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要开始跟大家讲《近思录》的第七卷,它的卷名叫做《出处进退辞受之义》。
这个第七卷,它就杂在第六卷的《齐家之道》跟第八卷的《治国平天下之道》之中。大家想想看,在《齐家之道》跟《治国平天下之道》中间,夹杂一个《处处进退辞受之义》,是什么意思?
一个有德君子,你要先修身之后才能齐家,对吧?所以说为了要修身,你要知道我要学习的对象是什么?我要仿效的对象是谁,所以才会有第二卷的《为学大要》,就是要告诉你,我们学,原来就是要学得如何成为圣贤嘛。那第三卷讲的《格物穷理》是在讲什么?讲你怎么去学读经书,因为经就是用来载道的,你不经由经书,你怎么能够知“道”呢?那第四卷的《存养》跟第五卷的《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全部讲的通通是涉及到修身的问题。
那大家知道,在大学的八条目里面,格物、致知这个都在《为学大要》里面了,至于诚意、正心、修身其实就是在第四卷、第五卷里头。那你修身完了之后就是齐家嘛。那齐家之后,到治国平天下,大家想想看,齐家毕竟是在家里头,那你出来就是一个学问了。
什么叫“出处”?“出”就是我们出来当官,“处”就是处而在野。不该出来当官的时候你出来当官,就不好了。不该留在民间,应该要出来为国家、为百姓做事的时候,你还处在野,那就不对了。所以说在这里,出处就是在讲说到底该不该出来任官,或者还是应该要留在民间,这是出处的问题。
第二个,进退。该不该进?该不该退?当进的时候不进,当退的时候不退,这样你就失德了。
最后,在辞受之间——辞就是拒绝,受就是接受,孟子对“辞受”讲得特别多,对吧?比如说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就看不懂,说,老师啊,怎么那个人送你多少钱你收了,怎么反而这个送了你不收?孟子跟他讲得很清楚:上一次我收,是因为我要远行,人家送我这个,我可以收,按照道理可以收;但是无缘无故送我钱,那不就是在讨好我、贿赂我吗?那这个不可以收。
所以说,我们第七卷讲的这种所谓的“出处、进退、辞受之义”,那个“义”是什么?义者,宜也,也就是说你要处理得妥当,哪时候该出来任官,哪时候可以进,哪时候该接受,你要分得清楚。这就是说你要治国平天下之前,你这些要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