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全省法院在服务大局、为民司法的道路上,留下一串串坚实足迹,有力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殷切期待。作为一名法治记者,我有幸近距离观察并记录下了这些司法实践中的创新亮点和感人瞬间,深入挖掘一个个案件、一项项机制背后的动人故事,让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见。
在破产审判领域,我独家报道了一家负债百亿的上市公司如何通过破产重整重获新生。这家企业曾因多重危机陷入困境,若简单破产清算,近万名职工的生计与两万多户股东的权益将无从保障。南京中院破产庭创新性地将“绿色价值”融入重整机制,打出“协调重整+预重整+重整”的组合拳,引入战略投资者,最终实现企业重生。该案成为全国首例在加强监管背景下顺利完成重整的上市公司案例。这让我深切感受到,
司法不仅是冰冷的法条,更是有温度的社会治理工具
。
过去,行政机关往往“等着法院判”,宁愿承担败诉后果也不愿主动纠错;如今,越来越多的行政机关主动纠正违法行为,推动行政争议进入实质解决的“快车道”。这背后,是江苏法院不懈推广自我纠正制度的努力。我采写的《从“等着法院判”到“自己主动改”》一文,展现了行政审判对法治政府建设的推动作用,该报道也被最高法行政审判庭微信公众号转载。
在执行领域,江苏法院开展的“小标的 大民生”专项执行行动,成为多家媒体集中报道的重点。面广量大的“小标的”案件看似不起眼,却直接关乎老百姓的“血汗钱”“救命钱”“养老钱”,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去年以来,全省法院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反响集中的涉民生案件和申请执行标的额在10万元以下的小标的案件,开展专项执行行动,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通过专项行动,大量涉及劳务报酬、抚育费、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等民生案件得到了有效执行,也让
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了每一个角落
。
这些看似平凡的司法实践,正是
法治江苏建设的生动注脚
,也是人民群众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坚实保障
。而一次次“零距离”的观察记录,让我深刻体会到,法院工作不仅仅是审判和执行,更是守护公平正义、服务发展大局的坚实力量。
每一次深入采访,都是对法治进程的忠实记录;每一次报道撰写,都是对公平正义的积极弘扬。法律人与新闻人,虽职业各异,却皆以追求真相、维护正义为己任。我将继续用笔记录法治进程,与法律人一道,行正义之事,为社会之公正与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