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研习社
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Kevin在纽约  ·  那个乔丹的时代!. -20250222165630 ·  2 天前  
沈阳网  ·  亲生父母5万元卖婴儿!警方破案了! ·  3 天前  
沈阳网  ·  亲生父母5万元卖婴儿!警方破案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研习社

论怼人?这几位三国大佬还没怕过谁!

历史研习社  · 公众号  ·  · 2019-04-02 13:07

正文


顺时针研习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微信公众号:历史研习社


原创-NO.1152

作者: 不识字

审核:任逸飞     编排:风晓暮



说到三国里的怼人名场面,我相信很多人脑海中最先浮现出的肯定是老版《三国演义》里唐国强老师扮演的诸葛亮骂死王朗的场景:



两军阵前,活生生骂死对面魏国的军师,诸葛亮也是个狠人。然而在真正的三国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机会来一次这样的现场发挥,任凭口才再好,也只能偶尔在与王朗、曹真的书信中怼得他们无言以答而已。


而要说真正的现场怼人,就不得不说说下面这几个三国大佬的实力了。


01: 三国第一喷子——祢衡


之所以说他是三国第一喷子,是因为 他见人就喷。


第一次注意到祢衡这个人,缘自 他说过的一句很狂傲的话:


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后汉书.祢衡传》)


孔文举即是孔融,杨德祖则是杨修,都是才识俱佳之人。祢衡说全天下他只看得起这两人,当然是一种自恃才高的姿态,但后来知道他们的年龄,才发现这句话有点不对头:


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


祢衡二十岁的时候,孔融已经是四十岁的人了,而且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你一个二十岁(古人成年为二十)刚成年的毛头小子,居然叫一个四十岁的人为“大儿”?


好在孔融只“高贵其才”,并不在意,但 祢衡对朋友都一顿喷,对别人那就更不像话了。


首先躺枪的是陈群、司马朗。


建安初年,祢衡从荆州到许都游学,刚开始不知道要去投靠谁,有点小尴尬。于是有人就好心说:“为什么不去投靠陈群、司马望呢?”(《三国志.平原祢衡传》:何不从陈长文、司马伯达乎?)可能是这两人比较喜欢交朋友。


没想到祢衡不但毫不领情,还反口讥讽说: 我怎么能和杀猪卖酒的人结交呢? (卿欲使我从沽酒之辈乎?)一副看不起他人的嘴脸。


然后就是荀彧、赵融。


在知道祢衡轻视前两个人之后,有人就接着问:“那荀令君、赵荡寇怎么样?”荀彧当时是汉廷的尚书令,赵融是荡寇将军,两个都是身居高位且素有名望之人。要不说祢衡是高级喷子,找不到别的地方可以说,就开始喷人家的长相身材了。


祢衡答:“文若可以去吊丧,稚长可以当个厨师。”(指 荀彧“有仪容”可以借脸去吊丧,赵融长得胖是个酒囊饭袋 )听他这么说,于是大家咬牙切齿就散了,懒得管他。


最惨的是曹操。


在许都不多久,祢衡凭着一张嘴几乎把有身份的人都得罪了个遍后,就只剩下老朋友孔融能帮帮他了。于是孔融就屡次在曹操面前推荐祢衡,说他有文采可大用。


可祢衡照样不领情,居然看不起曹操,“疾恶之,意常愤懑。”那曹老板也不是好惹的,听说祢衡这么狂,就想来挫挫他的锐气,便召他为“鼓吏”,命他在宴会上击鼓取乐。


结果大家都知道,祢衡当着众人的面给曹操来了个“裸衣秀”,搞得曹操只能苦笑说“反而被他给折辱了”。


事后,孔融便埋怨祢衡,说人家曹丞相对你是一片诚意,为什么不好好去见一见。祢衡当时就答应了。等到十月上朝的时候,孔融便对曹操说祢衡悔改了,想当面见见您认个错。好,到了约见那天下午,祢衡果然来了。


但他什么打扮呢?“著布单衣,綀布履”, 穿成个来吊丧的样子,像是去见死人。 不仅如此,腿脚利索的他还顺便带了根拐杖,坐到丞相府前,“以杖捶地,数骂太祖。”


