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
和出此严
文章来源:
和出此严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为了不让原型看起来丑,会纠结各种细节处理(间距、大小),结果造成工作周期延长,精力损失;为了让原型接近于真实效果,会思考各种精致布局,结果leader来一句‘你现在做这么好看干嘛,这个功能都没确定好’....在各种阶段画出了不合适的原型。
所以今天想聊聊‘
交互原型
’这一话题,也算是对自己成长的一个总结和沉淀。
其实我觉得画原型和做设计的理念是一样的:
没有好坏,只有是否合适~
当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没认清当前的需求阶段时,无论你画的好不好看,都会出现一些糟糕的现象:一开始就注重细节处理、
在原型需要重点输出时,又忽略功能与逻辑上的思考、
在功能未确定时追求精致页面效果...
下面是我对‘原型’的理解,所绘制用于表示不同阶段下的需求特征。
在产品需求的初始阶段,功能概念都比较模糊,大部分想法都停留在脑海和口述上(
工作中典型的场景,如团队风暴、需求讨论、会议评审
)
。
需要我们不停地
理清概念想法,验证需求的合理性、目标是否正确。
所以这个阶段的强调是:
产品
雏形
- 将我们的
想法、概念需求可视化出来,并加以讨论验证。因此,最合适的方式就是用
‘草图’
表达,快速产出快速修改,能即时看见产品的雏形。
常用‘草图’勾勒产品雏形,除了可以表达想法、探索方向外,好处还在于:
a. 能提升你快速思考、验证假设、优化设计流程的能力。
b. 能展示你思考问题的过程(设计思维),体现专业能力。
这阶段的产品目标和方向较为清晰,接下来需要优化
原有的概念想法,
为
产品创建一个信息架构、梳理功能逻辑
等工作,方便在
需求评审会、团队讨论中推动产品功能的进展。
该阶段强调:
理清目标
-
根据用户诉求、业务目标、运营需要等不同目标点,逐步梳理出原型上需要展示哪些功能内容(界面布局、信息取舍)。
所以对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来说,只需产出一个大体上看得明白、能理清产品功能的
‘中保真原型’
即可。方便即时修改,向产品定型/高保真原型过渡。
到了这个阶段,产品需求的功能布局、信息设计已全部确定,这时一份全面、严谨的
‘高保真原型’
就尤为重要。
一方面可以为视觉同事的UI输出、开发的落地实现等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在各种工作场景中,高保真原型都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如交互评审、领导过稿、A/Btest、demo演示等等。
这一阶段强调:
细节核对
-
因为关系着
UI输出
、界面实现等工作,所以需要注意各种交互细节,以防出现设计、流程上的漏洞。
若团队内部有设计规范时,一定要对齐字体大小、颜色、布局、间距等视觉元素。且能复用已有样式就尽量复用,避免出现“一个功能,两种样式”的情况,如图:
高保真原型输出后,需要根据交互自查表,一一梳理原型说明是否存在漏洞,以防出现异常流程和内容状态。
另外,当你想要获得
用户反馈、测试你的想法
是否为业务/用户创造价值时,尽量使用高保真原型。原因在于:能够产生真实的操作效果、给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浏览体验。
·高保真原型:
为UI输出与开发实现提供依据、测试用户反馈、制作交互demo、向领导过稿等等。
另外我还发现,结合‘
用户体验5个层面
’来看不同阶段的原型,两者是多么地吻合、有理有据。
产品想要做什么?
如何去满足战略目标?在构思把目标和需求转变成功能和内容时,用
草图
的方式是极为合适的:快速表达、即时验证,能让概念想法马上‘可视化’出来。
想法表达后,需要为产品构思一个具体的框架结构,根据
业务目标
和用户诉求,不断地修改产品功能、信息设计,慢慢完成产品的定型。所以这时候只
需产出一个大体上看得懂、方便修改的中保真原型即可。
这是原型设计的最后阶段,产品关系已理清、功能内容已确定。这阶段注重原型的界面细节处理,如梳理异常流程、信息的不同状态、
是否对齐规范等等,以便后期的界面实现,所以
一份高保真原型就尤为重要了。
原型确定后,接下就是UI优化阶段了,这时候产品的最终效果也就出来了。产品的下次功能迭代,也是根据此UI效果图的基础上进行原型优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