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首次进驻上海以来,简单生活节已匆匆走过5个年头,从埋下种子到落地生根,到了今年,终于迎来“看见鲜花盛开的世代”。
5年间,这个由李宗盛、张培仁等乐坛大佬一手策划发起的“节日”,凭借温和舒适的氛围、精致丰富的策展内容,一步步演变为华人青年心中的文艺标杆,吸引了超过20万观众入场。数据显示,简单生活节在2016年、2017年的腾讯视频在线观看人数均超过了一千万,2017年的累计话题阅读数更是超过了两亿。
“我们经常使用西方的名词,也经常套用西方的流行和生活方式。但是我们自己呢,我们的风格是什么,我们对生活的看法是什么?”接受艺恩记者采访时,简单生活节创始人张培仁如是说。
这样的追问,构成了简单生活节创办的初衷。
扎根上海第五年,简单生活节迎来提速,不仅首次移师西岸营地举办,在内容上新增了简单生活公园这样的尝试,也开启了成都、上海、武汉、厦门四城之旅。
“当你已经没有办法再用高消费力的买买买去满足快乐,开始需要它背后的故事,或者其他的东西来触动你的内心感情。这个时候,场景化的体验和场景里接触到的内容,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张培仁的构想中,走向规模化和平台化的简单生活节,正在将以音乐节为代表的青年文化,与文旅进行跨界融合,打造全新的社交场景化体验。
来到第五年的简单生活节,一个显著变化是将“战线”拉得更长,由简单生活节和简单生活公园两部分共同组成。
在气质上,前两天的简单生活节更像一场音乐人的派对狂欢,郑秀文、草蜢、赵雷翩然而至,充满了热烈、梦幻的仪式感。而简单生活公园则多了几分慵懒、随性和陪伴感。从10月3日至7日,每天一个主题,一种颜色,“Eating Music”“一条”“企鹅吃喝指南”“即刻APP”“笑果文化”“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等扎根沪上的知名团体以及诸多在地创意品牌,纷纷进驻展开合作。
多元的音乐人阵容,小而美的文创品牌,三三两两闲坐一隅的年轻观众,共同构成了简单生活公园的主体。慢、细腻和生活化,则是它的底色。
其实,简单生活节在创立之初就展露出对消费主义的反思。它用音乐、论坛和集市构筑起了一个城市中自由呼吸的场景,置身其中,可以发现生活之美,日常之美,和年轻人之美。张培仁相信,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模样。
“想象一下,一个消费者走进一个百货大楼,一个购物中心,各种连锁各种名店的时候,你觉得好好玩进去,可是你心里是渺小的,你是去仰望的。你去消费的时候,所有的装潢都是为了增添它的价格,食材本身的价格没有那么贵,可是当你身边全部都是跟你一样的人,在诚挚地做出内容的时候,你在这个地方不会感觉任何人比你高,你没压力,它就是我生活的样子。”
随着文旅产业今年站上“风口”,不少影视IP都选择布局线下。张培仁告诉艺恩记者,在初步试水成功后,简单生活公园未来也将朝着常态化运营的方向发展,在更多的城市扎根生长。而对于街声团队来说,“这个场景的筛选准则是什么,风格美学是什么,以及本地音乐人要如何聚合,都是我们的强项。”
除此之外,打造一套完整的会员机制也在张培仁的计划之中。基于对生活方式的认同,街声可以运用自身影响力,为平台会员在现实层面上输送更大价值,而不仅止于一两次的线下活动。
“大家往往只谈经济,可是没有看到,现在驱动经济的关键是审美,是生活方式,是背后的价值观。没有这些,你的经济怎么去升级呢?”
