6种、1000元券6种、5000元券5种、10000元券4种、50000元券2种。统一发行人民币是为迎接全国解放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它清除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各种货币,结束了国民党统治下几十年通货膨胀和中国近百年外币、金银币在市场流通买卖的历史,促进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在建国初期经济恢复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套人民币第二套人民币于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同时收回第一套人民币。第二套人民币和第一套人民币折合比率为1: 10000。第二套人民币共有1分、
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10元11个面额,其中1元券有2种, 5元券有2种, 1分、2分和5分券别有纸币、硬币2种。为便于流通, 自1957年12月1日起发行1分、2分、5分三种硬币,与纸分币等值流通。1961年3月25日和1962年4月20日分别发行了黑色1元券和棕色5元券,分别对票面图案、花纹进行了调整和更换。由于大面额钞票技术要求很高,在当时情况下3、5、10元由苏联代印。第二套人民币设计主题思想明确,印制工艺技术先进,主辅币结构合理,图案颜色新颖。主景图案集中体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风貌,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战斗历程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主题思想。在印制工艺上除了分币外,其它券别全部采用胶凹套印,凹印版是以我国传统的手工雕刻方法制作的,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其优点是版纹深、墨层厚,有较好的反 防伪功能。
第三套人民币第三套人民币于1962年4月20日发行,共有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7种面额、13种版别,其中1角券别有4种(包括1种硬币) , 2角、5角、1元有纸币、硬币2种。1966年和1967年,又先后两次对1角纸币进行改版,主要是增加满版水印,调整背面颜色。第三套人民币票面设计图案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并举的方针。在印制工艺上,第三套人民币继承和发扬了第二套人民币的技术传统、风格。制版过程中,精雕细刻,机器和传统的手工相结合,使图案、花纹线条精细;油墨配色合理,色彩新颖、明快;票面纸幅较小,图案美观大方。
第四套人民币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健全中国的货币制度,方便流通使用和交易核算,中国人民银行自1987年4月27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共有1角、2角和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9种面额,其中1角、5角、1元有纸币、硬币2种。与第三套人民币相比,增加了50,100元大面额人民币。为适应反假人民币工作需要,
1992年8月20日,又发行了改版后的1990年版50,100元券,增加安全线。
第四套人民币在设计思想、风格和印制工艺上都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主景图案集中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团结一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题思想。在设计风格上,这套人民币保持和发扬了中国民族艺术传统特点,主币背面图景取材于中国名胜古迹、名山大川,背面纹饰全部采用富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图案。在印制工艺上,主景全部采用了大幅人物头像水印,雕刻工艺复杂;钞票纸分别采用了满版水印和固定人像水印,它不仅表现出线条图景,而且表现出明暗层次,工艺技术很高,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印钞工艺技术水平和钞票防伪能力。
第五套人民币199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发行第五套人民币,共有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八种面额,其中1角、5角、1元有纸币、硬币2种。第五套人民币根据市场流通需要,增加了20元面额,取消了2元面额,使面额结构更加合理。第五套人民币继承了中国印制技术的传统经验,借鉴了国外钞票设计的先进技术,在防伪性能和适应货币处理现代化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各面额货币正面均采用毛泽东主席建国初期的头像,底衬采用了中国著名花卉图案,背面主景图案通过选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充分表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山河,弘扬了中国伟大的民族文化。我国货币发展史上的六次演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六次重大的演变:
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爱金、蚁鼻钱)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0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文帝时“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 ,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铁”、“四铁”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 ,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
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
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 ,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后来,广东开始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元。因制造者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
