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什么来着?前人栽树,后人......鼻塞。
不光会让人鼻塞,通常还会伴随着眼睛辣、喉咙痛、皮肤痒等多种并发现象,不同于东京的樱花,南京的梧桐,京城的杨絮能让你感受春天别样的气息……哦不对,窒息。
你感觉坚持不下去了吗?北京市政府说:虽然我们每年都在治理,但是今天还是要跟大家说,让人民麻烦事情就是让我们麻烦的事情!柳絮的事情就是当务之急!4月12日,市园林绿化局公开表示会对全市的40万株杨柳雌株进行整治,希望在2020年根治所有杨絮。
2020年这个日期熟不熟悉,和京津冀初步控制住雾霾的目标日期一样啊!!!
不知道杨树看到这样的新闻是不是一串黑人问号:我不委屈?是我自己愿意来的?这种委屈是有道理的,要从“谁污染谁治理”找到根源的话,就得问问当初是谁北京种了这么一堆树了。
有人说四十年前北京的春天还不是这样的,的确,四十年前北京的春天还在遭遇着沙尘暴。所以北京城的罪没少受过,只是颜色不一样了。
那时候北京的沙尘暴的形势有多严峻呢?197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宣布:北京是“世界沙漠化边缘城市”。1979年3月,那是一个春天,那时的北京人倒是没有被杨絮困扰,只是满天的黄沙也足以让人窒息。3月3日,新华社在北京发出电讯稿《风沙紧逼北京城》,沙尘这一影响首都人民生命安全和城市形象的环境问题终于被提上了中央的议事日程。
紧接着的第九天,3月12日被确定为植树节,全国上下掀起了植树运动。
这个时候的杨树就在众树之间脱颖而出了,它表现出了一系列当局最看好的优秀品质:成本低、生长快。
要造林可选择的树种其实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杉树、桉树、泡桐、马尾松,基本成材时间都在10-20年之间,要找长得快的树种中寻找适合本土的,要在本土树种中找到成本低的,还要在领导任期内最有希望看到成绩的,最后焦点就落在杨树身上。
北京的园林工作者刘秀晨娓娓讲述当年种树的故事:上世纪70年代,河北省林科所繁育的华北地区乡土树种毛白杨,因为生长势好、树形美观、易管护等优点,被大规模引进北京,逐渐替代了其他杨树品种。
70年代的机场路,其实那会儿往城外走就已经有好多杨树了,只是植树运动又把更多的杨树引入了城内。
这些树苗不负众望,很快的在北京落地生根枝繁叶茂,为北京挡住了春冬季节肆虐的风沙。只是没想到,在几十年之后当这些杨树逐渐成年,才迎来了城站的烦恼……
实际上北京都还不是杨树最多的地方,杨树的故乡在江苏宿迁,从2001到2010年这段时间,在宿迁植下的杨树就有几亿株、200 多万亩。在前昆明市委书记仇和落马后媒体还曝出,2000年前后,仇和岳母曾借沭阳县大规模强制栽树的契机,高价倒卖杨树苗敛财。杨树苗除了种满在宿迁,还从这走向全国。
“说实在话,当时园林绿化工作者更多的是考虑怎么让北京尽快地绿起来,没有特别在意飞絮的问题。”刘秀晨诚恳地说。
杨树雌株成熟会产生大量令人不适的杨絮这一事实,在生米都煮成熟饭后终于被重视起来。1994年起北京实施“百万雄杨进北京工程”,希望淘汰飞絮杨树品种,但是以原有杨树庞大的基数来看,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被替代。
到2003年的时候,当初被看好的小树苗也已经长大,进入成熟期,飞絮的问题就已经不能忽视了,到今年一如既往的治理已经过去了十四年,柳絮可能没少多少,但是杨树的日子也确实不好过。
治理杨絮的手段无非几种:砍伐、喷药、嫁接、打针。
砍伐是最简单直接见效的方法,北京也确实砍了不少的树,在2007年进行的摸底调查显示,当时北京地区有产生飞絮的杨树雌株270万株,到2014年时只剩200万株了。但砍树毕竟不是一个长久之计,一年之中柳絮成灾的日子大概也就二十来天,而剩下的日子,杨树都是在静静做一棵行道树啊。
喷药和打针都是需要每年进行一次的,实际上除了飞絮之外,杨树非常敬业爱岗。有数据显示:一株成年杨树,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72公斤,释放氧气125公斤,滞尘16公斤。一株成年柳树,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281公斤,释放氧气204公斤,滞尘36公斤。
所以砍伐其实有些太残忍了,但方法总是要有的,于是又有了嫁接,因为只有雌株杨树会产生杨絮,所以通过嫁接给雌杨做“变性手术”,也能解决问题。
到现在为止,北京还是有200万杨柳雌株。但怎么说呢,今天大量产生杨絮的都是四五十岁的壮年杨树,产量大的惊人,所以还是别指望一年两年能告别杨絮了。
消灭的不掉的,不妨就试着保护自己、和平共处(毕竟你也没别的办法)。从出门戴口罩做起,隔离敏感源,在有异物进入眼睛时也别急着拿手揉,回家后赶紧洗洗干净,别把杨絮带到床上,最后如果过敏实在厉害也被撑着,即便对杨絮过敏也可以做一个骄傲的汉子。
最后,希望你我和那四十万株杨树都能安然度过这个春天。
关注PingWest品玩
(微信号:wepingwest)
发现更多有趣好玩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