又把曹操给喷了个狗血淋头……这下曹老板脾气再好也忍不了了,但又怕承担杀贤之名,便回骂了几句,然后直接就把祢衡绑到马上送回荆州刘表那去了,彻底眼不见为净。


最后是刘表、黄祖。


到了荆州,祢衡也不消停, 动不动就暗讽刘表“智短”。 刘表受不了,于是就把他送到了比较暴躁的黄祖那儿。起初他们还相处得不错,黄祖经常拉着祢衡的手说:“先生说的话真是我心里想说的啊。”


然而有一次宴会,祢衡又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突然当着满座宾客的面 骂起了黄祖,说他是个糟老头子。 黄祖是武将出身,哪里丢得了这个面子,立马就命手下拖出去砍了,祢衡这才算结束了年仅二十六岁的喷子生涯。


02: 东吴“毒舌”——虞翻


说起这位爷,那真是于禁听了要流泪,糜芳听了要沉默。


为什么?因为 虞翻专爱怼降将,堪称毒舌。


《新三国》虞翻形象


《三国演义》里说关羽失荆州是因为麻痹大意,然而历史上关羽对东吴还是很提防的,主要原因其实是糜芳这小子的反水,不仅使蜀汉丢了荆州元气大伤,还害死了关二爷,真是不忠不义之人。后来糜芳到江东,做了一名降将,而虞翻素来“狂直”,最看不起这种人,因此就时不时要找他的麻烦。


有一次坐船,虞翻与糜芳在水面相遇。糜芳船大人多,就想让虞翻的船让一让,掌舵的人就冲着那边叫:“前面的让一让我们糜将军的船!”本来小船让大船是应该的,毕竟是遵守交通规则的文明人,但虞翻知道是糜芳的船就偏不让,反而不顾形象直接骂了过去,说: “一个不忠不义之人,还好意思侍奉君主?出卖人家的城池,还称作将军,要脸吗?” 一顿话骂的糜芳只能关了窗户,让虞翻的小船先过了。


俗话说冤家路窄,后来虞翻又坐车经过糜芳的驻地,不料营门已经关了,车过不去,于是虞大爷又火了,直接怼:“该关门的时候不关,该开的时候又不开,有你这么做事的吗?”糜芳听了,“惭之”,又一脸尴尬。


除了糜芳, 另一个降将于禁也有相同的遭遇。


于禁本来是魏国五子良将之一,颇受曹操信任,可惜后来抵不住关羽的进攻而投降,被关在荆州大牢。吕蒙袭取荆州后,于禁就被带到了东吴。一天,孙权骑马和于禁并行,虞翻在一旁看着,直接就当着面骂于禁:“你一个投降的人,还敢和我们君主一起骑马并行?”说完还要用鞭子抽他,幸亏孙权呵止住了。


又一天,孙权在楼船上宴请诸臣,于禁听了当时的背景音乐(可能是魏国声乐),当场潸然泪下。虞大爷又看不下去了,就说: “你在这装哭干嘛呢,想回去啊?” 等到魏、吴交好的时候,孙权打算把于禁送回去以示诚意,虞翻又有意见,干脆说:“不如杀了于禁,来警示那些怀有二心的人。”


孙权不同意,虞翻只好亲自警告于禁说:“你不要以为我吴国无人,只不过我的建议没被采用而已。”就因为这事,魏帝曹丕还在北方为虞翻设了虚席。


当然,作为“毒舌”, 虞翻不光只会怼降将,他连孙权、张昭都敢惹。


有一次孙权设宴,亲自下场劝诸臣酒,到了虞翻这儿,他装睡不喝,等孙权走开了,他又坐起来,好像啥事没有。这不就是赤裸裸地不给面子吗?孙权勃然大怒,当场就想用剑刺死他,还好被人抱住了


又一次,孙权和张昭在一起讨论神仙的事,虞翻嘴巴又痒了,指着张昭就说:“你们都是死人,还来讨论神仙,世上哪里有神仙?”这次,孙权彻底烦了,先前的积怒一下发泄出来,就把虞翻给流放了。所以后来虞大爷再怎么“毒舌”,也不见于史了。


