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DeepTech深科技
“DeepTech深科技”是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官方独家合作的一个新科技内容品牌。我们专注于关注三个方面:1、基于科学的发现;2、真正的科技创新;3、深科技应用的创新。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DeepTech深科技

奥巴马发表告别演讲,科技遗产虽有亮点却依旧乏善可陈

DeepTech深科技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1-12 23:14

正文



八年的光阴转瞬即逝,美国第 44 任总统奥巴马马上就要离开白宫,作为最后的告别仪式,他于北京时间 1 月 11 日上午 10 时在芝加哥发布了告别演讲。


在演讲中,奥巴马不仅回顾了自己 8 年执政期间的是非功过,更是反复强调美国民主制度依旧良好,整个社会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对于这些总结,想必各位心中也都自有一杆标尺,知道那一遍又一遍的口口声称究竟能有几分是对现实的反映。




DT君在这里想讨论的却不是这些“宏大”的话题,倒是想分析一下在这八年间,奥巴马在科技方面有哪些建树,留下了什么遗产!


在科技政策方面,奥巴马的确是在支持网络中立以及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突破,但与之对应的则是耗资5亿多美元建设的国家医保网站仍无法使用,导致民众无法购买第二年的医保,这也堪称美国医改上的一大败笔。


本文就总结了奥巴马政府着力推动的5项重大科技议题:提高政府的技术应用网络中立增加技术支出数字化医疗记录先进制造业借此来一探其对科技进步的贡献究竟有多大。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已经取得的成绩是否可以得到贯彻维持,还要看新一届政府的态度究竟如何,而在此之前一切都是未知。

 



政府与技术

 

医保网站healthcare.gov的失败促使奥巴马总统向科技公司借鉴经验改革政府运行模式。


2009年一上任,奥巴马签署的首个行政命令就是用技术的力量来增强美国政府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与之相比,关闭关塔那摩监狱、医保改革及其它重要的政题都被推至次要的位置。


在竞选的过程中,奥巴马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重视程度要比其他候选人都要高。而透过《开放政府令》(Open Government Directive),我们也可以看到他想用数字技术改变政府运行方式的决心。8年过后回头看,这可能是奥巴马任期最难以磨灭的功绩了。



2011年4月20日,在加州Palo Alto的Facebook总部,扎克伯格在奥巴马总统发表演说时眼神迷离


在任期间,奥巴马也经常邀请硅谷的科技大佬来帮他完成各种任务,也可以看出他对科技和互联网是十分的关注的。曾在奥巴马竞选中助其一臂之力的开源软件专家Brian Behlendorf也在随后帮助他制定并实施了“开放政府”计划。

 

在奥巴马的第一个任期内,白宫就注册了Twitter账号,并发表了第一篇推文,还聘请了首个CTO。也就是从那时起,美国公民就可以在互联网上向政府发起请愿了。不仅如此,奥巴马政府还创建了诸如recovery.gov一类的新型服务网站,以便于全体公民随时关注其800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中的花费安排。


然而,一场尴尬的网络灾难还是迫使奥巴马政府必须加快改革的节奏。作为奥巴马平价医疗法案的核心,斥资近 5 亿美元打造的healthcare.gov网站在2013年10月向公众开放时却完全不能使用


迫于无奈,由一名谷歌工程师所率领的一众业界专家成立“紧急维修小组”投入到网站的修补工作之中。而后这名工程师又领导一些计算机天才组成了著名“美国数字服务小组”,专门帮助机构组织解决重大项目失控的问题。


与此同时,一个名为“18F”的小组也加入到政府的技术难题解决之中,他们专门帮助机构组织仿照科技公司进行技术搭建。借用开源软件和云服务提供灵活的服务,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繁琐的采购合同。


18F的创立者Aaron Snow认为,奥巴马对技术的执着不应该因为政府的换届而被舍弃。“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并不从属于任何的党派,”他说,“政府在IT上的投入都是值得的,毕竟这会使政府更加高效。”



2009年4月1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及副总统Joe Biden谈论经济刺激计划。

 

经济刺激法案


投了1000亿美元用于技术与研发,回报还不及投资清洁能源。


奥巴马第一任期公布的经济刺激法案彻底颠覆了整个科技界。联邦政府在能源计划、医疗和宽带建设上的花费也达到了空前水平,在技术和研发方面的总支出达到惊人的1000亿美元,其中最大是受益者是有关可再生能源的项目,尤其是在太阳能和先进储能电池方面。


八年过后从取得的效果来看,立法在技术与能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可谓喜忧参半。


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帮助拓展了风能与太阳能市场,而联邦政府2010年对Tesla的贷款则助力新兴的电动汽车制造商迅速崛起。同样,被联邦政府忽视多年的能源研发也终于迎来了春天,并催生了如ARPA-E等项目来强化早期的清洁能源计划。


