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平话
平话,分享福州本地有趣的人、事、文化和生活方式;提供最新最全的福州本地艺文演出资讯和艺文现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宝宝  ·  好冷-20250208123759 ·  2 天前  
国际金融报  ·  中概股,逆市大涨! ·  2 天前  
财宝宝  ·  应该怎么做一个男人? ... ·  3 天前  
大道无形我有型  ·  回复@A大师-懒惰的投资人: Cam ... ·  3 天前  
岳阳晚报社  ·  事关楼市!岳阳新增12条措施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平话

福州女人头上的「三把刀」

平话  · 公众号  ·  · 2024-06-17 15:00

正文


民国 21 年( 1932 年),福州文化圈的名流郑拔驾在三坊七巷的洗银营 3 号写了一本《福州旅行指南》,这大概是最早的福州旅游指南书。大家对郑拔驾可能有些陌生,他的伯父郑孝胥是清末代皇帝溥仪的「肱骨之臣」,伪满洲国的总理大臣。


这本《福州旅行指南》在 1934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对民国福州的地理、风俗、交通、官署及公共事业、食宿游览、工商业、名胜古迹做了详细介绍 。书中有一张「福州乡间女子」的插图,图中女子发髻上独特的装饰是本文要讲的故事。




1930年代之前,福州女子喜欢戴一种特殊的头饰「三条簪」,三条像刀一样的发簪。福州人冰心在她的散文《故乡的风采》中讲到福州农妇的「三条簪」:


天下之最」的福州的健美的农妇!我在从闽江桥上坐轿子进城的途中,向外看时惊喜地发现满街上来来往往的尽是些健美的农妇!她们皮肤白皙,乌黑的头发上插着左右三条刀刃般雪亮的银簪子……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我也见到了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的农村妇女,觉得天下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村妇女,能和我故乡的「三条簪」相比,在俊俏上,在勇健上,在打扮上,都差得太远了!

冰心所说的福州农妇的「三条簪」发髻俗称「三把刀」,冰心大概是在福州城里禁止「三条簪」发髻后从乡下进城看到那个场景,事实上在1930年以前,福州无论城乡的女子都流行「三把刀」的发髻。

△劳作的女子,池志海供图

「三条簪」是三条发簪,分中簪和左右簪,多数是银制的,也有用白铜的,每条长约20厘米,重约七八钱至一两,乡下僻壤地区的贫户也有用削竹制成的,个别富户中簪有用黄金制成的。

三条簪 ,图源网络
簪的形状扁平如剑,上尖,剑身镂刻有花纹。中簪剑刃向上,左右两支簪交叉,剑刃向外,三簪同插于发髻之间。 清代女诗人、画家袁绶曾作画记录过三条簪。

三条簪示意图(袁绶画)

福州文史专家黄启权在《古时福州的一道风景线——「三条簪」》中介绍, 「( 三条簪 )溯其形制,实晋人旧俗之遗传,后乃成为全国绝无仅有的了。」

「三条簪」的来历渊源可追溯到约公元2世纪末的西晋时,后来晋人衣冠南渡,把这种头饰带到福州,延续到近现代。 这个历史比闽王王审知入闽的年代还要久远。

《晋书·五行志二·服妖》(卷二十七)载: 「惠帝元康中(291—299),妇人之饰有五兵佩,又以金银瑇瑁之属,如斧、钺、戈、戟以当笄。」

福州历史掌故前辈郑丽生先生考证「三条簪」正是从「五兵佩」而来,不过从斧、钺、戈、戟变为刀、剑罢了。

民国福州女子,池志海供图

民国6年(1917年)张遵旭在《福州与厦门》一书中写到:


福州妇女「头上插三支长八寸,形似刀,福州人名『三条簪』。吾辈睹此咸以为怪,因其簪似刀。每清晨由城门远望,『三把刀』灿耀之首饰,恰如罗马时代之军队行列。」

「三条簪」原先真是三把刀,有防身作用。后来世易时移,渐渐的主要变成了一种装饰品,原先的铁器改成银器,真刀改成装饰性的刀子形状的发簪。

乡间行走的女子,池志海供图
「三条簪」对于福州的女子,尤其是乡下的女子,一是劳动需要,她们平日里劳作,负载繁重,多数双手挣脱不得,因而发髻必须扎牢,不容坠散;再则夜里女子跋涉在郊野,如遇恶人,自应有防身准备,这又恢复了「三把刀」最初的功用。

劳作的女子,池志海供图

媒体人程鹤麟在他的长篇小说《莲塘浮生》里写到:

家父跟我讲起三条簪说,「 汝依嫲(奶奶)就有三条簪,汝外嫲(外婆)也有,汝依嫲(你奶奶)的三条簪,都是银做的。旧底(过去)福州女界(女人)都戴三条簪。到尾了复(又)不戴三条簪了,听讲是政府禁止。」家父告诉我,我祖母的三条簪后来都化了,做了两套婴儿首饰,包括手镯、脚镯和长命锁。

福州女子合影,池志海供图

「三条簪」是被一个人禁止的。
1930年福建省代省长(政府代主席)方声涛说 「三条簪」 是「蛮俗」,「有伤风化」,于是叫福州警察局下令严禁,并强行制止,见有如此打扮进城的,当街拔下她们的头簪,扭曲丢弃。

这位方省长据说还是福州人,从日本留学海归,就以为自己是高等华人,对自己的本乡文化心生厌恶。福州人说这种人是「读书读到股川(屁股)底」

拣茶的女子,池志海供图

禁令发布之初还引发了一场「三把刀」农妇挑粪大闹省城警署的风波,但胳膊扭不过大腿,城里的「三条簪」还是被禁绝了。

郑拔驾和冰心所写的大概是乡下还保留「三条簪」的时期,时间一长,乡下女人发现福州城里的女人都不戴「三条簪」了,戴「三条簪」变成乡下人的标签,也就逐渐不再戴了。

1936年10月福建《民政概况》记载: 「省会附郭,旧日多插银簪三条,如刺刀,名曰三簪;现经劝导,不复再插。」 这个绝无仅有的历史遗存,保留了一千六百多年的「蛮俗」从此被抹掉了。

2024年,平话正式推出一款用福州茉莉花,用福州传统工艺窨制的茉莉花茶,茶叶的品名叫「梦里芬芳」。

点击图片,了解产品详情

茶叶的品牌图,我们最终决定用一个民国福州女子的形象,女子的发饰用的就是「三条簪」,福州女人头上的「三把刀」再次从历史照进了现实。

[扫码优惠下单]

八窨  茉莉银针  50g ¥218
平话专属价 ¥149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