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科学  ·  2030年,AI产生的电子垃圾或将增加100 ... ·  21 小时前  
赛先生  ·  吴令安 & 汪凯戈:80岁在科研一线 |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普中国

水牛“躺平”拒绝耕地?其实,牛牛私下也有两幅面孔...

科普中国  · 公众号  · 科学  · 2024-10-27 18:30

正文


此前,网上流传出视频,河南省一头亚洲水牛和主人女儿一起耕地的时候,牛不愿意并直接原地躺下。



9 月下旬,江西有一头亚洲水牛,面对吹笛子的孩子陷入了沉思。


牛牛: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成曲中牛


其实,我们水田之中常见的水牛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耕地水牛的真身 


常见的水牛正式的名字应该是亚洲水牛(Bubalus bubalis),准确来说是亚洲家水牛。它们的祖先很可能是现在在印度、泰国等国有野生分布的亚洲野水牛(Bubalus arnee)


亚洲野水牛相比于驯化后的亲戚,长有弯弓一样的长角,体重可达 600~1200 公斤,而驯化后的亲戚有的比野外的小一些,有的四五百公斤(例如温州水牛品系),也有的将近一吨甚至超过一吨半,例如苏北的海子水牛和上海水牛这两个品种,泰国也有家水牛个体非常强壮巨大。


驯化的小个子亚洲家水牛 作者拍摄于云南大理


在亚洲的热带以及亚热带地区,一群人驯化了野生水牛。当然,驯化的家水牛除了在亚洲温暖的区域,欧洲南部也有饲养。


水牛的奶就是顺德双皮奶以及意大利的奶酪原料,它们一身强壮的力气也使得其成为耕地的得力干将。欧洲南部更是有地中海水牛提供水牛奶做出了马苏里拉奶酪,它们的奶相对于常见的黄牛奶,有相对更高的脂肪含量,蛋白质也要高一些,喝到嘴里有雪糕的感觉。


在农田里面水牛出力,在斗牛场上,水牛则成为了民俗中的角斗士。它们在被称之为“贵州超级碗”的斗牛大赛中,也崭露头角。尤其是 2019 年夏天去世的水牛王者“擎天柱”,这头体重一吨上下的水牛就曾在赛场上屡战屡胜,最后以相当于人九十岁左右的高龄去世。


巴西的马拉若岛上则是有亚洲水牛作为当地警察的坐骑,驮着警察在雨季水流猖獗的情况下对犯罪分子展开追击。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驯化的亚洲水牛从何而来,也有一些悬而未决的谜题,学界发现它们可以分为河流水牛B.b.bubalis和沼泽水牛B.b.carabanesis两个亚种,形态特征有区别且染色体数目不一致。两者早在一百多万年前就分道扬镳,成为两家分支。中国多数饲养的水牛是沼泽水牛,不过云南省的槟榔江水牛是河流水牛,巴基斯坦和印度,欧洲南部也养着河流水牛。


家中听人话

野外却疯狂 


在历经了人类的驯化之后,亚洲水牛也在人们的文明之中留下了不少印记。

在对中国南方水田农村有印象的人们眼中,伴随牧童的沼泽水牛往往是大力且温和的标志。为什么沼泽水牛这么温和呢?这背后其实是催产素受体基因 OXTR 和其他牛相比出现了变化,使得沼泽水牛比起其他牛更为温顺。


与此同时,水田之中耕田的它们,凭借着强力的淀粉消化基因得以吃着米糊,从而做到“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相比之下,河流水牛就没有这么温顺了,但是依旧有不少河流水牛作为力量和产奶组的能力担当。


亚洲水牛在人身边看着是强壮高大的家畜,那么如果亚洲水牛在野外,或者是把驯化的亚洲水牛放到野外会是什么场景呢?


在印度等地的保护区中,作为四大金刚之一的野生亚洲水牛可以说是少有天敌,即使是虎大王猎杀它们也要费些力气。


有驯化的亚洲水牛被放到野外的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并在此形成野化种群,擅长团战的澳洲野犬(Canis lupus dingo)和铁齿钢牙的美洲豹(Panthera onca)倒也难以对抗成年水牛。


亚洲水牛甚至还会用包围圈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后代(母牛围着,公牛负责攻击)。在面对水牛的包围圈战术下,美洲豹也不敢贸然迎头。能凭借力量杀死它们的掠食者,还得是老虎以及当代最大爬行动物湾鳄(Crocodylus porosus)。有毒液加成但是体型不够大的科莫多巨蜥在进攻亚洲水牛时,也需要持续攻击和疯狂尾随。