但失败的案例也比比皆是,这其实是极大地损害了人们对清洁能源期望。最臭名昭著的当属Solyndra,它在2009年获得5.35亿美元的贷款担保,最终还是在2011年宣告破产。


联邦政府资助的几家位于密歇根的大型电池制造工厂也相继倒闭。其中,A123 Systems在2009年接受了2.49亿美元的拨款,并在密歇根建了两座工厂,但最终还是因为资金问题被廉价地卖给了中国的一家企业。


不过,该法案最让人失望的地方在于,它未能实现奥巴马及其顾问团所期望的清洁能源经济。当该计划推出时,就有经济学家警告它本身的一些目标就属于自相矛盾。


这项价值7870亿美元,被官方称为“美国复苏与再投资”的法案旨在通过提供大规模的货币刺激来解决经济衰退问题。这就要求将钱尽快投入市场,并且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尤其是在经济特困区。


将部分钱投资于绿色能源和技术研究本无可厚非,但能源工程需要有严格的审查和长期发展规划,而不能为了创造“绿色岗位”就把钱砸在密歇根这样的地方。

 

总体而言,刺激法案有助于整体经济的恢复,但在能源领域砸上这么一大笔钱,其作用到底如何呢?用哈佛大学商学院Josh Lerner教授的话说,那简直是“一场灾难”。



2009年12月9日,奥巴马总统宣布数字化医疗记录将获得刺激法案的资助,并在随后签署备忘录。

 


数字化医疗记录

 

由于昂贵的安装费用,该系统并没有削减医疗成本或者提高患者护理质量。


当2009年,美国总统要求所有医疗机构放弃纸质文件而改用电子档案时,白宫声称此举会削减成本,减少行政工作,并且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




但当医院在联邦政府的鼓励下购买这些系统时,白宫显然并没有兑现先前的承诺。


虽然约有96%的医院拥有符合标准的电子记录系统,但这些系统相互之间不能良好地联通。而且受安全问题的困扰,医生的工作效率不升反降,医疗成本也随之上涨。


在政府奖励措施的诱导下,一些医院还没等医生接受到充分培训就匆匆购进这些系统。这其中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而医生却不知道该如何应对黑客的攻击。

 

果不其然,医保隐私的泄漏随后不断攀升。根据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下属的民权办公室的信息,仅2016年就有319起泄漏事件,影响到了500多人,损失了1650万条记录数据。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健康与保健研究所所长兼医学副教授Scott Wallace说道,很多系统已经显得非常老旧了,它们需要进一步的升级。


最麻烦的是,这些系统在不同医院和医疗系统之间共享医疗记录表现的十分困难,Wallace介绍到,这也是在升级到电子病历之前人们争论最多的一点。


即便如此,Wallace还是相信电子病历系统会随着医院和医患的需求而逐步改善。但目前,它们远没有达到预期。



2015年1月7日,奥巴马总统在密歇根州福特组装工厂发表演讲。

 


先进制造业

 

总统并没有兑现提供就业岗位的承诺,但他的确将美国带上创新制造业的道路。

 

关于制造业,奥巴马并没有宣布明确目标,他允诺其制定的政策会在自己的任期内创造100万个新的制造业工作岗位,但这一目标只实现了三分之一。


具体原因很复杂,其中包括2007至2009年经济衰退后的复苏缓慢以及国内制造业缺乏工业投资。但科技政策专家却对他赞誉有加,认为他是首个为促进制造业创新而制定国家战略的美国总统。如果美国制造业想要真正振兴并具有全球竞争力,奥巴马的政策是很关键的。

 

奥巴马的国家先进制造战略计划(National Strategic Plan for Advanced Manufacturing)旨在促进公共和私人组织在先进制造业的投资,增加研发资金,创建新的公私合作关系来加速新型制造技术的发展,同时更好地对工人进行培训。

 

这种国家战略就是强调包括税收、贸易、监管、技术等在内的各种政策都来支持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目前来看,中国、德国、瑞典、英国以及欧盟等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都采用了这种国家先进制造业战略。


迄今为止,奥巴马计划中最切实的成果就是美国的制造业,13个“制造创新研究院”组成的先进制造网络遍布全美。该网络的任务是将来自于学术界、公司、大型企业和政府的所有制造业研究人员联系起来,并促进诸如增材制造、柔性混合材料电子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合作关系。

 

这些研究院可以消除行政上的障碍,加强各方的联系,并为研究人员展现新工具和工艺提供充足的空间。此时,政府的凝聚作用就显得十分关键,毕竟研发新型制造工艺和技术不是一个企业就能独自完成的。

 

但至于新政府是否会继续为这些研究院提供资金支持,目前还不得而知。

 

编辑:孙小彪



欢迎关注DT君的科幻电影公众号:




招聘

编辑、记者、内容策划及市场运营

地点:北京

联系:[email protected]



MIT Technology Review 中国唯一版权合作方,任何机构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及翻译。

分享至朋友圈才是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