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这是一篇关于过春节的文章,文章中涉及了多个小作者对非遗文化的体验与感受。包括糖画、剪纸、舞狮、贴春联等非遗项目,以及对于“非遗年”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家人团聚、自制传统美食等春节传统习俗。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非遗文化的体验
文章中提到多个小作者对糖画、剪纸、舞狮等非遗项目的体验,以及对“非遗年”的独特感受。
关键观点2: 春节传统习俗
文章描述了家人团聚、自制传统美食、贴春联等春节传统习俗,体现了浓厚的年味。
关键观点3: 对非遗传承的自豪感与责任感
小作者们通过参与非遗活动,对非遗传承产生了自豪感与责任感,希望继续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
正文
嘿,你尝过“非遗”糖画吗?甜丝丝的,感觉整个春节都被甜蜜包围了!
还有还有,剪纸艺术真绝!一张纸、一把剪刀,就能剪出栩栩如生的图案,太神奇了!
在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寒假
浙江娃的“非遗版”春节
过得“非一般”精彩
快
跟之之阿江一起去看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春节,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如今正在与世界接轨。2025蛇年,我们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于我而言,今年的春节有着独特的三种味道,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难忘的“非遗年”。
第一次远离家乡,在大学迎来新年,心中难免有些许落寞。但幸运的是,我碰到了一群可爱的室友。和室友们一起,让我感觉宿舍充满了家的温馨。我们一起在寝室张贴亲手写的春联,大红的纸张,墨香萦绕。我们小心翼翼地将它贴在门上,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新年的期许。寝室里没有了往日的喧闹,大家都沉浸在这份贴春联的仪式感中。在这静谧的氛围里,我仿佛看到了家乡的影子,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带来的慰藉。贴春联,这个古老的非遗习俗,就像无形的线,将我与家乡、与传统紧紧相连,让我在他乡也能拥有浓浓的年味。
寒假,我与朋友们一起出去玩。夜幕降临,表演场地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当火焰腾空而起,舞者们在火海中穿梭跳跃,那精湛的技艺和震撼的场面,让每一个人都惊叹不已。火焰在夜空中肆意舞动,时而如蛟龙出海,时而似凤凰展翅,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力量与美感。我站在人群中,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非遗文化,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看着周围的人们都被这场火焰秀深深吸引而纷纷竖起大拇指,我更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无比骄傲,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决心。
寒假里,我还满怀热忱地投身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志愿活动。活动现场,一张张鲜艳的红纸在志愿者们的巧手下,幻化成一幅幅饱含祝福的对联。墨香在空气中悠悠飘散,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我和伙伴们捧着这些承载着美好祝愿的对联,把对联送到车站工作人员和旅客们的手里。他们的脸上都绽开了笑容,轻轻摩挲着对联,眼中满是对往昔春节的回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是在传递对联,更是在传递中华文化的火种。我向大家讲述着对联的起源、发展以及其中蕴含的吉祥寓意,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这一传统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让中华文化在代代相传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那一刻,温暖的味道在心中散开,我深知,每一次的讲解都是在为“非遗”的传承添砖加瓦,而这份付出所带来的满足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我的“非遗年”,因为这三种味道而变得丰富多彩。它让我明白,“非遗”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我们情感的寄托、民族的记忆。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愿继续探寻“非遗”的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爱上它,让这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我剪的是金鱼图案,鱼是“余”的谐音,寓意年年有余,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代表生活富足,每年都有多余的财富和粮食,寄托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今年春节,我观看了“非遗”表演——打铁花。铁水四散形成璀璨绚丽的火树银花,一下子照亮了整个世界,太震撼了!
在铁花散落的瞬间,我双手合十,许下了新
年
愿望。
打铁花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是人民群众的情感寄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我愿以笔画我心,愿中华文明之光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永远散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我的“非遗年”是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们一起过民俗节。我们一起欣赏了有趣的变脸,变脸大师穿着表演的盛装,在草地上做着各种厉害的动作,“唰”一下从红脸变成了蓝脸,又从蓝脸变成了黄脸,太精彩了!
2025年春晚里的“非遗”密码点亮了我内心的“非遗”火种。妈妈告诉我,今年我过的是第一个“非遗版”春节,意味着这不再只是中国的年,而是世界的年。
是啊,
锣鼓声、年夜饭、花灯、舞狮……每一个细节
都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密码。
我还在上海豫园观看了“非遗”
灯会,享受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相融的盛宴。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是闭幕,也是开始。2024悄然离去,时间的脚步迫不及待地踏进了这个被列入“非遗”行列的不同寻常的新春。
除夕之日,人们紧锣密鼓地张罗起来,贴春联、写“福”字,迎接那踏吉祥踩如意走来的春节。抬眼望去,那大红色似也变得不寻常,将浓浓的年味溢开,是团圆的味道。
这天,一家人全都到齐了,围在圆桌边包饺子。皮是老一辈人亲手擀的,馅是父母调的,有白菜猪肉的,也有荠菜猪肉的。妈妈是一家人中包得最好的,只见她摊开一张皮,左手捧着,右手用筷子挑出一点儿馅,放入皮里,随手沾了些水抹上,然后将饺子两边一抬,手指翻飞捏出一串儿花边,一个白白胖胖的花边饺就成形了。家里人也有样学样,摊面皮、放肉馅、沾水合拢、捏出花边,虽然有些丑,速度还慢,但至少也包成了几个。
妈妈包了十几个后开始指挥我们,“妹妹去接点儿水来!”“哥哥你肉馅放多了!”“孩子他爸,别小心翼翼的了,大胆些!”我们几个“小员工”,在“大老板”的指挥下进进出出,一会儿端这个,一会儿拿那个,热闹极了。
屋外,寒冷刺骨,冻得人瑟瑟发抖;而屋内,如阳春三月般温暖,玻璃窗朦朦胧胧,暖黄色的灯光把大家的笑脸照得十分温馨。
一家人齐心协力包好的饺子终于入了锅。等了一会儿功夫,饺子新鲜出炉,大家围坐在桌旁,一边吃饺子,一边聊天,从工作、学习聊到天南海北,再从天南海北聊到春节计划。我想,这就是团圆的味道吧,热闹、温馨、喜悦!
到了晚上,
一家人坐在客厅里,电视机里正在播放春晚,有小品、演唱、舞蹈等,大家一起看,时不时点评一下节目,欢声笑语中流淌着浓浓的年味
,和口中的新年糖一样,甜丝丝的。
这个春节,我与家人一起动手制作传统美食——麦蟹。妈妈感慨,这麦蟹不仅承载着她儿时的记忆,还是心中那抹不变的年味。看,一只只金灿灿的麦蟹在油锅里翻滚,香飘四溢。
今年春节,我和小伙伴们一起逛庙会。庙会现场处处张灯结彩,新年的气氛扑面而来。各种家乡传统小吃香气四溢,各种小玩意儿琳琅满目,打糕、投壶、捶丸等传统游戏更让我们玩得不亦乐乎。
在庙会门口,我还“活捉”到了“财神爷爷”和“财神大哥”,和他们拍了合照,希望“财神”护佑我在新年巳巳如意、福气满满。
我们还来到社区,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拓印福字、印年画,大家都说,拓印年画上的送“福”娃娃就跟我一样胖墩墩、喜洋洋,特别可爱。我打算把家里都贴得满满当当,奶奶说,这些老手艺就像春节的根,长在千家万户的门上、窗上,可不能忘了!
福到了!传统拓印,让“非遗年”充满仪式感,把满满的福气带回家。涂墨、按压、拓印......满载祝福的“福”字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