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童书妈妈三川玲
分享新生代家庭教育资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百姓关注  ·  “AI可以预测中奖号码”?中国体彩回应 ·  23 小时前  
百姓关注  ·  贵州开启降温模式!最大降幅近15℃ ·  2 天前  
贵州日报  ·  刚刚升温就要降!贵州局地有冻雨或雨夹雪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童书妈妈三川玲

母亲节专题|谁是这个世界上最需要帮助的妈妈?

童书妈妈三川玲  · 公众号  ·  · 2019-05-12 10:11

正文


2015、 2016年,接连发生了毕节四名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甘肃康乐一名母亲杀死四个孩子后自杀的惨剧,贫困农村的母亲和孩子的生存状况牵动着每个善良人的心。


阿里巴巴合伙人 彭蕾曾在会议上问高管们:请大家好好想想,我们怎么做,才能帮助到“杨改兰们”?


她们是这个世界上最无能为力、最需要帮助的母亲。


在文章开始之前,我要给大家说三个触目惊心的数字:


85%


如果把人生比作理财产品,投资人生的童年阶段,回报率要远高于少年、青年和成年。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詹姆斯·J.赫尔曼(James J.Heckman)的研究成果,他发现,对0-3岁婴幼儿阶段的投入,决定了一个人未来85%的认知和智 力水平。


80%


启动于1972年的新西兰达尼丁 多学科健康与发展研究,通过 对约1000多个新西兰人四十多年的生命历程追踪 观察,发现80%的社会救济、医疗和保险补偿被22%的固定人群领走。


这个固定群体的特点是3岁前大脑及身体发展没有得到重视——在语言技能、精细和整体动作、神经系统健康和自我控制方面的得分都很低、 单亲家庭、 通常在贫困中长大,并且遭受过虐待。


在余后的人生中,这些劣势都会困扰着他们。研究者特里·墨菲特(Terrie Moffitt)表示:“ 你不可能指望有着这种童年经历的人,在以后的人生中表现得很好 。”


24%


乡村空心化严重的今天,女人往往就是一个家庭的支柱,作为闲置劳动力,往往也是乡村发展的主力。生计和养育孩子是她们焦虑的两件头等大事。


研究数据显示,中国乡村年轻妈妈和奶奶患有抑郁症的比例约为24%,她们与孩子的相处和管教往往偏于简单粗暴,孩子心智发展滞后又会导致妈妈和奶奶更加抑郁,形成恶性循环。


这三个数字的背后,都隐藏着许多的问题和联系。


一个叫苗苗的小女孩

每天都捧着手机

大家好,我叫舒雯,是童书妈妈的编辑。一年前,2018年4月,我去到了陕西宁陕县,去看看那里的孩子是如何生活的。

我见到了一个留守在家里的女孩儿,苗苗,两岁三个月。

她的妈妈已经外出深圳打工,一年才能回来一次,爸爸在邻县工作,也很少回家,苗苗的主要养育人是奶奶。我看到苗苗的时候,她正在那里拿着手机看火山小视频,对妈妈买的书无动于衷。


我跟随「养育未来专家团队」给苗苗进行了贝利(Bayley-Ⅲ)测试,这是世界上最权威的儿童早期发展测试工具。正如我们看到的,结果很不理想。苗苗和工作人员只说两个字的叠词;完全不参与这个月龄可以做的颜色配对测试。

▲ 苗苗正在参加Bayley-Ⅲ测试


▲ 苗苗仅有的几本书和三轮车,是妈妈出门打工前给她买的。书并不适合孩子,苗苗也不喜欢, 养育未来专家团队」的白钰老师告诉我们:农村孩子的玩具主要是车、球、娃娃和毛绒玩具,几乎没 有能发展精细动作和其他启发智力的玩具

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贫困农村孩子的早期发育真的落后太多了。

我还遇到一个叫朵朵的男孩,对着玩具电话说:爸爸,我想你了!

在距离宁陕县城最远的龙王镇,2岁半的朵朵对递过来的绘本无动于衷,但看到玩具电话时,顿时来了兴趣。老师鼓励她打一个电话,朵朵拿起话筒就说:爸爸,你在哪?我想你了。

在贫困农村,爸爸基本是见不到的。因为外出打工,是当地青壮男子的首选。

不仅是爸爸,连爷爷姥爷也是很少能看到的,因为他们也需要外出打工。一个家的日常,是完全没有男性支持的,无论是妈妈还是奶奶,都处于孤独无援的状态,患抑郁症的比例很高。

与我们同去的老师还介绍说,她见到一个不到两岁的孩子,被老人家用木板圈了起来,孩子只能沿着木板爬……

年轻的妈妈,就算是在家里,也没有想着该如何养育、陪伴孩子,更多的时候,是在做自己的事情。

做什么事情呢?那个时候,正值 《北京女子图鉴》热播 。于是,我们就看到,当我们走进很多家庭,电视机里清一色都在 放《北京女子图鉴》, 妈妈就坐在那里看电视。就算是在我们聊天的时候,很多妈妈都是一边看着电视,一边抽空跟我们聊几句的。

而且,每到农闲时,许多妈妈和奶奶会带孩子到村里的麻将室。大人打麻将,孩子就在一旁看。有个两岁的孩子,学会说的第一个动词竟然是“碰”。



村里的新鲜事儿

“妈妈学校”到底是干啥的?