中国货币演变史
千家驹、郭彦岗编著的《中国货币演变史》分为8章,较为系统和简洁地论述了我国历代货币的演变和发展历史。中国的货币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其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华货币文化,我国货币不仅种类、形式多样,在冶铸、印刷等方面还反映出我国科技的发展历程。历代货币制度、货币理论等也在不断发展进步,成为我们重要的文化遗产。本书按照新的体系要求,尽量吸收新的历史货币资料,重新编撰,做了大量的充实和提高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论据和分析。本书以大专教材为目的,增加了新的篇章,阐述的内容比《简史和表解》增加了两倍多,其中着重充实了许多新的考古研究和文献资料。
千家驹(1909—2002)浙江武义人。著名经济学家。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曾任广西大学教授,《中国农村》、《经济通讯》主编,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顾问,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教授,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等职。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国财政和货币问题,先后出版了《新财政学大纲》、《旧中国公债史料》、《中国货币发展史》、《七十年的经历》等20多部重要著作。郭彦岗,1916年生,贵州黄平人。著名货币史专家。1940年毕业于中正大学财政系。曾任安徽财贸学院教师、上海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客座教授、中国钱币学会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等职。先后出版了《中国历代货币》、《社会主义银行信贷工作》、《财力经济学》等财经和货币史专著300余万字,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系《中国历代货币大系》9名主编之一,参与编写的该书第九卷2003年获中国钱币学会第三届优秀学术成果金泉奖。
目录 · · · · · ·
序论
第一章 中国古代货币的产生及统一
第一节 中国货币的起源
一、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二、中国货币起源于夏代
三、中国最早的货币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货币及其体系
一、太公九府圜法
二、子母相权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体系
第三节 秦统一币制
一、初行钱
二、秦始皇统一货币及其历史意义
表1—1 布钱演进表
表1—2 刀币演进表
表1—3 圜钱演变系统表
第二章 钱币
第一节 五铢钱制
一、从“半两”到“五铢”
二、元狩五铢诞生的历史意义
三、西汉关于铸币权的论争
四、中国最早的铁钱
五、新莽币制改革
六、四出五铢和孙吴大泉
七、两晋和南朝的钱币减重
八、北朝钱币变革和开皇五铢
第二节 通宝钱制
一、“开元通宝”的产生
二、唐代钱币的演变
三、唐代的三个货币流通问题
四、五代十国的钱币混乱情况
五、两宋钱法及其特点
六、辽国钱币
七、金国钱币
八、西夏钱币
九、元代钱币
第三节 明清制钱
一、洪武钱制和明代前期的钱币减重
二、明代后期钱法大乱
三、南明及三藩钱币
四、顺治五式
五、罗汉钱、普尔钱
六、成丰大钱
七、制钱的衰亡
表2-1 秦汉币制沿革表 ..
第三章 历代农民起义军的货币
第四章 金银和谷帛货币
第五章 纸币
第六章 中国近代的货币
第七章 人民币
第八章 中国货币发展的基本特征——结束语后记
OPEC月报预计石油需求复苏将低于病毒大流行前的水平,预计2021年全球原油需求为9591.0万桶/日、并维持2021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速预期为590万桶/日。OPEC月报认为随着新冠病毒变种、不断上升的感染病例和疫苗接种计划启动缓慢,将至少令2021年全球第一季度经济复苏蒙阴。
值得留意的是,OPEC称经合组织原油库存11月减少2450万桶,至31亿桶,但经合组织的石油库存仍较5年均值水平高出1.63亿桶。与此同时,OPEC预计随着油价上涨,美国页岩气供应前景将转向乐观,预计页岩油将于2021年下半年恢复更多产量。OPEC月报公布后WTI原油一度跌至日内低位52.24美元。
事实上,随着油价自2020年10月以来大幅攀升45%,同时重返50.0美元水平,目前更多产油国考虑的是市场占有份额而非原油需求端的复苏情况。周二(1月12日)俄罗斯副总理亚历山大·诺瓦克(Alexander Novak)在接受俄罗斯24电视台(Rossiya 24)采访时表示,根据OPEC+协议,俄罗斯将在2月至3月期间将石油产量增加13万桶/天,并预计俄罗斯2021年的石油产量将超过去年的产量。在上次OPEC+会议上沙特自愿性减产100万桶以缓解产油国意见的分歧。
此外, 伊拉克油长表示,伊拉克正在与OPEC+成员国进行谈判,以允许推迟执行对超额产油的补偿。据数据显示,因库尔德地区未履行自身的减产义务,伊拉克近期对OPEC+减产协议的执行率仅为79%!产油国的蠢蠢欲动似乎为油价中期升势埋下隐忧。
市场油价看涨意愿仍然强烈,拜登政府推出1.9万亿财政刺激计划!
毫无疑问,目前市场看涨油价意愿仍然强烈,尤其在拜登(Joe Biden)政府于周五(1月15日)公布了最新的1.9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该计划中包含3500亿美元为地方援助金额以及1600亿的疫苗和检测费用。拜登表示两步计划包括救助和恢复;现在将制定救助计划,下个月将制定复苏计划。
据消息显示,拜登计划将把失业补助从目前的每周300美元提高至400美元,并延长至9月;1400美元救济支票,将去年12月9000亿美元法案中600美元救济补齐至2000美元;增加联邦最低时薪至15美元,并更新带薪休假规则;为州和地方政府提供3500亿美元救济等等。
1.9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后出炉刺激美债收益率回升至日内高位1.138%,美元指数维持于90.0上方整固。加之隔夜美联储主席鲍威尔(Jerome Powell)释放鸽派信号,其强调现在还不是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时候,经济离美联储的目标还很远。除非出现令人不安的通胀和不均衡,否则将不会加息。此外,鲍威尔亦表示公共部门债务高企并不影响货币政策,但称美国联邦债务不在可持续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