03 :一代骂神——陈琳


如果说前两位的“名声”是凭一张嘴一次次怼出来的,那么接下来出场的这位大佬,则是 靠着一支笔一“骂”成名了。


陈琳,建安七子之一,著名文学家。他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有很多,诗歌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辞赋代表作《武军赋》、《神武赋》,散文《为曹洪与世子书》……都是为当世之人所称赞的佳作,写得极好。


但真正让他成名并不是这些文学佳作,而是一篇很有“素质”的讨敌檄文,这就是大名鼎鼎的 《为袁绍檄豫州文》


《新三国》 陈琳形象


当时的背景是袁绍和曹操将爆发官渡之战,两军对垒之时,作为袁绍的幕僚,陈琳为鼓舞士气,便奉命写了这篇檄文,把对面的曹操(受害者又是曹老板)喷得那叫一个体无完肤、惨不忍睹,从此 奠定了他一代骂神的江湖地位。


很多人都知道这篇檄文非常精彩,但具体之处却不大清楚——陈琳是怎么骂的呢?


一、问候曹操祖宗三代,宦官阉人之后, 是为 无德。

二、两次受袁绍大恩却举兵相抗, 是为无恩。

三、专权跋扈,囚天子为傀儡, 是为不忠。

四、擅杀忠臣、名士,毁宗庙盗陵墓, 是为不义。


总结一下, 曹操就是一个无德无恩、不忠不义的无耻之徒。


当然,除了骂曹操之外,陈琳的这篇檄文最关键之处还在于其文采飞扬而气势磅礴、思路清晰而有理有据,写时一气呵成,读来又朗朗上口,同时还兼顾了袁强曹弱的形势分析,对袁、曹以外的观望势力有着极大的煽动力。


从这方面来看,陈琳可以说是“公私”兼顾,既过了骂人的嘴瘾,又到达了讨敌的真正效果,顺带还在文学上占了一席之地(后来骆宾王作《讨武曌檄》就有模仿此作之意), 可谓一箭三雕。


因此,就连本身就是文学巨匠的曹操看到此文,也是顿时惊出一身冷汗,甚至连头疼都给治好了(说明还有治病功效……)。


然而,文章写得再好也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不久,由于乌巢之失,袁绍惜败官渡,导致将士离散,陈琳也被抓到曹营。


之前被骂得那么惨,曹操自然记得他,便问:你骂我也就算了,怎么还把我祖上都问候了一遍呢?(太祖谓曰:“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三国志.王粲传》)


陈琳惶恐万端,只得连忙谢罪。好在曹操爱其才,便既往不咎,还让他做了个军谋祭酒,专门负责写军国檄文。


最后在建安二十二年,陈琳染疫而亡,一代骂神陨落。


04: 嘴强王者——孔融


孔融让梨 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都晓得他是个尊兄敬长的好弟弟。但很少有人知道,孔融其实和他的老朋友祢衡一样,也是个很会怼人的嘴强王者。


他第一次怼人的时候是十岁。


在京师洛阳,有个名士叫李膺,他有个习惯是接客只见名士或亲戚,其余的一概不见。小孔融听说后,就登门拜访,对他的门人说自己是李膺的亲戚。守门人通报后,李膺就接见了他,一看没印象,便问:你和我有啥亲戚关系啊?


小孔融答: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老子姓李,名耳)有师徒关系,所以我和你也是世交啊。听了他的回答,满座宾客惊讶不已。


后来太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府上,有人就把这事跟他说了,结果陈韪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可不一定。听了这话,本来让梨的时候还很谦虚的孔融立马怼了回去:照这么说,那您小时候肯定很聪明。于是李膺大笑,说孔融日后必成大器。


可惜,长大后的孔融并没有像李膺所言成大器匡君辅国,相反他还经历了一段很狼狈的日子。


《三国演义》孔融形象


先是董卓乱政,他采取不合作行为,被下放到盗贼猖獗的北海国为相。接着在北海,他又遭到黄巾贼管亥围攻,无法抵挡,便派太史慈向刘备求救,才成功解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