在陕西宁陕县,很多人发现,村子里出现了一个叫做“养育中心”的新地方——这不就是之前的打麻将的地方吗?


好奇的村民围过来看新鲜,“养育中心,这是新开的早托班吗?”“这儿管给孩子吃饭吗?”“是收费的,还是免费的呢?”“几点开,几点接呢?”……

后来,有人就告诉给这些家长:这里是需要大人和孩子一起来的,而且,大人要全程在这里陪伴孩子;而且啊,这里其实主要是给大人学习的地方,大人才是最重要的学生,这里更应该叫“妈妈学校”……

村民们一听,“啥?大人不干活在这里陪孩子,还要自己学习?那还是算了,这不是更耽误工夫吗?!”

开办“妈妈学校”,是想通过培训妈妈,达到改变娃、改变农村的设想,在刚一开始,就遇到了挫折。

“妈妈学校”是根据每个村庄幼儿的数量来选址的,以附近家庭和学校之间平均距离在一公里左右,而且幼儿数量能超过10人为标准。“妈妈学校”每周会开放六天,每天开放6小时。

每个“妈妈学校”的硬件配套和城里孩子常去的儿童乐园相似:成套的绘本、玩具,以及滑梯、海洋球等。

问题是:地方有了,妈妈和孩子不愿意来,那该怎么办呢?

养育师在上课的时候

自己先哭了

是啊,教育界公认,对0-3岁孩子的投入,决定了一个人未来85%的认知和智力水平。而中国农村的现实是,0-3岁孩子的养育几乎不被重视。

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的妈妈,走进“妈妈学校”,通过自己的学习,从而重视孩子的教育呢?

有了教室并不解决实质问题,还要有让妈妈们信服的老师才行。

于是,就开始招募专职的乡村养育师,由“养育未来行动研究中心”的专家团队,给他们做专业的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首先是养育师自己受到了剧烈的冲击。一次培训结束后,好几位养育师当场哭了出来,说:没想到和孩子需要这样相处,自己太对不起孩子,和孩子相处的所有误区都犯过了。

▲ 养育师黄丽,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在一次培训结束后的分享会上掩面而泣

养育师在培训中,要学习怎么样去大声告诉孩子“你很棒”,提高孩子的自信,其实这样的练习也是在培养养育师自己的信心。

现在,每位养育师可以带着二三十名“妈妈学生”。他们要手把手教妈妈们怎么给小朋友讲故事、怎么舒缓孩子的情绪。

▲ 在采访中,常常有养育师,边说边激动地抹眼泪

是的,还有一位男养育师呢。

40岁的岳友林,一开始是带着几个月的老二到养育中心上课,然后就索性去应聘了养育师,没想到他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了全县唯一的男养育师。


大伙起初对一个男人来教女人带娃这事并不买帐,岳友林去村里家访。有老人质问他“你是不是来拐卖小孩的?”

有妈妈反问他,“女人都带不好娃,你个大老爷们还能教我们带好?”


为了更好胜任工作,岳友林自学了许多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每天还跟着故事机学讲故事。


现在,岳友林走在街上,熟人看到他,就叫声“岳老师”。他可高兴了,因为“以前他们都叫我老岳”。

61位养育师到位了,覆盖75个村镇社区的26个“妈妈学校”开张了,1000多个妈妈来上课了!

每个“妈妈学校”里,都有一个独立房间,留给养育师給村里0-3岁的孩子和妈妈们轮流做一对一的亲子课程辅导。



▲ 养育师每周为妈妈和奶奶提供一节“一对一课程”,辅导她们使用“养育未来”项目早教专家们研发的玩具和教具,教她们怎样给孩子讲故事、怎样带孩子玩玩具


就这样,“妈妈学校”还是坚持住了“第一主角就是成人”:每个带孩子前来的大人都要登记身份以及逗留时间,他们能轻松找到最适合孩子看的绘本,每本绘本上都标注有最适合阅读的年龄。

