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此篇文章为kindle推第22期读书会共读书目《思考的艺术》小鹏来稿,也欢迎各位优秀书友积极投稿
什么是思考?这个问题貌似很简单,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寻找方案,找寻人生真谛……泛泛而言,每个人都会思考,每个活着的正常人都在思考,甚至是在梦里,还有灵光乍现的一刻,古人的思考甚至穿越了时空,比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的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既然人人都在思考,为啥还需要专门学习思考?这个问题同样需要思考。
人与人的差别,除了智力上学识上的,习惯的养成也是重要因素,其中思维的方式影响着日常生活工作情感决策等等方方面面,人类毕竟是拥有自我意识的主观存在者。
哲学家叔本华说:“每个人都把自己视野的极限当作世界的极限。”一个人要让自己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就需要更加深入和精确地领悟每天所经历的事情。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大到形而上学中对生死、宗教、道德、政治、艺术等的认识,小到日常生活里面对子女教育、职业选择和理财等问题的选择,
泛泛而谈时,都自以为知道很多,具体到实际决策,却往往会因为一些很小的不确定因素而无法决断
。我们常常以为已经想明白了,但后来却发现想法非常混乱。
我以为自己知道了,实际上也仅仅是自己以为的知道。
《思考的艺术》一书系统性地诠释了有关思考的学问。1984年初版后,本书即被美国许多高校选为必修的思考课教材,至今已经修订至第10版。本书最初为大学思考课程设计,可能是对教科书与生俱来的抵触,可能是翻译词句略显生硬,初读思考本质的部分时竟然味同嚼蜡,读了一阵就想放弃,给人感觉就是“在读一本讨论思考的书时却无法深入地思考”,想想教科书,枯燥无味在所难免,毕竟光修订都已经是第10版,所以仍旧坚持读完,才发觉本书作者思维之严谨,内容之完善。
思考,本身是一件相当主观相当自我的活动,可再主观的活儿,也有学术的研究可以来分析和规范。好书也是需要细细品读再三琢磨的,作者言语很简洁,案例很充实,内涵很丰富,一切需要读者互动式参与,自我启发式思考,通过众多的案例练习,去有针对性地尝试应用不同环节所需要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发觉自己思维习惯中的漏洞和谬误,从而引导形成自己的思考、判断、表达等实践能力。
本书总共分为四个模块,第一部分主要讲关于思考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思想,阐述了思考的内涵、重要性 及其运行机制,并强调好的思考方式是一种习惯。第二部分主要讲如何培养创造性。第三部分主要讲如何培养批判性。第四部分主要讲如何沟通。
本书跳出了就事论事,为思考谈思考的局面,而是将思考能力的提升与日常判断实践和沟通表达放到同等重要的方面,认识了思维中的误区,解释了有效沟通对思考的关系和重要性。
“思考者倾向于用口头语言或者书面语言表达自己。声称知道自己的想法但无法将其表达出来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想法。”
本书案例丰富,问题犀利,颇具挑战性,可以想象得出,在大学课堂上的精彩辩论和思维碰撞的场景。个人作为阅读读物时,就只能靠想象对话的技术,来满足一下思维的训练了。
细节上,书中有几个话题印象深刻,摘来一论:
1、关于道德的判断:
价值观判断是社会规范的基础,法律质量直接受到道德判断质量的影响。
在不同文化中价值判断出现偏差时,赦免这种行为的文化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这解释了不同文化中对于道德判断产生偏差的原因。
作者对道德判断的基础解释为:人们有独立于任何政府和文化而存在的权利,有关系与责任、共同价值观、人的趋利避害性、普适与具体问题四个方面。
道德的基准,不能是简单的大多数人的观点,但又普遍被大多数人所承认和遵循。
2、优秀的论述应该是既真实又有效
这里指出了我们一般人在讨论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
不是就是,非黑即白,忽略了其他可能;
回避争议,转向不相关的因素,转移话题;过度泛化,以偏概全;过度简化,集中关注于局部,没有公正准确地表现现实;双重标准,区别对待;转移证明的负担,要对方证明自己的论点错误;非理性诉求,用情感影响心智……
如今人们在自由意志、信仰、知识、见解和道德观点等问题上有着很多困惑。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会被错误观点所害,丧失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头脑。
以上这些易犯错误,在各种微信群内的讨论中,比比皆是,对社会时弊,对食品安全,对民主与法制……
时代在进步,思想在解放,知识在爆炸,我们越来越强调独立思考的价值,并身体力行地去学习和实践批判性思维。不过,思考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只有行动才有价值。思考,只是为了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采取更好的行动。
引用作者的话来说,“比现在发展更重要的是将来的发展,任何事情都是不完美的,实在没有必要去埋怨现实的黑暗,你自己可以成为照亮人生道路的指明灯。”
愿你我走出误区,学会思考,做自己人生路上的指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