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爱运营
网站运营学习,汇聚网站运营人的智慧,解读最好的网站运营途径,让学习网站运营的同学能够找到方向。从网站运营的基础到高级网站运营方法,这里都有您学习的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龙视新闻在线  ·  高校聘请兼职教师,这些人可参与→ ·  2 天前  
龙视新闻在线  ·  高校聘请兼职教师,这些人可参与→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爱运营

【图鉴】86.6%的当代年轻人有负债

爱运营  · 公众号  ·  · 2020-03-22 17:00

正文

现代人的生活总是充满了无数悖论。比如在你没钱的时候,房租该交了、电话停机了、公交卡余额也见底了。更可恶的是,你喜欢的牌子总在这时候发售新款——比如昨晚苹果又发新iPad Pro了。当铺天盖地的广告袭来,贫穷的你难免扭头向马老师求助。
“前几年刚毕业,觉得自己花自己的钱太爽了就不停地买, Filco、Bose QC35、Off-White × Air Jordan看着喜欢就买。 很难攒到钱不说,还欠了不少花呗。 ”已经工作4年的90后廖云飞说。

当“24期免息分期四舍五入不要钱”“一天只花一顿早饭钱”这些形而上学广告语,像二手烟一样弥漫在身边时,大宗消费不光掏空了年轻人工资卡,还预支了下个月、下下个月……甚至明年的工资。
兜比脸还干净,钱自然存不下来。
像廖云飞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他们秉持着“宁愿被满屋的智商税包围,不愿带着没抢到货的悔恨入睡”的态度,义无反顾奔向梦想中的精致生活 。更何况在疫情之后,报复性消费的念头也在生根发芽。
于是我们看到,从 “隐形贫困人口”到 “精致穷”,这届年轻人身上的标签换了一茬又一茬,本质上还是在说大家又穷又敢花。尤其是在媒体的各种报道中,90后都成了负债额十分可观的“负翁”。

(某媒体报道90后负债的标题)

年轻人跟贫穷挂钩并不令人意外,但大家的负债情况真的有这么严重吗?

1

存钱这件事
心有余而力不足

森2019年的 调研情况来看,能固定为存款小金库添砖加瓦的90后比例确实并不高,但要说大家普遍花的比赚的多,也有些夸张。
调研显示,在90后中, 只有1/3的年轻人有明确的存款计划,而有接近2成的年轻人认为自己完全没有存款意识。



尽管大部分人并不能实现存钱目标,但“存下更多的钱”仍然是一种主流态度。在被调研的90后中, 有超过5成的年轻人选择了“有存款意识但不固定” ,说白了,就是空有一颗存钱的心,但实力不允许。
这很像廖云飞的状态,其实也想多少存点,但钱不知不觉就花出去了。“我怎么花这么多钱?”“钱都哪来的?”“钱花哪去了?”连续第7年收到支付宝年度账单后,他仍然会反复询问自己这3个问题。
不过,随着年龄增长,收入与生活压力双双上升,大家慢慢能存下更多的钱。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在校学生、95后和90后的每月平均存款对比看出来。


以每月能将收入的1/5以上纳入存款作为存钱能手的门槛,95后被调研者中有43%的人能达到这个水平,90后中这个比例就上升至67%。

2

86.6%的年轻人有负债
但不全是你们想象中的收不抵支

不过,有存款与有负债并不冲突。
尼尔森对18-29岁年轻群体的调研就显示,调研中有86.6%的人属于“负债人群”。如果我们只摘出这个数字,你大概会认为,这届年轻人果然花钱很厉害。
事实上, 这里的“负债”,指的是使用了信贷产品,包括日常以信用卡、花呗等作为支付手段的人 ,也算是“负债人群”。
如果把“只使用消费贷且在当月还清” (也就是用信贷产品作为支付工具) 的这部分人排除,那么 无法当月还清欠款的“实质负债人”在整体年轻人中的占比将降 至44.5% ——这其中应该还包括使用了消费贷,但是当月没有还清的那部分年轻人,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分期付款/还款。
徐毅就是一个典型的实质负债人。
2019年12月初,徐毅终于还完了前一年的花呗。2018年底徐毅在东京游玩时,为了能够省下更多现金和信用卡额度,选择用分期的方式购买了机票和酒店。这种消费方式让徐毅在游玩期间有了买买买的空间,但在接下去的12个月里,工资一到账,他就要拿出将近1200元钱还债。
像徐毅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所以,我们在日常媒体报道中看到的年轻人普遍负债,很大部分是因为 新的消费 支付方式 在凑数。
而95后比90后的负债人群占比更高,我们也可以理解为, 更年轻的一代人更加习惯于使用信贷产品作为支付方式 。照此趋势,未来的负债人群比例还会进一步增加。


