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年志Youthology
青年志自2008年开始专注研究青年文化,我们联结青年领袖,洞察文化趋势,启发商业创新,我们相信未来是年轻的。和青年同行,与趋势共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态梦网  ·  超245亿!生态城新能源汽车产业强势崛起 ·  2 天前  
生态梦网  ·  揭秘!生态城首个国家级绿色工厂长这样... ·  3 天前  
今晚报  ·  天津又一所“实验小学”,即将投用! ·  3 天前  
今晚报  ·  天津又一所“实验小学”,即将投用!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年志Youthology

那些在学生时代更早开始探索的年轻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青年志Youthology  · 公众号  ·  · 2019-05-30 22:00

正文



蘑菇仓君有话说:


现在的年轻人似乎越来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

发达的媒体网络早早地把年轻人和世界连接起来,通过一方屏幕,年轻人开始知道“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自主意识在一次次开阔眼界之后逐渐苏醒,于是在终于取得片刻自由的大学时期(更早的开始在高中),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去主动探索世界,发现自己热爱的事业,在体验中试错、取舍,乐此不疲

但是这种清醒是有棱角的。

几番探索之后,除了明白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之外,年轻人们也愈发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在未来的规划里,自己不愿接受的部分是一定要被剔除的,留下的都是感兴趣的、热爱的、能带来兴奋的部分

今天,仓君和几位早早就开始探索的年轻人聊了聊,看看他们的所得是怎样影响自己的职业路径选择的。


P.S:欢迎加仓君微信「 perfectblue_ ,和我聊聊更多关于「自我探索」的那些事儿!让我看到你蠢蠢欲动的小圆手!

@Haibara

好朋友高考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毕业后想做高中的老师,所以选了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她是我见过最早决定自己职业的人,而且我觉得她很适合这个行业:她待人很有耐心,而且对于感兴趣的事情喜欢钻研;性格不是滥好人,很有个性和正义感。我们文科生以前经常被老师吐槽学习不好就只能当老师,可是对于她来说,教师真的是自己非常非常喜欢的工作。现在看她朋友圈都是学生的日常,经常和我讨论也是应该给孩子们推荐什么书和电影(本人影视从业)。想来有她这么负责任和有实力的老师,孩子们也会很幸福吧。

@Mannix Li 孟昂

我觉得我算是比较早探索的一类了,受家庭和高中时看到的职场剧(没错,就是《杜拉拉升职记》)的影响,我对于HR类的工作一直都很向往。我大学学的是商科,也一直在找机会尝试更多的HR方向的可能性,大二的时候在一个地方银行人事部门做实习,对HR的不同职能模块有了大致的了解,也确定了以后要从事招聘工作的方向。大三的时候去互联网硬件公司做了招聘的实习,实际感受到了社招和校招的一些日常工作及细节,最后确定了自己的择业方向,也确定了自己要选择直接就业而不是参加保研面试。秋招时我的目标就很明确,投递了对口的职位,顺其自然地拿到了offer。目前入行快两年了,一直在不断地学习、积累,感觉不久的将来就可以独立承担了。

@left

我的专业是地理科学(基地)。当时报考专业的时候与高中的梦想差很多,但是也是我自己选的专业,就是为了保研和考研。慢慢的我发现自己不是很合适, 虽然努力了但是发现自己使不出力气,或者说是力气用了总没有正向的反馈

好在我是个比较喜欢多问,多了解的人。大一就加入了学术科研的校级部门和记者站。我发现自己写选题很快很好不输任何人,而且新闻敏感度特别强。大一的时候参加学校记者大赛,作为参赛者中唯一的理科生,我没怎么准备就拿到了很好的名次。 我觉得这是个天赋。我在想,也许这个可以成为我的副业,或者是备选

大二,我申请到大学生项目,也有不错的成绩,保研看似有望。我科研也做的不错。同时我也发了好多篇校外报刊的文章。我开始看向外面,歪打正着加入了北京的一个性教育倡导组织,是政府部门下属的。我认识了当时的负责人,他也是非专业的,但是给了我很多不同于校园媒体自嗨的看法和观点, 让我觉得,咦,这样的新媒体是我想要的。之后也有过挫折,从那次失败之后我开始慢慢发现线上不仅仅应该自嗨,更应该有转化

后来,我生病了,申请了缓考。地理专业保研彻底没有机会了,我在想,接下来如果要工作的话,到底要做什么?

我开始关注福州当地的组织,走街串巷。我把自己的经历和获奖拟成了两份简历,结果新媒体新闻方面的简历炽手可热, 我开始想,当初自己是不是选错了专业

于是我更多地细致地了解福州的媒体行业,除了参与以前的性教育的组织,我也去福州的一些大公司实习做全案,去线下活动执行公司打杂,去线上的媒体公司写稿子。基本上福州现在一些公司相关文案策划运营岗位都能进了。

但是我还是不自信,还是在自我探索,我希望找到一个更明确更有竞争力的岗位或者是方向。虽然自己现在也没有很大公司的offer,也没有太多可以拿出来炫耀的成就,但是 我觉得在大学期间试错成本低的时候多多探索、追求自我价值是个理智的选择

