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天津、安徽、江西等地明确延长婚假,其中南京、天津规定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分别可以享受婚假15天和10天;安徽、江西则明确符合法律规定结婚的职工,在享受国家规定3天婚假的基础上,额外增加婚假10天和15天。
近年来,各地陆续修改计划生育相关条例,婚假、产假、陪产假、育儿假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新的婚育假安排如下,大家可自行查看⬇️
其中,产假可提前于预产期15天开始,时间按自然日计算,遇节假日不顺延。
以福建省厦门市为例,根据《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四十一条,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享受婚假十五日。婚假期间,工资照发,不影响晋升。
婚姻登记的新婚夫妇,可以在登记的同时享受到12项免费婚前检查和20项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如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白带常规、甲状腺及肝肾功能、优生优育、传染病、彩超、胸片等项目。
*凡符合生育条件的已婚夫妇,在准备怀孕前6个月内都应该进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生育津贴:
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职业妇女因生育而离开工作岗位期间,给予的生活费用。为员工承担生育津贴的主体是社保机构。
-产假工资:
员工休产假期间,企业为其发放的工资。为员工支付工资的主体是用人单位。
生育津贴≥产假工资,企业不用再为员工重复支付工资了。
生育津贴
1、产假工资怎么支付?
(1)产假工资领取前提
如果女职工在休产假期间已经享受了生育津贴、医疗补贴等待遇,若生育津贴高于员工平均工资,则企业不用再向其支付产假工资;若低于平均工资,则公司需要补足差额。
而对于超过生育津贴支付期限、未达到生育津贴领取标准、或者企业未给员工缴纳生育保险的,员工是可以要求企业支付产假工资的。
(2)重要提示
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
2、生育津贴申领规则是什么?
(1)生育津贴怎么算?
生育津贴计算公式: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月缴费平均工资/30x乘产假天数。(职工缴费基数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一年月平均工资计算)。
(2)生育津贴领取的要求是什么?
大部分城市想享受生育保险福利,都需要连续缴纳生育保险一定时间(一般是12个月)。
但是,近年来,多地都在降低享受生育保险的连续参保门槛,以及延长可生育津贴领取时间。其中,广东新规定,享受待遇不再受参保满一年期限制。
(3)生育津贴怎么领?
生育津贴申领的方式各地不同,有的地方是职工自行办理生育保险备案、申领手续,自行到银行领取生育津贴。
有的地方是单位办理生育保险备案手续,社保中心将生育津贴打到单位账户,由单位进行发放。
详情大家可以咨询当地社保部门。
以福建省厦门市为例:
生育津贴
符合国家和福建省计划生育政策;满足在分娩、妊娠终止、实施计划生育手术前连续缴纳生育保险的女职工,可以申领生育津贴。另外,如果男职工的爱人没有就业也没有参加基本医保,可以通过男职工的生育保险来申请报销她的生育医疗费。
生育津贴怎么算?
➤ 厦门生育津贴计算公式:
生育津贴=生育前(含生育当月)12个月所在单位人均月缴费工资除以30再乘以相应计发天数。
➤ 计发天数标准:
🌰举个例子:小芳今年1月顺产生了宝宝,假设小芳公司人均月缴费工资是5000元,顺产计发天数是128天,根据公式计算5000除以30再乘以128,那么小芳能领到生育津贴共21333元。
奖励产假有没有生育津贴?
以广东省为例:
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在一般情况下,广东女职工都能获得98(基本产假)+80(奖励假)=178(天)的产假。
其中,98天产假的生育津贴由用人单位按照职工原工资标准逐月垫付,再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规定拨付给用人单位。
那么,80天的奖励产假工资又是如何规定的呢?
根据《广东省职工生育保险条例》规定,奖励假期间职工是不享受生育津贴的。
也就是说,计算生育津贴的假期天数并不等于职工实际休假天数,职工依照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规定享受奖励增加的产假期间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发放工资,职工不享受生育津贴。
换句话说,广东女职工在休完基本产假(98天)后的,80天奖励假是需要用人单位支付工资的,那具体应该如何支付呢?
根据《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三十条规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女方享受八十日的奖励假,男方享受十五日的陪产假。在规定假期内照发工资,不影响福利待遇和全勤评奖。
《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劳动者依法享受法定休假日、年休假、探亲假、婚假、丧假、产假、看护假、计划生育假等假期期间,用人单位应当视同其正常劳动并支付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
因此,企业在奖励假期间支付职工的工资仍然得按正常上班工资标准发放,且不能扣除全勤奖也不能以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放。
但是,随着各地生育条例的逐渐完善,部分地区也逐渐将奖励产假纳入了生育津贴标准。具体以当地规定为准。
▎声明:上述内容来源于会计说、税务学苑、中国会计报、广东省人社厅、各地人社部门网站、厦门本地宝、51社保网等,内容仅供读者学习、交流之目的。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