在澳大利亚这个缺少竞争者的地方,亚洲水牛已经同当地的野化家马、穴兔等一道,成为对当地有着负面影响的外来物种了。

亚洲水牛在当地除了和本土生物抢饭吃,它们的活动也会破坏当地水体导致本土生物难以生存。人们甚至在澳大利亚开展了狩猎亚洲水牛的活动,阿根廷等地也是如此。


不过,家养的亚洲水牛在外面也会干好事,在欧洲的一些地方,亚洲水牛被野放到外面,去调节欧洲当地的植被生长,推行欧洲再野化活动。


这些水牛落脚在沼泽边,会给本土的两栖动物、水生昆虫和小鱼创造池塘的摇篮。它们的毛发(身体携带植物种子)和粪便还会成为本土植物的中转站。


亚洲水牛的亲族 


水牛家族不仅有驯化和野生的亚洲水牛,也有它们在岛屿上的亲戚。分别是菲律宾的民都洛水牛(Bubalus mindorensis),以及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上面的低地倭水牛(Bubalus depressicornis)和山地倭水牛(Bubalus quarlesi)


这几个小家伙都生活在东南亚的岛屿上,是比大陆上的亲戚小的岛屿小型化产物。小到什么程度呢?也就矮种马和毛驴子那么大,一百多到三百公斤。


伦敦动物园里的低地倭水牛。图源:Bluemoose@Wikipedia


此外,在纪录片中常见经常被狮子追猎但是也会反击狮子的非洲水牛(Syncerus caffer)则是和亚洲水牛亲缘关系很近但是不同属的家伙。


非洲水牛个头一般在 450~750 公斤之间,总体来看比起亚洲水牛小,但是性情暴烈,也没有被人驯化过。“大背头”且带着上弯的角形态是它们的典型特征。


非洲水牛的标本 作者拍摄于天津自然博物馆,注意他的角

亚洲水牛还有其他亲族吗?答案是有,不过已经绝迹。两百多万年前生活在巴基斯坦一带的原双牛(Proamphibos)可能是今天亚洲水牛的老祖宗。

百余万年前的早更新世,周氏水牛(Bubalus chowi)作为最早的水牛化石之一出现在广西。之后的冰河世纪,有德氏水牛(Bubalus teilhardi)在周口店等地陪着北京人这些古人类,杨氏水牛(Bubalus youngi)占据华北黄淮等地,王氏水牛更是在中国的内蒙古和东三省出动。没错,也有水牛曾经北上到达苦寒之地。欧洲南部则生活着穆尔水牛(Bubalus murrensis)


王氏水牛化石 拍摄于天津自然博物馆


冰河世纪过后,被塑造成国宝文物的圣水牛(Bubalus mephistopheles),则是一度生存到了中国的商周时期。有人认为“兕”这个字说的就是圣水牛。这些绝迹的亲族和今天的亚洲水牛之间还有很多的谜团,它们的化石有很多都不完整。



参考文献

[1]Asian water buffalo: domestication, history and genetics Y. Zhang, L. Colli, J. S. F. Barker First published: 22 January 2020https://doi.org/10.1111/age.12911

[2]Hoogesteijn R, Hoogesteijn A. Conflicts between cattle ranching and large predators in Venezuela: could use of water buffalo facilitate felid conservation?[J]. Oryx, 2008, 42(1): 132-138.

[3]Dutta, P., Talenti, A., Young, R. et al. Whole genome analysis of water buffalo and global cattle breeds highlights convergent signatures of domestication. Nat Commun 11, 4739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8550-1

[4]The Early Pleistocene water buffalo associated with Gigantopithecus from Chongzuo in southern China,Wei Dong a,Jin-yi Liu a, Li-min Zhang a b, Qin-qi Xu a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040618213009889#:~:text=Bubalus%20youngi%20guzhensis,%20Bubalus%20youngi%20youngi%20and%20Bubalus#:~:text=Bubalus%20youngi%20guzhensis,%20Bubalus%20youngi%20youngi%20and%20Bubalus

[5]Tong Haowen, Chen Xi, Wang Xiaomin. On the skull of Bubalus youngi of Late Pleistocene from the plain area of Beijing, China[J]. Quaternary Sciences, 2015, 35(3): 561-572. doi: 10.11928/j.issn.1001-7410.2015.03.08

[6]The return of the kinga (saltwater crocodile): Population ‘bust then boom’ shapes shifting baselines in Indigenous biocultural knowledge in northern Australia Author links open overlay panel Emma Ligtermoet a b, Julie Narndal Gumurdul c, Connie Nayinggul d, Richard Baker a

[7]https://doi.org/10.1016/j.biocon.2022.109746

[8]DSEWPaC (2010) Feral animals on offshore islandsdatabaseathttp://www.environment.gov.au/biodiversity/invasive/ferals/islands/index.html

[9]agriculture.gov.au

[10]维基百科相关内容

[11]rewilding europe官网

[12]River Buffalo Meat Production and Quality: Sustainability, Productivity, Nutritional and Sensory Properties January 2020Journal of Buffalo Science


策划制作

来源丨蝌蚪五线谱(id:kedo2011)

作者丨大清神龙

责编丨钟艳平

审校丨徐来 林林


点亮“在看”

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