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昨天是第30个世界禁毒日,想着毒品好像离我专栏的读者们还挺远的,要不还是先讲讲更加接地气的“戒烟”话题吧!
无论从烟草生产量还是从吸烟人数上来看,中国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1)。2015年的公开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人的卷烟消费占到了全球总量的44%,与此相应的是那一年有超过100万的中国人因吸烟相关性疾病而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500亿元人民币(2)。
另一方面,同年中国的烟草利税却超过了万亿的水平(3)。不难看出,两相对比就会带来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国家)应该大力提倡控烟还是坐视不管呢?这有关政策大方向,常人难有发言权,然而请注意,数字是冰冷的,当它映射到一个个具体的人的身上时,才会警示我们吸烟的严重后果。如《烟草报告》所言,中国有超过1/4的成年人是烟民,保守估计,国内成人烟民应在2亿规模的样子,结合整体3500亿人民币的经济损失,简单推算即可得知,每人每年平摊的健康经济负担将超过1700元,这样一笔负担,集中到因烟致病之时,恐怕也是很大的一个数字了吧?
吸烟和一系列高经济负担疾病有关,比如肺癌、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等(4)。但是和其他疾病相关的环境因素相比,吸烟却是较为容易介入干预的一种,这就是戒烟。
因上瘾才会“戒”。人们很早就发现吸食烟草会产生“欲罢不能”的欣快感令人沉迷,这一“常识”甚至比”吸烟有害健康”更早被人意识到,但是却未知其所以然。直到上世纪中叶,化学工业大爆发,人们才终于发现了烟草中的关键致瘾物质——尼古丁(Nicotine)。
尼古丁源自拉丁文音译,本意就是“烟草”。有意思的是,大规模开始研究尼古丁原本并非源自烟草工业,而是源自想搞明白“烟草”为何不易发生病虫害。这些研究的结果就是,除了尼古丁有幸成为二战后第一代杀虫剂的主要成分之外,还歪打正着,解开了尼古丁致瘾之谜(5,6)。研究表明,通过影响一系列神经递质——比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等——的释放和调节,尼古丁能让摄入者产生轻度的“欣快感”,让人欲罢不能,继而成瘾。
自古上瘾容易脱瘾难,意志对抗生理机制,本是难题,鲜有成功,何况吸烟,不仅有生理机制,还有社会文化的影响,戒烟可不仅仅是有赖于个人意志的坚定。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人们对尼古丁的研究已相当透彻,一个公认的事实是,除了致瘾,尼古丁本身的危害十分有限(7),随着烟草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明确是其他物质,如来自于烟草不完全燃烧而产生的醛、烟碱、一氧化碳等才是吸烟有害健康的主要原因。
既然有害物质并非尼古丁,且尼古丁才是吸烟上瘾的关键因素,那给到了我们什么样的暗示呢?
请设想只使用尼古丁来满足“瘾”,随后剂量逐渐“下坡”,一段时间后,是否可以和平演变“尼古丁上瘾”呢?
答案是可以。这正是尼古丁替代疗法(Nicotine Replacement Therapy,NRT)的原理和方法。在确认尼古丁本身有害性有限之后,FDA终于在1984年批准了NRT用作临床戒烟辅助手段。此后第一年,NRT就赢得了商业上的成功,更为重要的是,确实有不少“烟枪”借此戒了烟,稍后的一项荟萃分析报道,多元化NRT的戒烟成功率几乎可以达到70%(数据可靠性弱,可能是累积数据,8),效果惊人,相比之下,纯毅力戒烟成功的比例不超过7%(9)。
所谓的NRT,本质是利用多种载体,如贴片、口香糖以及吸入剂等等,替代烟草燃烧将尼古丁摄(吸)入人体,不难看出,这么做至少可以达成两个目标:一个是尼古丁摄入量可控、二是可规避其他有毒物质的摄入——来自烟草燃烧的其他有毒物质比尼古丁危害大得多。
NRT虽好,也有问题,虽然它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生理机制对烟草的“狂热”,但是对社会心理依赖的处置作用却偏弱,毕竟手上没货、心有不甘。中国人韩力正是这么几次三番戒烟却依然失败的,那么他是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呢?
