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本硕都在top5高校毕业的人,毕业一年半换了两份工作却越换越低,现在工资只有5.5k,说出来恐怕都没人信,但我不仅没后悔,反而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了。
我现在的职位是纪录片的剪辑助理,目前的计划是朝着纪录片剪辑师再努努力。我是在大三的课上才第一次知道纪录片行业,之前几乎没接触过。大二分别做过广播新闻和电视节目的两份短实习,正处于「如何理解真实」的迷茫期,纪录片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我的困扰,一见如故。所以在大三下学期我就争取了去央视纪录片频道实习的机会,但这个实习反而给我泼了一盆冷水。
作为期待已久的国家级纪录片平台,其内部却充满了官僚气息。频道本身的制作出产量极少,也不欢迎新人,这让我再次陷入迷茫…大四确定继续读研之后,我尝试了HR的岗位,在研究生阶段又尝试了PR和品牌策划,
虽然都可以胜任,但自己却总是缺乏工作的热情
。
研二时有一个出国交流的机会,利用这段时间,我申请了法领馆的项目资金,在异国和同学一起尝试拍了一个短片(虽然现在看来真的太粗糙了),之后又申请了去德国新闻媒体参观交流,虽说只是非常简略的介绍性项目,但这两段重新和媒体打交道、接触多元文化的经历,却让我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十分兴奋。
多元丰富的文化,课堂上对制度和经验的反思,这些都让我逐渐意识到,我可能感兴趣的是他人的故事,是吸纳新知识和文化并进行传播和分享的过程,是亲历其间的见证,和批判性的思考,那么,没有一个职业比记者更合适
了
。
回国之后,机缘巧合,我申请到了一份外媒图片部的实习,这份实习让我确认了最重要的两点:1. 我喜欢媒体,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这是一个可以激发我热情的工作;2. 我不喜欢快新闻、短新闻、追热点。
所以最后一份实习,我重新回到了纪录片这个行业,确认了这是我喜欢的职业——有一定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制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即无法做即时热点),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快速学习能力(可以接触到新鲜事物),需要大量的采访来累积信息。
纠结了一段时间之后,我确认了自己愿意以牺牲生活品质为代价换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机会
。
在工作的这一年多里,我逐渐了解了行业内的细分工种,也看到了自己性格的天花板:我有些内向,大量的陌生人社交会让我有些疲惫,专题片的三四个月的快速滚动也让我有些职业倦怠。所以我选择了周期更长的纪录长片,也决定从较少与人接触的剪辑这一岗位开始尝试。作为新人,进入一个普遍工资更低的行业,自然也就接受了只有5.5k这个设定啦,毕竟学习本领现在是我的第一目标。
我花了很多时间在职业探索上,因为行业细分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让选择变得更困难。我大概算是比较晚才做出最终选择的,但也正因为是深思熟虑之后才做选择,即使现在工资不高,我也甘之如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