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上来看,信用债正在遭遇史上最严重的发行寒潮,但其需求状况也不容乐观,供需两弱格局下信用债净供给的大幅收缩对信用利差未必是好事,反而可能由于部分低评级发债企业再融资风险的增大而增加信用风险,给信用利差带来阶段性的压力。
2.1.供给:净融资的收缩可能比想象中更久
本轮信用债净融资的收缩从12月份开始已经持续了接近4个月,从10年至今信用债的月度净融资额来看,这一轮净融资下滑的幅度和持续时间都是创历史之最的,并且在3月份季节性供给放量的时间点,信用债整体净融资额依然处于负值区间。
我们统计了2016/12-2017/2三个月期间信用债净融资情况,从行业上来看,主要是三类行业贡献了这一轮净融资的大幅下滑:(1)城投和地产的净融资额收缩最为显著。我们统计的样本区间内城投和房地产的净融资额同比分别下滑4412亿元以及2385亿元,两者合计占总净融资同比下滑幅度的46%,占比接近一半。(2)公用事业、石油开采、交通运输等资质相对较好的企业发行也明显回落。电力、石油开采、运输三个行业在统计时间区间内净融资额同比下滑幅度分别高达3229亿元,三者合计占总净融资同比下滑幅度的22%。(3)产能过剩类行业净融资额依然维持低迷状态。化工、钢铁、机械、有色、煤炭五个行业净融资额总计同比下滑1278亿元,占信用债净融资额整体同比下滑量的9%左右。
总结下来,影响债券净融资大幅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1)发行政策的收紧对地产和城投的发行量产生显著影响。2016年9月底,上证交易所实施了地产公司债券审核新政;城投债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政策也在收紧,包括城投公司债“双50%”变“单50%”的窗口指导以及16年四季度开始私募城投债的审批放缓等等。而且对于城投债来说,地方债务置换流动性较为充足的大背景下,城投也由原来的利率不敏感部门逐渐变为利率相对敏感,尤其是对于高等级城投发行人来说更为明显。
(2)发债利率高企使得资质相对较好的行业融资需求出现结构性转移。电力、石油开采以及交通运输属于发债公司中整体行业资质较好的行业,并且行业内多数公司规模较大,国企占比较高,外部融资渠道较为通畅。在债券收益率大幅上行之后,一方面企业发债意愿会显著降低,另一方面,及即使有刚性的融资需求,也可以通过贷款等其他外部融资渠道得到满足,故发债量出现显著降低。
(3)需求回落导致产能过剩行业净融资额16年开始持续低迷。产能过剩行业净融资额的大幅下滑并非近期才出现,而是在16年4月份开始就出现了中枢性的回落。从过剩行业自身的融资需求来说,虽然16年在去产能的大背景下行业景气度和盈利能力均出现反转,但站在目前时点上,过剩行业仅仅依靠内部盈利现金流还很难化解过去几年资产负债表上所积累的问题,此时行业依然依赖外部融资来实现债务的滚动,很难说是行业自身融资需求出现了大幅萎缩。究其根本原因,主要还是在于过剩行业景气度在15年出现大幅下滑后,行业信用风险整体抬升导致产能过剩债的需求大幅回落。
往后看,这轮债券市场融资收缩的持续时间可能会比较长。主要原因在于影响净融资下滑的原因短期内难以缓解:(1)政策层面的限制短期内难以解除,一方面在1、2月份地产销量和投资继续上涨的背景下,地产调控政策将继续偏紧,地产融资限制也难以放开,城投债在去杠杆、防风险的基调不变的大前提下,审批节奏依然可能会偏慢;(2)利率高企及贷款分流的持续时间可能会较长。一方面今年信用利差可能是趋势性走扩,另一方面,货币市场加息的过程中债券利率大幅上行,而贷款的利率上行可能会相对缓慢,贷款相对于发债的优势长期存在导致优质行业和企业的债券发行长期处于低位;(3)产能过剩行业需求低迷状况难以改善。虽然产能过剩行业盈利大幅改善,但尾部风险居高不下,从整体发行利率来看,行业的需求依然是较为低迷,这决定了产能过剩行业的净融资收缩也将会持续。
2.2.需求:金融去杠杆势在必行,洪荒需求面临退潮
金融自由化成就债市洪荒之力,16年8月份以来政策风向逆转。在过去3年,金融自由化下资管行业的繁荣扩张,是驱动债市历史长牛的洪荒之力,但随着资金脱实向虚风险加剧,金融体系复杂性越来越高,机构资产负债激进扩张,债市泡沫扩大,以及高杠杆化加剧金融不稳定性,从16下半年以来,金融去杠杆开始成为政策焦点。16年12月之后金融去杠杆监管政策进一步全面升级。12月以来,银监会、保监会、财政局等对中小银行自营、理财、投资业务、保险万能险、资管税收出台一系列监管升级措施,防范金融风险,抑制资金脱实向虚,去杠杆监管政策进一步升级。
(1)债市微观交易结构和资管模式遭受冲击