张培仁希望,聚焦青年文化和文创产业的简单生活节,能为行业提供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因为人口红利下的经济爆发场景,至少未来几年都不会出现,所以我们的主张是,你放慢三年五年,可以换来之后一辈子的长久繁荣。”
2006年,第一届简单生活节在台北华山1914举办时,台湾的文创产业远没有现在火爆。因为街声上线,张培仁决定做一次广告创意甄选,没想到报名者“轰”地一下子涌进来。
“在简单生活节以前,哪有人知道台湾有文创品和有青年创意?现在你去松菸诚品看,里面有一半的品牌,都是那年看着我们的广告成立的。”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音乐节,从诞生之初,独具人文气质的简单生活节就囊获了年轻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文艺青年们趋之若鹜的,既有李宗盛、陈绮贞、田馥甄、苏打绿这些名字,也有分享书房、创意市集、手工创作等充满生活气息的内容策划。
而在价值观上,简单生活节一直在明确地告诉年轻人:做喜欢的事,让喜欢的事有价值,“好的商品应该是来自你的生活,而不是压倒你的生活。”
在策展内容上,简单生活节的传统向来是与本土的人文、创意、风情打成一片,积极挖掘在地创意特色,广邀本土文创品牌参与。2014年简单生活节第一次进驻上海时,市集里还是以台湾文创品牌居多,但到了2017年,本土文创品牌的比例已经达到了75%。
今年的简单生活节进一步加大了本土创意品牌的展示区域,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个创意品牌和创意工作者,参与了上海站的市集甄选。9月的简单生活节成都站也汇集近四万名观众,包含了60家文创设计与成都在地品牌的市集内容。
如今来到内地,在新兴文创品牌的扶持上,简单生活节也希望提供更多帮助。张培仁认为,简单生活节更适合做的不是经纪代理,而是去提供土壤和生态。
“每一个品牌,它的故事、价位、目标受众都不太一样。你如果去代理的时候,你只能把它当作明星去做书房巡回,帮它卖东西。可实际上在互联网时代,怎么推广自己,怎么下定义,还有卖东西的技术,认为包括创意品牌在内,都应该是他自己已经知道的事。”
无论做音乐还是文创,张培仁都愿意相信年轻人的力量,让他们在平台上自由生长。他总是在不同场合发出呼吁:“请你相信我们身边年轻人可以做出最好,也最适合你的东西。”
今年简单生活节首次从世博公园移师徐汇西岸。场地空间小了,张培仁觉得反而是件好事,“因为对商务来说,它的回流率和转换率其实更高,现在人可能比以前少,可是每个人都去,它的效益其实更大,而且观众的轻松度更高,更像生活节,而不是音乐节。”
如何保持商业和文化的平衡,对张培仁而言似乎从来不构成困扰。这一方面源于他的文人气质;另一方面,简单生活节也并没有将票房盈利作为盈利的主要方式。
张培仁时常会和赞助商强调,不要光顾着点人头,盯着现场来了多少观众,“我们的思维源头是和品牌一起去创造一个流行,当消费者选择了这个生活方式时,就会对你的品牌有黏着性,而简单生活节,只是发生参与感的场景而已。”
这也让简单生活节在赞助商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和拥有相近受众群的品牌牵手,共同探寻基于音乐场景的营销方案。比如这次,
简单生活节携手京东巡回六位青年艺术家的JOY彩绘公仔,除了吸睛以外,更是带出支持青年创作的能量;携程本次演出的音乐人,以近距离的方式连动四城分享音乐,现场场景也特别打造了高铁实景,将旅途中的各项情境带到现场;三草两木启用年轻创作团队并联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西游记系列产品,一边以新科技惊艳现场一边以感性回应童真记忆,把品牌与产品与生活做了相当好的结合。
参与品牌投入的心力与内容包含场景设计,都随着理解与认同简单生活而更加具有生活感以及深度,让活动不再只是一场活动。
前来合作的品牌对简单生活的认同,时常令张培仁感到惊艳。
在商务伙伴稳步扩充的同时,如何让简单生活节在更多城市拥有固定化的场景,正在成为张培仁眼中的下一个课题。
为此,登陆内地第五年的简单生活节,终于不再只是常驻上海一地,而是开启了成都、上海、武汉、厦门的全国四城之旅。用简单生活节主席李宗盛的话说:“我们在上海办得挺好的,但长大了,就要试着走出去看看。”
对于为何要走向全国,张培仁认为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方面,所有的音乐节、生活节都面临着场地难找,容留人数难以扩充的形势。另一方面,简单生活节对自身的定义也并非音乐节,而是生活节,“我们不是巡演,不是到每个地方就要安排音乐,而是去深挖当地的生活方式和创意品牌。”因此去往不同的城市,有助于将简单生活理念传播,提升品牌价值,并逐步构建起平台效应。
在张培仁看来,整个街声团队十多年来的使命,一直是协助音乐人和创作人加深理解市场,一路成长下去。品牌平台化可能会耗费很长时间,但未来带动的经济规模效应,让他愿意去尝试和等待,“它带给消费者生活上的感动和意义,在这次简单生活节上已经有了很完美的释放。”
十多年前,在那个音乐行业不景气,传统唱片公司风雨飘摇的年代,张培仁认为要为音乐人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聚合在一起,彼此看到,学习模仿,进步竞争。2006年,街声由此在台湾应运而生。
据张培仁回忆,街声最初只是做了一件很微小的是,“就是一个完全没有知名度的年轻音乐人,只要在街声上面放了作品,他要去一个80人的表演场地时,跟我说觉得一定不会有人买票,结果那天票卖完了。这个很重要,就是这个人留了下来。”
留下来的那群人中,走出了岑宁儿和法兰黛乐团,一步步成长为了独立音乐人的中坚力量。慢慢地,又带动着下一代的独立音乐力量的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