发明电子烟。
作为中国的原生发明,电子烟的诞生倒是符合烟草”文化”大国的形象,只不过墙内开花墙外香罢了。但是说到底,它并非理念上的新产品,而只是NRT的具象化产品,是可以用来缓解“上瘾”社会心理行为(点上一支烟)的一种辅助戒烟工具(10)。这样表述的意思是电子烟本身不是戒烟工具,使用不当,根本无法戒瘾(这是当然的)。目前,国内似乎很流行电子烟,且它经常会被营销包装为戒烟神器,其实是没有依据的。
在电子烟之前,为应对“上瘾”社会心理行为,医生们会使用一些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而不少厂商却宣称电子烟因类似实体烟可以“更好”缓解戒烟焦虑感,实则是故意弱化了吸烟致瘾性根本源自尼古丁的本质。厂商们想要让电子烟生意化,塑造另一种香烟,然而“烟民们”却不明就里,纷纷买单,真是入了套了。现实世界中有一个怪圈:电子烟厂商们坚持电子烟有助于戒烟,而传统香烟厂商坚决反对电子烟,否认它能戒烟…
对此,请牢记专业学会的意见:
电子烟可用于辅助戒烟,但是本身并不是戒烟工具
(11)。临床上,医生们并不建议用电子烟来实施NRT治疗,因其剂量不可控,可能会导致尼古丁滥用。
时代在进步,电子烟国外受到政策规范(抵制)之后,开始进入中国,厂家们穷尽力气重复国外已然被禁止的宣传方式,使很多烟民放下香烟,却放不下尼古丁依赖,而戒烟本身的核心却是戒除尼古丁依赖,
非不抽烟本身。
其实戒烟技术早已不是20年前的样子了,借助新型药物,戒烟成功率已经很高,现在的核心问题是:吸烟人是否真的想要戒烟?
除了市面上依然经常用的NRT制剂之外,现在还有其他药物,比如可以和人体内尼古丁受体结合的药物(只有结合受体才能发挥后续的生理效应【上瘾】),通过与尼古丁“抢”受体,这类药品可以使戒烟人产生“腻”尼古丁的感觉,相比尼古丁,它们的安全性更有保障,同时还有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的证据表明,此类药品甚至比NRT制剂的效果还要好(12)。
想好了要戒烟,应当到正规的“戒烟门诊”寻求专业意见,当然是可以成功戒烟的!
参考文献
1.
FAOSTAT
2.
2015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中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3.
中国烟草市场网站
4.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nnual Smoking-Attributable Mortality, Years of Potential Life Cost,
and Economic Costs--United States, 1995-1999.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51 (14): 300–3.
5.
Ujváry, István. Nicotine and
Other Insecticidal Alkaloids.
6.
Pomerleau OF, Pomerleau CS.
Neuroregulators and the Reinforcement of Smoking: Towards a Biobehavioral Explanation".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8 (4):
503–513.
7.
http://www.
cancerresearchuk.org/si
tes/default/files/tobacco-harm-reduction.pdf
8.
Stead LF, Perera R, Bullen C et
al. Nicotine Replacement Therapy for Smoking Cessation.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11: CD000146.
9.
Hughes JR, Keely J, Naud S. Shape
of the Relapse Curve and Long-Term Abstinence among UIntreated Smokers.". Addiction. 99 (1): 29–38.
10.
Bhatnagar A,. Whitsel LP,
Ribisl KM et al. Electronic Cigarettes: A Policy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130 (16):
1418–1436.
11.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 of Nicotine Dependence
12.
Mills EJ, Wu P, Spurden D et
al. Efficacy of Pharmacotherapies
for Short-Term Smoking Abstinanc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 Harm
Reduct J. 6: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