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上午,小组讨论结束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元培学院院长
李猛
主持了以“古典学与现代性”为主题的圆桌会议,中国社科院哲学所
张志强
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
吴增定
教授、海南大学社科中心
程志敏
教授、同济大学哲学系
柯小刚
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
赵晓力
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张旭
教授、中国社科院外文所
梁展
研究员、浙江大学哲学系
林志猛
副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
刘伟
副教授等学者同台论道,展开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
张志强
教授认为,在今天的处境中思考古典学是基于当下的语境感,它涉及
文明冲突的演变
。古典学与现代性的关联包含着
价值选择的追求
以及
人文主义的诉求
,包含了从古典学中找到
古典和现代之间断裂的根源
,并驾驭现代的发展。从古典到现代是对历史之道的探寻,这是在历史之中形成的对历史的克服,而不是对历史本身的克服,
我们应回到历史本身理解经典,从历史中理解经典是从现代理解经典的前提。
他指出,古典学可以将所有对历史的研究从定义上囊括其中,同时又赋予它价值目标,因此古典学研究要给予已有的古典或古代的研究一个
整全性的框架
。古人在面对历史时有种
淡定感
,即能够通过对古人的学习来驾驭现代的变化,获得
有形的结构
,这种淡定感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这也是古典学的意图。
吴增定
教授认为古典学不仅特指古典学科,更应该是指
广义上的古典学问
,并指出
当下学界的主要问题是丧失了共同的话语系统与“意义的世界”
,古典学的作用即在于
弥合专业的区隔
,为互相交流创造可能,
古典学研究也应包括哲学性的研究,并关注不同时代的具体处境。
程志敏
教授表示,我们之所以会走入现代,正是由于古典的不断萎缩,古典思想中神圣的、整体的涵义在今天的消失,导致人与世界的关系变得紧张和敌对,世界无法得到把握,因此,
如果要在现代性中寻求新的道路,就需要回到曾经无限丰富的古典思想之中。
柯小刚
教授指出通古今之辨的前提是要
区分古典与古代,以及现代与当代
。古典不能被理解为在现成的意义上与现代相对的古代,当代属于每一个生活在其时代中的人,当代与古典均具有超越实证主义客观历史的意义,因此古典的规范性和永恒性贯穿于每一个时代的“当代”之中,不断生成,
激活中国古典的要点在于思考当前时代共同关怀的问题
。
赵晓力
副教授认为,对现代性问题的讨论应首先判断现代性正处于怎样的时刻,古典学的内涵,以及造成“临界时刻”的原因。他指出,
古典学研究应该保持开放与自由,反思当下现实的生存处境及其问题,并找出其背后的原因,这一使命只有古典学问可以承担。
张旭
教授指出本次年会中的讨论贯穿着共同的问题和线索,其中包括以文明/文化自觉的解释视角建构
中国古典学
,以西方“负典”精神,即从现代性的困境和问题出发,建构
西方正典
,以及用比较古典学的视野建构古典,并认为
应该通过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和古典学的建构提出最根本的哲学问题。
梁展
研究员指出,古今之争奠定了尊重权威和尊重理性的二元结构,二十世纪的研究推翻了这组二元结构,我们应该
将政治现代性与启蒙联系起来
,并
强调研究古典
不是研究作品产生的一系列政治历史条件,而是在
自由中找到张力,最终创造新人,而不是回到某个过去
。
林志猛
副教授表示,近些年中西方发生的各种政治事件使得我们感受到,古典对政治、伦理、文艺的理解依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性,
借助古典思想可深入反思现代国家的衰败、价值的虚无和越来越大的不平等问题
。
现代生活的样态已发生巨大变化,对于一些价值诉求必须重新阐述。
刘伟
副教授认为,对古典学的关注主要出于对现代生活分工引起的学科分化的不满,因此试图在现代学科的体制之外追求整体性。
如今的哲学研究如何超越社会分工获得整体感,如何使用古典学批判现代性、反对现代社会分工以及所成就的现代学科机制,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