@Freedom

我的朋友L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如果不是因为大学要实习工作,可能她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她生长的地方。我们大学是同一专业,她对我们专业不是很感兴趣,反而是对传媒比较感兴趣。在大三结束的时候我们都在投递简历,L有一天告诉我,她已经想好了,她要去魔都,因为那里工作机会多。大四上学期L直接去了上海,因为想做传媒。她去魔都以后投递了很多简历,但是大多数都石沉大海,因为第一我们只是普通的本科,第二,她毫无经验。

但是有时候热爱可以打败一切 。投递了无数简历以后,L终于得到了一个影视制作公司实习的机会,工资超低,但是好歹有了进入传媒行业的敲门砖了。L在入职之前想好了,入职以后自己愿意做一切杂事,但是只要有一点机会她都要去学剪辑、录像、导播等等这些拍摄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在下班之后她也锻炼自己去做新媒体运营。

后来她的第一份实习工作持续了很久。因为大四下学期要回学校答辩,她给领导申请先离职,毕业之后愿意再来。L真的很努力很用心,不论熬夜剪多少片子她都没有抱怨过,经常让我帮她审流程、看台词本有没有错误,所以她提出申请之后,她的领导也同意她正常回来上班,这对于一个完全没有经验的实习生很难得。

现在,L依然在她实习的公司工作。她说她不是职场小白了,剪辑剪片对她来说,已经是最家常便饭的了。而且如果有机会,她也希望自己可以独立运营属于自己的公众号。

@Ye

作为一个本硕都在top5高校毕业的人,毕业一年半换了两份工作却越换越低,现在工资只有5.5k,说出来恐怕都没人信,但我不仅没后悔,反而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了。

我现在的职位是纪录片的剪辑助理,目前的计划是朝着纪录片剪辑师再努努力。我是在大三的课上才第一次知道纪录片行业,之前几乎没接触过。大二分别做过广播新闻和电视节目的两份短实习,正处于「如何理解真实」的迷茫期,纪录片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我的困扰,一见如故。所以在大三下学期我就争取了去央视纪录片频道实习的机会,但这个实习反而给我泼了一盆冷水。

作为期待已久的国家级纪录片平台,其内部却充满了官僚气息。频道本身的制作出产量极少,也不欢迎新人,这让我再次陷入迷茫…大四确定继续读研之后,我尝试了HR的岗位,在研究生阶段又尝试了PR和品牌策划, 虽然都可以胜任,但自己却总是缺乏工作的热情

研二时有一个出国交流的机会,利用这段时间,我申请了法领馆的项目资金,在异国和同学一起尝试拍了一个短片(虽然现在看来真的太粗糙了),之后又申请了去德国新闻媒体参观交流,虽说只是非常简略的介绍性项目,但这两段重新和媒体打交道、接触多元文化的经历,却让我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十分兴奋。 多元丰富的文化,课堂上对制度和经验的反思,这些都让我逐渐意识到,我可能感兴趣的是他人的故事,是吸纳新知识和文化并进行传播和分享的过程,是亲历其间的见证,和批判性的思考,那么,没有一个职业比记者更合适

回国之后,机缘巧合,我申请到了一份外媒图片部的实习,这份实习让我确认了最重要的两点:1. 我喜欢媒体,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这是一个可以激发我热情的工作;2.  我不喜欢快新闻、短新闻、追热点。

所以最后一份实习,我重新回到了纪录片这个行业,确认了这是我喜欢的职业——有一定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制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即无法做即时热点),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快速学习能力(可以接触到新鲜事物),需要大量的采访来累积信息。 纠结了一段时间之后,我确认了自己愿意以牺牲生活品质为代价换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机会

在工作的这一年多里,我逐渐了解了行业内的细分工种,也看到了自己性格的天花板:我有些内向,大量的陌生人社交会让我有些疲惫,专题片的三四个月的快速滚动也让我有些职业倦怠。所以我选择了周期更长的纪录长片,也决定从较少与人接触的剪辑这一岗位开始尝试。作为新人,进入一个普遍工资更低的行业,自然也就接受了只有5.5k这个设定啦,毕竟学习本领现在是我的第一目标。

我花了很多时间在职业探索上,因为行业细分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让选择变得更困难。我大概算是比较晚才做出最终选择的,但也正因为是深思熟虑之后才做选择,即使现在工资不高,我也甘之如饴


最后,分享几个@Ye的探索心得,希望有助于即将毕业的朋友们进行自我探索:

  1. 如果不确定自己喜欢什么,一定要多尝试 ,可以先确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排除不能做的和不喜欢的。


  2. 在能做的和喜欢的行业里,反复思考自己最在乎的是什么。 是物质需求、生活品质、社会地位、职业满足……要在心里的进行优先级排序,思考时可以进行极端性假设来确认自己的选择。 比如我自己首先放弃了钱,因为对我来说,在工作中获得的多元体验和思考快感是我最想要的,除非钱特别多,否则我不愿放弃;而相反,在钱特别少的前提下,这是唯一能让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3. 职业要和自己的性格相匹配,并要进行适度的双向调整。 比如我虽然开朗,却有一点内向,这个在高强度的媒体工作中可能会带来比较大的压力感,所以我选择了在细分领域里进行调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