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观点,有态度
这是医业观察的第
2388-2
期文章
截止1月17日收盘,圣湘生物股价19.85元,创下近2个月以来的最低股价,市值为115亿。同时17日圣湘的跌幅为-0.5%。完全不像是刚刚完成8亿巨资收购不足一周的市场表现。唯一能代表有收购这件事的股市反应就是,13日开盘时的这一波快速拉升。
来源:雪球
细究其原因,还是
盈利能力
的问题。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像迪安诊断,虽然一年营收能做到100多个亿,但是净利润不超过5个亿,所以市值依旧只有66.44亿,还没有圣湘的市值高。
从已公布的数据预估来看,中山未名海济生物2024年的
净利润在7000-8000万
,假设未来净利润能够保持这个水平,且能持续增长,圣湘用8亿多现金将其收购过来,要赚回8亿流动现金,至少需要7-10年。
10月23日,圣湘生物公布三季报数据,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实现营收10.33亿元,同比增长63.24%;归母净利润1.95亿元,同比下降34.80%;扣非净利润1.51亿元,同比增长637.21%。
这次收购从IVD领域跨到生长激素领域,名义上是能够业务协同,但真要协同提升彼此销售额,还是有点难度的,但渠道做一些融合,精兵减政,扩大一下利润率容易实现的。
关于圣湘这次收购,看点还是很多,8个亿资金,IVD企业收购新药企业,100%股权收购,对方营收4亿,净利润大几千万。相比当年参与科华那事,不知道好多少倍。但依旧有实际的问题摆在前面需要解决,毕竟生长激素赛道竞争很激烈,未名也不是头部公司,因此
并购后的运营能力,才是重中之重
。
有几个问题,大家可以留言讨论讨论:
(1)圣湘管理团队在并购完
中山未名海济生物之后,有没有可能让自己的业务快速增长或净利润快速提升,或者让未名业绩快速增长,并保持市场竞争力?
(2)关于提到的诊疗一体化,从检测到治疗的闭环产品方案并不一定是市场的需求,更多是被期望的业务共振,如何由业务共振带来更多业务增长?
(3)深耕儿科的背后,是呼吸道业务线的深入布局,还是堆砌出来的市场护城河?
在我看来,当下圣湘最应该做的是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净利润率,提升运营管理水平,提高组织效率。也许圣湘过去的快速成长积累很多财力物力,但也确实需要一个像丹纳赫DBS这样的商业管理系统来进行标准化和流程化,然后提速增效,这是圣湘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