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境人Environmentor
热爱我环境,光大我事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军武次位面  ·  专柜900+欧美爆款卫衣1折大放价,价格炸,库存少 ·  16 小时前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  北方公司携多款新产品亮相第十七届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境人Environmentor

浙大吴轩浩/清华王潇雄/耶鲁Jae-Hong KimNature子刊:锡双原子负载双层式电催化膜实现低浓度硝酸盐近完全转化为氮气

环境人Environmentor  · 公众号  ·  · 2025-02-05 12:20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第一作者:吴轩浩,浙江大学

通讯作者:王潇雄, Jae-Hong Kim

通讯单位:清华大学,耶鲁大学

论文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6102-7



图文摘要

1 :催化剂与电催化膜设计示意图。左图:传统单原子催化剂( SACs )因位点孤立, *N 中间体难以耦合,倾向生成 NH 。右图: Sn 双原子催化剂通过相邻位点促进 *N-N 耦合,结合电催化膜强化传质,推动 NO ₃⁻ N 的高效转化。



成果简介

近日,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吴轩浩、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王潇雄、美国耶鲁大学 Jae-Hong Kim 团队联合在国际权威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了题为 “Bilayer electrified-membrane with pair-atom tin catalysts for near-complete conversion of low concentration nitrate to dinitrogen” 的研究文章。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双层电催化膜系统,通过负载锡( Sn )双原子催化剂,实现了极低浓度硝酸盐( 10 mg-N L ¹)单程电过滤过程高效转化为氮气脱除。该设计通过双原子位点促进含 N 中间体耦合,结合电催化膜的传质强化作用,显著提升了 N 选择性( ~100% ),并利用阳极层原位生成的活性氯氧化残余氨( <1 mg-N L ¹)为 N ,最终实现硝酸盐的完全去除。研究突破了传统单原子催化剂( SACs )在硝酸盐电催化还原中实现高 N 选择性的瓶颈,为低浓度硝酸盐污染治理提供了高效、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引言

硝酸盐污染是水体富营养化和有害藻类爆发的关键诱因,即使极低的浓度( 1 mg-N L ¹)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现有电催化硝酸盐还原( NO RR )技术多聚焦于将硝酸盐转化为氨( NH )进行资源回收,但氨的分离成本高,且泄露的氨对水体的毒性相较于硝酸盐更强。对于低浓度硝酸盐废水,开发其高选择性生成 N 更具经济和环境价值,应用前景高。传统 NO RR 催化剂依赖贵金属,成本高昂。单原子催化剂( SACs )虽具备成本优势,但因活性位点相对孤立,难以促进相邻反应位点的 N 中间体耦合,导致 N 选择性受限。本研究旨在通过设计锡双原子催化剂,结合双层电催化膜反应系统,解决低浓度硝酸盐高效转化和 N 选择性提升的难题,为实际水处理提供新思路

传统孤立的单原子位点导致含 N 中间体(如 *NO *NH *N )无法有效耦合,反应倾向于生成 NH 。相邻 Sn 原子通过协同作用吸附 NO ₃⁻ ,促进 *N 中间体的 N-N 耦合,显著提升了 N 选择性。同时,电催化膜纳米孔道内的高效传质确保反应物与催化剂充分接触,克服传统电极的传质限制。该设计突破了孤立单原子位点的局限性,为高选择性 N 生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程化解决方案



图文导读

2 Sn 双原子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a ) 合成流程:通过配体介导法在碳黑上负载 Sn 双原子。( b-c AC HAADF-STEM 显示 Sn 2 /NCB 上的 Sn 双原子与 Sn 1 /NCB 上的 Sn 单原子。( d Sn 2 /NCB TEM EDS mapping 。( e-g ) 统计分析验证双原子位点的均匀分布。