同时,养育师还会鼓励家长们把中心里的绘本和玩具借回家。 在“妈妈学校”,成人必须全程陪同孩子,成人才是这里最重要的学生。


在中心上课的孩子,从6个月到36个月不等,针对满3岁但还没有到幼儿园入学年龄的孩子,养育中心仍然会鼓励家长带孩子来阅读,以及和别的孩子互动。


两个月, 孩子们就开始变得自信了

“妈妈学校”刚成立时,门口久久站着一堆死活不愿进门的孩子和各种哄劝的奶奶妈妈们,成为村头一景。现在,这样的村头街景可看不到了,即便有,那也是刚来的“新生”。

养育师们说:“老生”特别好认,他们一到中心就会自己脱鞋,和老师打招呼或主动上前抱抱老师,然后熟门熟路地拿书看,或一头扎进海洋球。

▲ 养育师范垚用手机拍下一个瞬间一个小男孩一到“妈妈学校”,便开心地张开手向她的同事飞奔过来。

养育师们说的最多的是:小孩子不再认生,变得主动活泼了。

接着,奶奶和妈妈们变得有耐心了。

以前,孩子一哭,奶奶妈妈们的巴掌立马就扇过来了;现在,孩子的天性在一点点绽放,大人的情绪则在一点点回收。中心里的绘本和玩具,被越来越多的大人借回家。在村里,养育师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妈妈学校”,我们看到:一个宝宝手里的玩具突然被抢,哇哇大哭起来。养育师及时上前对妈妈说:按上个星期你上过的课来做。年轻妈妈蹲下去,抱起孩子说:“一个人生气多了,肚子会爆炸哦,你把气分点给妈妈,这样小肚子就安全了。”

而令最有经验和耐性的的老师都感到震惊的,是他们看到一位妈妈在说服孩子吃花菜的时候,竟然说,“你给花菜剃个头发好不好?“。而在以前都是,”不吃就拉倒,要么饿着,要么拍桌子开骂了”……

▲ 妈妈哄娃吃花菜,会说“帮妈妈给花菜剃个头吧”,这是妈妈们在学习后升级版技能。

养育师传递给妈妈们的核心养育理念就是:你要蹲下来,了解孩子,和他们做朋友。

没有想到的是,奶奶和爸爸,

也成为了妈妈学校的学生

现在去家访,孩子的妈妈、奶奶们都管养育师叫“老师”,尤其是奶奶的态度,都有了明显变化。

当养育师把绘本拿出来给孩子讲的时候,奶奶也会搬着小板凳过来一起听,有的还主动提出想借这本绘本,一周后再还。

有的爸爸,也会来主动请教一些问题。这位帅气的爸爸,在县城消防局工作,他来问:两岁多的女儿特别不喜欢洗头,以前都是骂骂咧咧地强迫她把头洗掉,现在觉得这样的方式是不对的,老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要知道一年前这位爸爸,几个月回一次家,他对女儿有什么玩具,最喜欢什么,几乎是一无所知

到了2019年4月中旬,宁陕县第二批养育中心开业,加上第一批,总共建成并投入使用了21个养育中心,5个养育服务点,完成培训并上岗的养育师达到61人,覆盖了全县75个村镇社区。


每个妈妈起码每周要去学校上一次课,娃满三岁时“毕业”。眼下“妈妈学校”已经迎来了1000多名“学生”,到养育中心签到1次及家访1次以上的宝宝占到了总数的96%。


彭蕾和其他12位阿里女合伙人的

湖畔魔豆


一年前,我第一次听说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詹姆斯·J.赫尔曼(James J.Heckman)的研究,对0~3岁婴幼儿阶段的投入,是教育中回报率最高的;


一年前,我第一次知道了“养育未来”项目在陕西几个贫困县悄悄地做了五年,为千家万户的教育决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年前,我也第一次知道了,阿里巴巴脱贫基金 、湖畔魔豆公益基金会 携手“养育未来”项目,将把这样宝贵的经验从陕西宁陕县开始,推广到全国所有的贫困地区。

一年前,我应邀前往陕西,看到那么多孩子远离教育,心是疼的;一年后,当我看到这些妈妈的笑脸、孩子的眼神的时候,我的心是快乐的。

我很难想象,就是一年之间,教育就会收到如此的神奇的效果;就在这一年之间,有那么多的家庭和孩子,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和命运。

这也是阿里巴巴13位女合伙人第一次探访宁陕, 在众多女性脱贫项目中, 一眼挑中了 “妈妈学校”这个项目的原因,而且是第一次考察的当天,就拍板要做的。

过去一年,阿里巴巴帮助陕西宁陕建起26所覆盖全县的“妈妈学校”,就是要填补0-3岁早教的空白。阿里巴巴合伙人彭蕾表示,未来将帮助更多贫困地区建“妈妈学校”,改变农村娃的命运,从妈妈抓起。

从杭州去宁陕,先飞到西安,再要坐四五个小时的汽车,可是,彭蕾和其他12位阿里女合伙人在这一年间、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去了宁陕五次。

在母亲节前夕,“马云背后的女人们”也集体接受了采访,谈及自己的童年经历和对早期教育、“妈妈学校”的设想,她们袒露了自己真挚的心声。

▲ 强烈建议打开这段视频,你不仅可以 看到“马云背后的女人们”长什么样,更能看到她们自己是如何成长的、如何在努力平衡事业和育儿,还有通过她们的眼睛看到的农村孩子和妈妈的变化和希望


我相信,这是一个开始,随着项目的深入,将会有更多的贫困县建起更多的“妈妈学校”;千千万万的,更多的妈妈和孩子,将会走进这充满着爱意的地方。




向这些智慧善良的人们致敬


阿里巴巴脱贫基金: 2017年12月,阿里巴巴合伙人集体亮相,宣布脱贫将成为阿里的战略业务,未来5年投入100亿元用于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电商、教育、生态和女性是四大脱贫方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