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KY作者 /夏超
编
辑 / KY主创们
冬天来了,天气转寒,穿着厚衣服走在寒冷中,心情也莫名变得冷一些、沉一些。这时候有朋友推荐了一部剧,名为《Modern Love》,有人译为《现代爱情》,也有人译作《摩登情爱》,说是非常暖心和治愈。
这部剧是八集小品,每集半小时左右,由约翰·卡尼和埃米·罗森导演,安妮·海瑟薇等多位明星出演,改编自《纽约时报》上的同名专栏,展现了纽约人多样的感情状态,探讨了当代人对爱的理解。 看完后,我确实感受到一份难得的明媚和暖意。我选出了其中偏爱的五集,和大家聊聊,一起看看究竟modern love是什么样的。
S
poiler Alert
剧透预警
相信很多人
约会时会在心底想:“这个人是不是对的人?”左思右想常常得不到结果;有了答案又害怕自己身在其中,看不清情况,便向朋友寻求意见。 玛姬,独自住在纽约的一座公寓里。最近,她也面临类似的困惑。给她建议的人,不是她的闺蜜,而是公寓的门房古斯明。古斯明是阿尔巴尼亚人,在劳改营长大。他说,过去的经历让他拥有了非常准确的识人能力。对玛姬的约会对象,古斯明都给出了负面评价,觉得他们不是合适的人。
刚开始,玛姬不相信古斯明,但恋爱的结果都和古斯明预测的一样。有人第二天就不再联系,有人刚开始很热情,很快就变冷淡。玛姬不得不承认,古斯明确实有这样的能力。 后因工作关系,玛姬要搬去其他城市,与照顾自己的门房分别。五年后,玛姬与另一位男子开始约会,又想起古斯明。她决定到纽约看望多年不见的朋友,顺便让他再为自己判断判断。 令玛姬没想到的是,古斯明只看了对方一眼,便认定他非常适合玛姬。玛姬开心得有点不敢相信,在追问下,古斯明说出了秘诀。
其实,古斯明看到,从来
不是玛姬的约会对象,而是看玛姬和对方在一起时的状态。在以前的约会中,
玛姬常常焦虑不安,表情局促,努力掩盖两人间的尴尬气氛;而这一次,玛姬非常放松,眼睛中洋溢着满足和喜悦。 常言道“当局者迷”,所以在思考感情问题的时候,我们经常从自身转向外部,询问别人的看法,让别人为我们分析与权衡,但我们忽略了自己的感受。一段感情是否值得
去相信,是否值得去努力付出,不仅需要从外部信息上分析判断,更重要的可能是我们身在关系中的状态。 爱上一个人,与
其
建立关系,我们期望的往往是,这段关系能为我们带来温暖的陪伴,带来珍贵的幸福,所以在判断对方是不是对的人时,我们也要从自身感受出发,听一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和Ta在一起,我
的状态是什么样的?我放松吗?为什么会紧张?我的状态是我自己喜欢的吗?我是否感到由衷的开心?或许,这些问题的回答能为我们提供更准确的判断。 青春时的恋爱常常是无疾而终的。茱莉就有着这样的遗憾。那时,她在巴黎读大学,在异地旅行时与麦可一见钟情,陷入热恋。分别时,她将巴黎的地址写给麦可,麦可也答应到巴黎找她。然而,在茱莉离开巴黎前,麦可一直没有出现。 这结果令人伤心,但茱莉对这段感情无法彻底忘怀,她将两人的合照一直带着,谈过几次恋爱,搬过几次家,照片一直保留着,成为她深沉的想念。
在一次新书交流会上,麦可再次出现在茱莉面前。而此时,距离那场热恋已经过去了十七年。麦可是看到签售会的宣传才赶来的,他对当年的错过给出了解释。他说自己确实去过巴黎,而写着地址的《安娜·卡捷琳娜》在地铁上被人偷走,因此无法找到茱莉。 这样的理由令人怀疑,而在看到17年前飞往巴黎的机票时,茱莉的内心难以平静。在签售会结束后,茱莉和麦可共进晚餐,说起现在的情况:两人早已成家,都有两个孩子。这对当年错失的情侣,该怎么办?是否要从家庭中脱身,延续之前断裂的恋情呢?
