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古典学研究
古典学研究专致于研究、解读古典文明传世经典,旨在建立汉语学界的古典学学术园地,促进汉语学界对中西方经典和其他传统经典的再认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学网  ·  姚穆院士逝世 ·  2 天前  
科普中国  ·  新研究:口腔细菌或关联脑部功能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古典学研究

热烈祝贺第七届全国古典学年会成功举办!

古典学研究  · 公众号  ·  · 2019-11-10 09:00

正文

2019年11月1日至3日,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古典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新雅书院承办, 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古典学研究中心、重庆大学古典学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协办的第七届全国古典学年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本届古典学年会以 “古典与现代” 为主题,涉及 中西经典与解释 中西古典文明史 中西方现代性起源 古典学与现代性之关系 等议题, 来自4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和30多位博士生参加了研讨。


开幕式由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 甘阳 教授主持,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 张辉 教授与古典学专业委员会会长 吴飞 教授先后致辞。张辉教授回顾了历年古典学会关注的议题,随后指出,无论我们研究的是西学或中学,我们不仅仅是在从事一般意义上的古典学,而是一种既立足自身,又开放包容的古典学,既努力认识中国,也虚心认识他者的古典学。张辉教授表示,在中国研究比较古典学的人,应该担负起双重的使命, 既要学会正确而全面地认识西方,尤其是与现代西方形成对照的古典西方 ;也要通过我们的研究, 努力唤起对中华文明的温情与敬意,对中华文明根本问题的体认与追问。


向右滑动,可查看更多致辞照片


吴飞教授在致辞中分析了三对张力,即 中西之间的张力,小学与义理之间的张力,以及古典研究与现代语境之间的张力 ,并表示最后一组张力最为根本,最需要得到关注和思考。他认为,本届年会的主题 “古典与现代”所针对的正是这一对张力,并指出,古典研究应避免抽象的、教条的谈论古代价值,而 应立足于现代生活,深入古代典籍,体会古典文明的深度价值,回应现代生活中的问题。




大会主题发言,由古典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山大学哲学系 李长春 副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哲学系 丁耘 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 唐文明 教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李清良 教授、同济大学哲学系 韩潮 教授分别发表报告。



丁耘 教授发表 《“生生”问题:当代哲学的突围》 的主题发言,他从考察当前时代的精神状况与学术局面开始,简要回顾学界近年关于“生生”问题的讨论,由此说明这一问题的深刻旨趣及其与古典学研究的内在关联, 提出古典学所讨论的既是永恒的议题,更是解决当前问题的重要资源 。他进一步反思古典学研究的动力与目的,深入阐释其对于现代社会与生活的重要意义, 强调应将古典学所谈论的古今中西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从中提炼出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


丁耘教授发言


唐文明 教授的发言是 《美德伦理学、儒家传统与现代社会的普遍困境》 ,他解读了儒家伦理与美德伦理关系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立论根据,通过辨析美德伦理学与规则伦理学的区别,回应了关于公德与私德的讨论,并 补充了界定公德与私德涵义的四个标准,指出美德的摧毁是现代社会所无法解决的普遍困境。


唐文明教授发言


李清良 教授作 《荀子论经典诠释的目的、条件和修养工夫》 的主题发言,他针对以往研究中过分依赖西方诠释学理论的问题,主张从荀子及先秦儒家固有的思想脉络出发,如其所是地呈现荀子经典诠释思想的真实内涵,他通过分析荀子经典诠释思想的中“学为圣人”的诠释目的论,“积”可成“蔽”的诠释条件论,以及“解蔽”的诠释工夫论,说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实是一种自成一体、自具特色的学术传统,是中华文明在传统社会的诠释之道,故 中西方文明各有其独特的诠释脉络。


李清良教授发言


韩潮 教授在 《波里庇乌斯思想来源考》 的主题发言中考证了波里庇乌斯的思想来源,着重探讨了通常被视作波里庇乌斯原创的均衡制约学说之来源,指出畏惧平衡并不能得到古代主流政治思想的支持,畏惧激发了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修昔底德的畏惧论极为接近当时智者学派的观点,而安提丰有着与赫摩克拉底相近的表述 他认为, 分权与制衡学说并非只是政体内部权力制衡的学说,而是人性的假说、人性起源和社会起源的假说。