采用配体介导法( 1,10- 菲啰啉络合 Sn ),通过高温热解在氮掺杂碳黑( NCB )上负载 Sn 双原子。 5 wt% Sn 负载下, Sn 原子以双原子对形式存在(图 2b ),而 1 wt% 负载时则以孤立单原子为主(图 2c ),证实通过调控 Sn 负载量可控制原子间距。 Sn 均匀分布于 NCB 表面(图 2d ),双原子间距统计为 4.8 ± 0.7 Å (图 2e-g ),验证了双原子位点的精准构筑。双原子结构通过相邻 Sn 位点的协同效应增强催化活性,为后续性能优化奠定基础


3 Sn 双原子同步辐射表征。( a-c XANES 分析价态。( d-i EXAFS 分析配位环境。


Sn 双原子的吸收边能量介于 Sn 箔(金属态)和 Sn(IV) 酞菁(高价态)之间,其氧化态约为 +2.8 (图 3c ),低于孤立单原子 Sn +3.6 ),说明双原子间存在电子相互作用。 Sn-N 配位数为 4.1 ,形成 Sn-N 结构(图 3e ),且无 Sn-Sn 键,排除了纳米颗粒存在的可能性。小波变换显示 Sn 双原子与单原子的配位环境差异,进一步支持双原子协同效应。 Sn 双原子的独特电子结构增强了 NO ₃⁻ 吸附和电荷转移,是高效催化反应的关键


4 NO RR 性能与反应机制。( a-c )电化学性能测试。( d-e )原位红外光谱对比双原子与单原子体系反应中间体种类。( f-j DFT 计算对比双原子与单原子体系反应能垒。


首先在 batch 体系的活性测试中, Sn 双原子催化剂在 -1.2 V vs. RHE 时, NO ₃⁻ 转化速率达 401.6 mg-N h ¹ m ² N 选择性 86% (图 4b ),显著优于单原子 Sn 50% )和其他对照材料。 Sn 双原子抑制了 NH 生成路径(原位红外 1460 cm ¹ 峰减弱),并增强 N 特征峰( 1030 cm ¹ ),直接验证了 N-N 耦合优势。相较于长距离单原子位点,双原子位点降低了 *NO *H 扩散重组形成 *NOH 路径的能垒,以及 *N 扩散与重组形成 *N 2 的能垒,解释了选择性差异。双原子设计通过促进 *N 中间体耦合和降低反应能垒,实现高效 N 生成

5 :双层电催化膜的结构与特性。( a )设计原理。( b-d )阴极膜 SEM 。( e-g )阳极层特性。( h )阴阳极膜孔隙分布、流速、导电性分析。

在电催化膜体系活性测试中,阴极层( Sn 双原子负载电催化膜)负责 NO ₃⁻ N 还原,阳极层( TiO 2-x 电催化膜)通过 Cl 氧化生成活性氯,将残余 NH 氧化为 N ,实现“阴极→阳极”协同净化。 Sn 双原子电膜( Sn 2 /NCB-EM )具有均匀的纳米纤维交织结构(图 5c ),平均孔径 24.9 nm (图 5h ),水通量 77 L m ² h ¹ bar ¹ (图 5i ),确保高效传质。 TiO 2-x 电催化膜提升 Cl 氧化活性。双层电催化膜通过结构优化与功能集成,突破了单一催化体系的局限性

6 :电催化膜性能与长期稳定性。( a )操作模式对比。( b CFD 模拟。( e-f )长期稳定性。


流动过滤模式( Flow-through )的 NO ₃⁻ 转化速率( 546.1 mg-N h ¹ m ² )是流动旁路模式( Flow-by )的 3 倍, N 选择性达 97.7% (含 Cl 时)。 CFD 模拟显示,流动过滤通过纳米纤维框架增强局部流速(图 6b ),使 NO ₃⁻ 浓度在极短流道内快速下降(图 6b ),证实传质强化机制。连续运行 9 小时后, NO ₃⁻ 去除率保持 96% Sn 双原子结构无团聚( EXAFS 6f ),展现优异稳定性。该电膜系统在低浓度( 10 mg-N L ¹ )和市政污水浓度( 50 mg-N L ¹ )下均表现卓越,具备工程化应用前景。
‘’