茱莉和麦可吃过饭到酒吧继续聊天;在酒吧打烊后,他们在城镇的街道上闲逛;他们又从城镇散步到湖边的草地,坐在椅子上互相依偎,一直到了天明时分。
起身后,两人走向酒店。在门口,两人拥抱、道别,麦可要赶回家中,茱莉回房间补觉,下午回纽约。这对青春时热恋的情侣,在十七年后再次相遇,共度了这样一个夜晚。 过去的爱或最初的爱,可能会在我们的生命中再次出现。而它带来的,或许
不是再续前缘的契机,也不是一场艰难的道德考验,重逢旧爱的意义之一,是让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当下,重新思考当前的状态,再次明确自己对爱的预期和渴望。在关系的发展过程
中,我们可能会固化在某个角色里,在不知不觉间遗忘对爱和关系的真实要求。 比如茱莉,她和丈夫早已失去了爱的温存,丈夫对待她非常冷淡,缺乏情感上的交流,两个人就像两个设定好的社会角色那样相处着。与麦可的相遇,并非意味着茱莉要与他回到过去,而是拥有了一个机会来审视当前。 在告别之后,麦可回到家中,对着妻子说:“我要好好经营这
个家。”茱莉回到家中,对
平日里冷淡的丈夫说:“我们结束了。”
后来,茱莉找的新
男友也不是麦可。 蕾希是一位律师,她美丽大方,打扮精致,充满魅力,走在街上就是众人的焦点。她在职场上也表现优秀,工作效率高,公司会将重要案子交给她处理。 对于爱情,蕾希同样积极主动。一天清晨,她到超市买东西,看到杰夫在水果区挑选桃子,便过去搭讪。很快,两人开始约会。
其实,蕾希还有着另一面。她在小时候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当抑郁发作时,她毫无精神,意志消沉,不愿出门,窝在床上昏睡,也不去上班。这两面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一面光彩夺目,受人喜爱,另一面灰暗无力,蕾希努力掩饰。 当杰夫再次见到蕾希,她无精打采,心情低落,让杰夫不知所措。后来,杰夫再次邀请,原本积极准备的蕾希再次发病,瘫在床上没有下楼,也没有解释,这段感情就此结束。 因工作缺勤过于严重,蕾希也被公司解雇。或许不再是同事关系,蕾希向平日的工作伙伴讲述了自己的病情。蕾希不敢对别人说出真实情况,因为她害怕别人对自己另眼相待,担心别人远离她,不再喜欢她。
很多人未受过双相障碍的困扰,也对蕾希的故事感同身受。
从上学到工作,周围的环境似乎都在要求每个人展现出光鲜美好、能力十足的状态,而那些失落消沉、脆弱不安的状态常常受到贬低和苛责。很多人和蕾希一样,将完整的自己划分成了两个不同的面向,一面是被人认可的“好”,一面是被人嫌弃的“坏”,我们在生活中尽量显露好的一面,努力在别人面前避免和压抑坏的一面,甚至我们自己都会厌恶自己身上消极的一面。
然而,这些都是我们的真实状态,如果无法完全地接纳自己,不仅无法更好地爱自己,也会在关系中遇到各类困难,比如无法建立深入而良好的关系,因为对方看到的永远是一个部分伪装的人,在他们想要接近的时候,我们可能主动推开或逃离。 蕾希在吐露秘密之后,感受前所未有的轻松,那过去积累的巨大压力消散了,她也恍然大悟。
她之前的习惯,其实剥夺了别人对自己的真实了解。或许,有些人在知道真实情况后选择离开,但这为那些真正会爱我们的人敞开了机会。
而一份真实而深入的连接,值得我们去如此付出。 罗伯和亚斯敏刚认识不久,第二次约会选在了罗伯的新家。在尚未布置的房间里,两人东聊西聊,满是生疏和尴尬。一会,两人开始脱衣,似乎想从肉体接触上拉近距离。不小心,罗伯从沙发摔下来,手臂落在玻璃杯上,被划了大口子。两人叫来救护车,约会不得不中断。 亚斯敏没有离开,跟着罗伯去了医院。在就医的过程,亚斯敏见到了罗伯的另一面。他告诉医生自己服用抗焦虑药物;他告诉医生真实年龄,与告诉亚斯敏的差了两岁;动手术前,罗伯脱下衣服一丝不挂;整个过程,罗伯窘迫而紧张……这些都是罗伯不愿让新的约会对象了解和看到的,但一切都真实地发生了。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坦诚相见”在无形之中让互动变得真实而深入。他们分享了对自身的看法,分享了自己想要掩饰的部分,聊起以往的感情经历,聊起与家庭的关系……没想到这次被迫中断的荒唐约会,让罗伯和亚斯敏的感情发展突飞猛进。 想到当下的话,很多人都不愿主动恋爱了,似乎没了与他人交往的热情,聊的多是生活表层的琐碎话题,几乎不会分享重要的人生经历。两人的互动显得肤浅,谈着谈着没了下文,或是草草确立关系,不知何时又分手了。所以,宁愿一个人待着,也不愿两个人在一起却各自孤单。
在一个自我美化、关系流动性大的环境中,很多人将自己包裹起来,因为过多的暴露和真切的付出,也将意味着分手时更强烈的痛苦和悲伤。两个人聊些无关痛痒的事,做些该做的事情,即便关系破裂,也不会撕心裂肺,毕竟没有深入的连接。
我相信,在很多人的内心深处,依然对深层次的关系怀有切实的渴望,只是害怕潜在的挫败和伤害,而放弃了憧憬。
或许,我们可以更勇敢些,不必时时都表现得有趣潇洒,真实的笨拙也会显得可爱;不必时时都是坚强笃定的样子,真实的脆弱也会被爱你的人接纳。
玛歌在跑步比赛中认识了健司,邀请他加入自己所在的俱乐部。随后,两人常常一起跑步,有了更多交流。他们都已过花甲之年,都是单身,慢慢起了爱意。 玛歌比较主动,在一次晚饭时,她向健司说:“我想你或许可以在心里留个位置给我。”一次要在到外地参加长跑,健司主动要求和玛歌订一个房间。两位老人就这样谈起恋爱,并开始同居。
这场黄昏恋并非只有简单的陪伴之情,玛歌与健司和很多年轻人一样,热恋、旅行、整修房子,似乎未来才刚刚开始,也在相处中适应彼此,形成一种难得的默契。就像跑步一样,之前是一个人快、一个人慢,跑着跑着两人能够以同样的步伐、同样的节奏并肩跑了。 后来,健司去世,玛歌面对挚爱之人的失去感到迷茫。在葬礼结束,恍惚中的玛歌突然告别人群,独自走向她和健司跑步的街道,情不自禁地奔跑起来。 跑步,在这个故事中成了生活的隐喻。
我们在生活,就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奔跑。无论年纪多大,只要尚在世间,每个人都有爱的需求,也有爱的权利,渴望一个陪着自己奔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