一、Carry套息+加杠杆的盈利模式难以维持。由于银行自营或理财的委外资金是信用债的投资主力,这些资金的保本刚兑要求强烈,因此carry套息和加杠杆操作是信用债投资的最基本和最广泛投资策略,但这一策略需要两大基本条件:一是稳定且低利率的流动性环境;二是负债结构和资金来源相对平稳,避免产品运作期遭遇意外大额赎回和挤兑卖出风险。但本轮债灾过后,这两大条件均呈逆转态势:
1)资金利率抬升,波动性剧烈走高,流动性的脆弱性大幅上升。低成本优势消失,息差和加杠杆的稳定性变差,尤其一些专户和私募的杠杆率偏高,面临杠杆压缩的压力,投资回报预期整体下滑。
2)泛资管监管收紧,债灾中银行委外和理财遭受亏损,机构的流动性敏感度大幅上升。中小银行的理财和委外资金的流动性管理风险加大,到期回流和赎回压力加剧,对于依赖这一资金来源的信用债需求造成不利,此外,资管产品面临净值缩水和保本刚兑压力加大,对利率波动的敏感性大幅提升,也将被动降低杠杆。
二、负债激进扩张+大规模委外的资管模式全面退潮。银行自营、理财、私人银行等部门的大规模委外资金投资,是本轮债券牛市的核心推力,银行通过大量发行理财、同业存单等激进扩张负债,再通过委外将资管压力转移给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私募资管等交易机构,通过加杠杆、加久期、信用下沉、价差交易和资金池等操作模式,放大风险偏好,并规避了银行对于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指标等的监管要求,实现高收益目标。
但在本轮金融杠杆的清理中,中小银行通过“激进扩张负债+大规模委外”的资管模式遭遇严厉监管,随着MPA考核纳入表外理财、表外业务,不少银行的“广义信贷”额度十分紧张,只能被动赎回货币基金、同业理财、资管计划和同业存单,资管业务扩张势头遭遇逆转;此外,不少银行16年激进扩张的委外投资在年末遭受了收益率未达标甚至亏损的结果,中小银行对于委外投资的刚兑预期打破;再者,在途资金的链条被拉长,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上升,时点性的资金需求被放大,预计17年中小行大规模委外的积极性将全面退潮,大幅降温。
三、代持、过券等债市“灰色地带”从严监管,高风险资金活跃度下降。代持、过券等中小机构“灰色业务”的扩张,为债券牛市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场外代持加杠杆进一步放大了对于信用债的需求,强化了趋势的形成。但代持往往发生在表外,且机构之间的业务交叉复杂,一旦价格出现巨大的反向波动,这种表外操作缺乏相应资本支撑,面临巨大的流动性风险,加速市场崩溃,本次事件更是暴露出隐藏的“交易对手风险”和“操作风险”。随着金融杠杆全面清理,监管和机构在未来将大幅收紧和清理代持、过券等“灰色业务”,中小机构这部分高风险偏好资金活跃度将明显下降,场外杠杆也将大幅降低,加速市场的调整。
(2)洪荒之力面临退潮,17年配置需求或将下行
银行理财:繁荣周期退潮,配置需求降温。(1)表外理财和表外业务纳入MPA监管后,中小银行广义信贷规模紧张,有限额度必然向信贷倾斜,导致理财规模面临整体压缩和放缓;(2)年末“钱荒”和债市暴跌冲击后,中小银行通过发行大量同业理财、同业存单等激进扩张负债,再通过委外将资管压力转移给公募、券商等机构的交易模式,遭遇大面积刚兑损失和流动性风险,银行盈利和资本遭受冲击,风险偏好整体下降,预计17年难再大规模扩张。(3)财政部新发140号文,对保本型资管产品开始征收6%增值税,变相提高了资管产品的成本费用,明显降低了6.1万亿保本理财和通道业务的收益吸引力,将进一步打破刚兑,抑制理财规模的激进扩张。
银行自营:中小行激进扩张时代终结,大行委外方兴未艾。随着金融监管加强,央行MPA考核升级,以及中小行普遍遭遇“广义信贷”额度紧张,预计资金从大行流向中小行、从银行流向非银的趋势在2017年将发生逆转,中小行资产出表化和委外高速扩张的势头遭遇整体收缩,资产负债表加速调整,表外业务和表外理财压缩、同业负债和同存融资下降、备付资金上升,债市大跌对部分理财和委外业务造成的亏损还将增加拨备计提和资本压力,预计17年资金将回流从非银—>中小行—>大行,同时大行在理财扩张、委外投资方面将更加主动,资产脱媒化才方兴未艾,但市场整体的风险偏好将会下移。
基金子公司和专户:风险准备金提高,委外吸引力下降。16年末,“史上最严”基金子公司风控和资本监管政策正式落地,风险准备金要求大幅提高,标志着行业正式进入清理整顿和收缩期,事实上,自5月证监会发布资管业务“八条底线”以后,基金专户和子公司产品的备案数量和规模已经剧烈下滑,跌幅达30-50%,随着刚兑打破、资金池被禁、结构化清理、通道和非标受限,基金子公司规模面临剧烈收缩。更严厉的是,风险准备金制度可能将进一步覆盖基金专户,这意味着近两年银行委外野蛮扩张所推动的专户基金规模膨胀,也将遭遇收益下滑和总量放缓的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