韩潮教授发言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分组讨论图片


3日上午,小组讨论结束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元培学院院长 李猛 主持了以“古典学与现代性”为主题的圆桌会议,中国社科院哲学所 张志强 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 吴增定 教授、海南大学社科中心 程志敏 教授、同济大学哲学系 柯小刚 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 赵晓力 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张旭 教授、中国社科院外文所 梁展 研究员、浙江大学哲学系 林志猛 副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 刘伟 副教授等学者同台论道,展开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



张志强 教授认为,在今天的处境中思考古典学是基于当下的语境感,它涉及 文明冲突的演变 。古典学与现代性的关联包含着 价值选择的追求 以及 人文主义的诉求 ,包含了从古典学中找到 古典和现代之间断裂的根源 ,并驾驭现代的发展。从古典到现代是对历史之道的探寻,这是在历史之中形成的对历史的克服,而不是对历史本身的克服, 我们应回到历史本身理解经典,从历史中理解经典是从现代理解经典的前提。 他指出,古典学可以将所有对历史的研究从定义上囊括其中,同时又赋予它价值目标,因此古典学研究要给予已有的古典或古代的研究一个 整全性的框架 。古人在面对历史时有种 淡定感 ,即能够通过对古人的学习来驾驭现代的变化,获得 有形的结构 ,这种淡定感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这也是古典学的意图。

吴增定 教授认为古典学不仅特指古典学科,更应该是指 广义上的古典学问 ,并指出 当下学界的主要问题是丧失了共同的话语系统与“意义的世界” ,古典学的作用即在于 弥合专业的区隔 ,为互相交流创造可能, 古典学研究也应包括哲学性的研究,并关注不同时代的具体处境。

程志敏 教授表示,我们之所以会走入现代,正是由于古典的不断萎缩,古典思想中神圣的、整体的涵义在今天的消失,导致人与世界的关系变得紧张和敌对,世界无法得到把握,因此, 如果要在现代性中寻求新的道路,就需要回到曾经无限丰富的古典思想之中。

柯小刚 教授指出通古今之辨的前提是要 区分古典与古代,以及现代与当代 。古典不能被理解为在现成的意义上与现代相对的古代,当代属于每一个生活在其时代中的人,当代与古典均具有超越实证主义客观历史的意义,因此古典的规范性和永恒性贯穿于每一个时代的“当代”之中,不断生成, 激活中国古典的要点在于思考当前时代共同关怀的问题

赵晓力 副教授认为,对现代性问题的讨论应首先判断现代性正处于怎样的时刻,古典学的内涵,以及造成“临界时刻”的原因。他指出, 古典学研究应该保持开放与自由,反思当下现实的生存处境及其问题,并找出其背后的原因,这一使命只有古典学问可以承担。

张旭 教授指出本次年会中的讨论贯穿着共同的问题和线索,其中包括以文明/文化自觉的解释视角建构 中国古典学 ,以西方“负典”精神,即从现代性的困境和问题出发,建构 西方正典 ,以及用比较古典学的视野建构古典,并认为 应该通过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和古典学的建构提出最根本的哲学问题。

梁展 研究员指出,古今之争奠定了尊重权威和尊重理性的二元结构,二十世纪的研究推翻了这组二元结构,我们应该 将政治现代性与启蒙联系起来 ,并 强调研究古典 不是研究作品产生的一系列政治历史条件,而是在 自由中找到张力,最终创造新人,而不是回到某个过去

林志猛 副教授表示,近些年中西方发生的各种政治事件使得我们感受到,古典对政治、伦理、文艺的理解依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性, 借助古典思想可深入反思现代国家的衰败、价值的虚无和越来越大的不平等问题 现代生活的样态已发生巨大变化,对于一些价值诉求必须重新阐述。

刘伟 副教授认为,对古典学的关注主要出于对现代生活分工引起的学科分化的不满,因此试图在现代学科的体制之外追求整体性。 如今的哲学研究如何超越社会分工获得整体感,如何使用古典学批判现代性、反对现代社会分工以及所成就的现代学科机制,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