小结

本研究通过双原子催化剂设计与电催化膜系统集成,实现了极低浓度硝酸盐的高效、选择性转化为氮气脱除。核心创新点包括:( 1 )创新催化剂设计:提出了双原子锡催化剂构建思路,通过相邻 Sn 位点促进含 N 中间体的耦合,显著提升 N 选择性( 86% vs. 单原子 Sn 50% )。( 2 )电催化膜强化传质:将催化剂负载于电催化膜纳米孔道中,通过流动过滤增强传质效率, NO ₃⁻ 转化速率较传统平板电极提升 3 倍( 546.1 mg-N h ¹ m ² )。( 3 )近完全 N 选择性:结合阴极( Sn 2 /NCB )还原与阳极( TiO 2- x )氯氧化残余氨的双层电催化膜系统,实现总氮去除率 >99.5% N 选择性 ~100%. 4 )高效稳定性:电催化膜系统在连续运行 9 小时后仍保持 96% 的硝酸盐去除率, Sn 双原子结构稳定无团聚,适用于实际水体处理。该成果不仅推进了电催化硝酸盐还原的机理研究,也为水体低浓度污染物治理开辟了新路径

‘’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

吴轩浩,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于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工业含氮废气减污降碳催化治理研究,包括氮氧化物与氧化亚氮治理与资源化。已发表 SCI 论文 48 篇,包括通讯 / 一作论文 22 篇,包括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Nature Communication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7 篇)、 ACS Catalysis Nano Energy H 因子 20 引用数 2000 余次 授权美国国家专利 1 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与青年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担任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工业废气专委会委员, CleanMat 青年编委, ACS EST Engineering 客座编辑。入选 2024-2026 年度浙江省青年人才托举培养,获 2023 ACS EST Engineering 最佳审稿人奖等。参与科技部《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编制,以第一执笔作者编写《中国甲烷管控技术发展路线图》

通讯作者:
王潇雄,国家级青年人才,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海洋工程研究院院长助理、双螺旋中心核心 PI 。本科和博士分别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和环境学院,博士后任职于美国耶鲁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系。主要从事电过滤复合微纳场域调控水处理技术研究。已发表 SCI 论文 50 篇,近五年以第一 / 通讯作者在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Water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Water Research 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论文引用 2200 余次, H 因子 23 。作为项目 / 课题负责人承担 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深圳市重点实验室项目等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获 IWA 国际水协会首创水星奖等荣誉

Jae-Hong Kim ,耶鲁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系前系主任与 Henry P. Becton Sr. 讲席教授,美国国家水创新联盟 NAWI 能源水淡化中心联合主席。研究方向为环境纳米技术污染控制,在高级氧化水处理技术、上转换纳米混合光催化剂、单原子催化剂水处理应用等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研究。已在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Sustainabili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 190 余篇, 2022 年至今 Clarivate 高被引学者,谷歌学术引用量 >24000 余次, H 因子 80 2008-2012 年担任 Water Research 副主编, 2015-2020 年担任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 编委,现为 ACS ES&T Engineering 副主编。曾获得美国土木工程协会的 Walter L. Huber Civil Engineering Research Prize 和水环境研究基金会的 Paul L. Busch Award。

投稿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吴轩浩、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王潇雄、美国耶鲁大学 Jae-Hong Kim 团队 。投 稿、合作 、转载、进群,请添加小编微信Environmentor2020!环境人Environmentor是环境领 最大的学术公号 ,拥有 20W+活跃读者 。由于微 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环境人Environmentor加为 星标 ,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 “在看” ,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每日的推文! 环境人Environmentor现有综合群、 期刊投稿群、基金申请群、留学申请群、各研究领域群等共20余个,欢迎大家加小编微信Environmentor2020,我们会尽快拉您进入对应的群



往期推荐


年度热点文章Top10(2024年)
中科大俞汉青院士、陈洁洁教授、华中科大黄明杰Nat. Commun.:精准定制高价金属氧化物的d带中心实现污染物完全聚合去除
香港城市大学袁志国院士、新南威尔士大学郑敏Nature Sustainability综述:污水资源化前沿路径
Nature:全球塑料垃圾中的“潜行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