当然,要产生当月也还不完的实质性负债,一方面是有更贵的消费需求,一方面得有与金额匹配的信用实力。所以,你会发现90后的实质负债人其实要多于95后。
调研数据显示,在2019年,有57%的90后公司人和将近四成的95后公司人是实质负债人,他们平均每个月分别有14.1%和12.2%的收入最终用于偿还过去产生的债务。


3

负债消费
年轻人的新生活方式

看完这些数据,你应该也已经发现, 年轻人的负债情况没有媒体报道中那么夸张,并非大部分年轻人都过着收不抵支的生活
但“精致穷”的标签也值得我们注意,前面的种种数据都表明,负债消费已经是新一代年轻人的普遍生活方式。
我们曾经认为,年轻人负债主要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但是,从对18-29岁年轻人的调研来看, 过半年轻人使用信贷资金的目的在于 基本生活用 度” ,其次就是用于“提升生活品质”和“休闲娱乐”。

这背后其实有两个大的背景:一是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确实并不宽裕,二是新一代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先说收入。我们从国家统计局、北京大学课题组和麦可思获取了2005年和2018年的全国在岗职工平均月薪与高校毕业生平均起薪,大致估算了下年轻人的收入水平。2005年,应届大学生的平均月薪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月薪,2018年时则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80.4%。
收入没有那么高的同时,社会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都推着他们朝更敢花的路子走去。
其次是消费观念的改变。现在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有从“慢慢升级”开始向“一步到位”转变的趋势。比如我们先前提到的廖云飞,作为一名游戏玩家,他在购置游戏键盘时不假思索地购买了一块价值超千元的机械键盘。“与其花更多的钱慢慢升级,不如直接买最好的。”廖云飞告诉DT君。
营销新玩法也出了一把力,由于KOL和KOC等角色的出现,种类繁多的商品拥有了更多直接接触到消费者的渠道。消费者在无形之中就被安利了某款产品,有意无意的搜索,会让算法为他们推荐很多类似产品,自然有一定比例的推荐会转化为实际的消费行为。
最后,现在的年轻人有更多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我们在尼尔森的报告中注意到一组数据:63%的信贷逾期用户,会寻求家人或朋友的帮助。敢于消费的人自然是因为有恃无恐,如果一时还不上钱,向家人、朋友寻求帮助,自然也能够缓解他们一时的燃眉之急。



4

新消费方式盛行
确实为生活带来了更多风险


这种用信贷产品作为支付工具、用分期付款来缓解现金流压力的新支付方式,事实上是给年轻人的生活带来了更多不可控的风险。
就职于杭州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杨帆去年刚刚升级成为母亲。虽然她拿着2倍于杭州市平均工资的薪水,但工资一到账,就立刻流向房贷、家庭、孩子等方方面面。薪水往往连个响都听不到就消失不见了。
在这段时间,如果家里需要大额支出,杨帆就会选择分期付款,先享受后还款。“孩子的身体长得快,一些家具的更新速度也比较快。所以当时咬咬牙,换了一套比较好的、可以长期使用的多功能家具。”
分期付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来自于支出的压力,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杨帆一度错误地判断了家庭的用度,利用信贷消费了一些其他的高附加值的商品。而后她发现,账单金额已经超出了她的偿还能力——她要还不上卡债了。
像杨帆这样陷入“卡债危机”的90后不在少数,还不上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