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乡恋
介绍鄞州镇乡街道特色,推介新闻,新鲜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BFC汇谈  ·  保险购金,影响几何? ·  17 小时前  
BFC汇谈  ·  保险购金,影响几何? ·  17 小时前  
国际金融报  ·  A股齐涨 ·  昨天  
重庆制造  ·  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  昨天  
金融早实习  ·  2025年春季校园招聘全面开启通知!校招网申 ... ·  3 天前  
国际金融报  ·  上美股份被曝因AI大裁员!DeepSeek爆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乡恋

【城市·记忆 】彩虹坊:跨越200年见证城市变迁

乡恋  · 公众号  ·  · 2018-08-06 16:13

正文



贞节牌坊是封建社会的产物,通常用来表彰那些符合当时道德要求的女子。在彩虹北路,也有这么一座牌坊,它矗立在车水马龙的闹市中,200年来它也见证着甬城翻天覆地的变化。


彩虹坊建成200年


彩虹坊对于很多老底子宁波人来说可能并不陌生,它曾和附近的状元坊、张斌桥相互依存,是老宁波人的深刻记忆,如今,另外两者已经迁址甚至消失,只有彩虹坊依然矗立在那里。


“彩虹坊”原名“包氏贞节坊”,系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清廷为表彰吴明镐妻包氏贞节而赐立的,这座石雕牌坊如今的位置就在彩虹北路129号。


吴明镐祖上经商起家,其开设的吴大茂酱园铺,经几代苦心经营,传至吴明镐时已闻名宁波。可是,吴明镐在儿子出生6个月时即英年早逝。其妻包氏年轻守寡,坚守贞节,苦心抚育幼子吴其渊长大成人,教以诗书,终于荣登仕途。包氏去世后,为了为吴氏家族光耀门庭,吴其渊上书皇上,请求为母亲建坊旌表,皇上恩准了他的请求,于是,吴氏家族就为包氏建立了“节孝坊”。


吴氏祖宅部分老屋


以前,这一带原来是一条河,包氏贞节坊就在这条河边的吴家祠堂门口。20世纪70年代末因为城市发展将河填平改为路。因这条河上原来有座桥叫虹桥,河改路后就称为彩虹路,人们也就习惯地把原在河边、河改成路后又变成在彩虹路边的包氏贞节坊,叫作彩虹牌坊或简称彩虹坊。


彩虹坊由柱子、额坊、穿扦坊、斗拱、雀替等主要物件组成四柱三间楼式牌坊。气势雄伟,古朴庄重。两中柱高5.7米,两根边柱高4.25米,呈八角形状。明间字牌阴刻楷书“节孝”两字,额坊之上置有斗拱,采用高浮雕和透雕的雕刻手法,将花草、禽兽和人物故事等图案纹饰分别布设在额坊等物件上,雕刻的图案纹饰十分精致与细腻,给人以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之感,正楼和左右次楼的鸱尾均饰以龙首,正楼脊中间为一圆珠,这便是民间传统的“双龙抢珠”。垂脊的脊兽也都为小龙头,气宇轩昂、威风凛凛,给人们高深莫测、神圣不可侵犯之感。牌坊中间二柱上还刻有对联。1981年12月5日,彩虹坊被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彩虹坊从1818年建立到如今,已走过了整整200年。它是一个时代的历史产物,也目睹了另一个时代的瞬息万变。



吴氏后人忆家族往事


住在百丈街道七塔社区的吴腾鹤今年63岁,而他就是吴氏家族的后人之一。吴师傅说他到底是第几代子孙,自己也说不清楚了。早前家族里也有人提议重修家谱,但后来不了了之。


吴腾鹤说吴氏家族其实是做糖商起家,从福建迁至宁波,后来先祖在宁波做起了酱油生意,还一度做得风生水起,吴大茂酱园铺在当时的宁波也是小有名气。


吴氏家族的部分祖宅依然还在,就坐落在现在的七塔寺东北面,雷公巷以南,如今吴氏家族的祖宅虽然已经破败不堪,面临拆除,但是从残垣断壁中,还是可以看出些许当年的模样。


吴腾鹤就出生在吴氏祖宅内,只是他出生的时候,吴氏家族已经完全没落了。“关于很多吴氏家族的事情都是母亲告诉我的,她说在我爷爷那一辈,吴氏家族开始衰落,族人开始变卖家财。”


彩虹北路上的虹桥巷


也是母亲告诉吴腾鹤,以前吴氏家族最辉煌的时候在乡下农村还有田产,酱园铺需要用到的很多原材料也是船只沿着河道运上来的,现在七塔寺旁建造的百丈路185号那几幢房子的地方,原来就是吴氏家族的仓库。


而关于包氏节孝坊建立后,在当地闹出的一场风波,吴腾鹤也听说过。当时,包氏节孝坊前的彩虹路比较狭窄,东临小河,牌坊一造,又占用了本来就狭窄的道路,行人常常通行受阻,怨声载道,不久便引起了民愤。数百人要求将牌坊移位,而吴其渊则以朝廷封赐旌表为名,不移位。这样更加激怒了众人,大家欲将牌坊拆除。


吴其渊见人众不好对付,就请来鄞县知县孔龙章。孔知县乘轿到包氏节孝坊视察,一见民众群情激愤,只能敷衍几句,匆匆离去。之后吴其渊打通关节,厚礼贿赂,孔知县派衙役将为首四人押至衙门,各打二十大板后放回。前后一个多月,这场官司不了了之。而此后,毎遇此处道路阻塞时,行人就痛骂石雕牌坊。人们都说,吴氏造包氏贞节坊,本来是为了要流芳百世,结果反落骂名,招致众怒,实在是得不偿失。



城市变化日新月异


今年72岁的陈炳龙和老伴何莲珍住在彩虹北路一带已有30多年,可以说见证了这一带的时代变迁。


夫妻俩原本住在天封塔附近,陈炳龙年轻时供职于新河路上的水表厂。为了工作方便,也为了照顾在附近读书的儿子,夫妻俩跟人调房后,住进了吴氏家族的祖宅里。陈炳龙还记得当时的吴氏祖宅很多已经不是吴氏族人居住了,但相比周围民房,它还是显得气派。五间二弄的房子里住着好几户人家,明堂里还放着八口大水缸。“那时,我每天上班都是骑着自行车走华严弄,附近还有很多农田呢。”1990年,吴氏祖宅一带开始拆迁,陈炳龙夫妇俩住的房子也被列入了拆迁范围。4年后,他们住进了新房,也就是现在的彩虹北路7弄。


彩虹北路


那些年变化有多大,陈炳龙已经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了,介绍这些变化时他甚至有些跳跃式。那条曾在《鄞县通志》都有记载的忠介街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因为百丈路的拓宽而消失了。沿着彩虹北路,各种样式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周围附近的各色餐饮店到底换了几批他早已记不清了。


夫妻俩在彩虹北路7弄住了这么多年,从入住时人人羡慕的新房,到如今再次面临拆迁,陈炳龙不禁感慨时间飞逝,城市变化日新月异。



古朴与时尚融合


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中国老百姓进入了漫长的“票证时代”。粮票在它长达40多年的使用寿命中,曾经是城镇居民填饱肚子的一份特殊通行证。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的不断充足,粮票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的价值并没有消失,而是很快进入了收藏品的行列,成为收藏者们的心头好。不仅如此,全国的集“粮”爱好者也在不断扩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