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整个社会产生全方位的影响:一方面,北方的工业化与标准化生产使南北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消费主义风靡、产品生产标准化、铁路铺设狂潮、视觉媒体在全美的普及使南北地区逐渐从心理认知上相互接近,
可以说以经济一体化为标志的新南部建设是实现民族和解的基本前提。
波斯顿的企业家阿特金森(Edward Atkinson)曾是一位支持约翰·布朗起义的坚定废奴派,在参与新南部的经济建设后,他却成为了“前南部邦联士兵协会”(The Society of Ex-confederate Soliders)的荣誉会员。随着岁月流逝,更资深的废奴主义者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为确保自己在美国历史中的显赫地位,也开始主动向南部示好。访问弗吉尼亚大学时,他对南部人赞不绝口。
事实上,北方民众对南部的心态变化与19世纪90年代的社会压力和扭曲的工业化息息相关。
在全美推行工业资本主义制度本是内战的目的之一,然而到90年代初,不仅南部人不愿接受这种制度,甚至连受益于内战的北方人也日渐生厌。因为,这种以经济实力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否定了人的价值存在,把追求所谓自我实现的北方人纷纷卷入到诸如博览会等公共展示与大众消费的漩涡里,丧失其个性。相反,一度被遗弃的老南部社会制度则代表一种和谐、团结与保持集体凝聚力的进步思潮。因此,很多北方人及其各种社会团体
将南北民族重聚(Reunion)的实践视为再次阐明美国独有道德体系的一种方式。1892年,一位州报(State Gazette)编辑在新泽西州特伦顿写道:“过去已死,让我们依靠现在而活,有尊严而活。”
随着美国资本主义制度进入发展的瓶颈期,各种社会抗议呈出不穷。
1894年,俄亥俄州马西隆的商人杰西科·克西(Jesse Coxey)组织一支由失业工人及其家属构成的“请愿大军”。值得注意的是,这支“大军”竟然带有民族和解的特征,领导者上身着联邦军队的制服,下身穿着一条前南部邦联的军裤,带领着南北失业者向华盛顿进军。为抵御海外移民对美国社会构成的冲击,南北民众在男子气概的问题上达成共识。他们一致认为那些煽动战争情绪,挑起南北民众内斗的政治蛊惑者是保持男子气概的最大敌人。一些“农民联盟”的领导者还指出男子气概的核心不是政治抱负,而在于道德义务。由此可见,就这些未参加过战斗的民众而言,在内战结束数十年后,国家走向民族和解是顺理成章之事。
但对参加过战斗的南北老兵而言,实现民族和解并非易事。一方面,多数东北地区的老兵虽尽力捍卫联邦统一,但不愿支持非裔美国人获得平等与完整的公民权。支持联邦统一的蓄奴州老兵则希望战争获胜能够巩固该州的奴隶制。1896年,北方老兵荷尔斯泰因(Charles L. Holstein)说道,在这场捍卫联邦统一的战争中,北方是绝对正确的,南部是绝对错误的。同年,因布尔溪战役而残疾的纽约老兵坦纳(James Tanner)告诉战友:“正如林肯所言,根除奴隶制的动机在于捍卫联邦统一。因此,我们必须无条件地摧毁南部邦联。”因在内战初期,亲眼目睹奴隶主在追捕逃亡奴隶时所表现出的残暴与无人性,一些来自曼切斯特的老兵则坚信北方胜利的价值在于解放奴隶。北方老兵组织“大共和军”(The Grand Army of the Republic)主张加快实现民族和解的步伐,但其会员担心这种忽视个人英雄主义的去政治化和解不仅会使他们丢失男子气概(manhood),而且还会减少向政府争取更多抚恤金的可能。对此,很多会员表示,我们尊重南部老兵,但反对政府利用煽情主义主导的和解仪式。另一方面,南部老兵在为挑起内战的行为辩护时,通常避开缺少道义支持的奴隶制,转而强调内战对独立战争遗产的继承性。按照南部老兵的理解,美国内战是第二次反对暴政的独立战争。
鉴于此,与美国内战记忆史专家大卫·布莱特的观点不同,笔者认为阻碍南北老兵实现和解的根源并非奴隶制的存废,而是州权观念与国家统一之间的分歧。
实际上,到90年代中期,南北民众更易于接受民族和解思想,而非那些保存个体内战记忆与战俘营磨难的老兵。可见,内战虽结束三十余年,但老兵之间的怨恨与误解并未因时光而迅速消散,仅依靠老兵团体与政府组织的和解运动已无法解决其根本问题。因此,在老兵保守主义与民间和解主义处于势均力敌的态势下,唯有通过一场海外战争才能打破僵局,以推动地区和解。如果说70年代是北方老兵主动向南部示好的时期,那么90年代则是南部老兵在实现集体记忆统一后,主动与北方重修旧好的时期。实际上,早在美西战争前,南部老兵就渴望利用一场海外冲突,来实现民族重聚。1891年,一位意大利人在新奥尔良被私刑处死
后,美国与意大利的关系遂变得紧张。一位佐治亚州的南部老兵写信向陆军部表示:“一旦与意大利交战,我立即组织一支连队入侵意大利,将星条旗插在圣彼得宫顶。”
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发美西战争的过程中,大众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早在缅因号事件之前,利用民众对男子气概的痴迷,1897年5月15日,纽约论坛报(New York Tribune)刊登了一副温文尔雅的麦金莱总统和善地教育那位像淘气幼童的西班牙国王的漫画,借此讽刺联邦政府的优柔寡断与软弱无力。1898年2月,《纽约世界报》(New York World)公布了西班牙大使羞辱麦金莱的信件。西班牙大使在信中讽刺道,美国总统竟然崇尚胆小懦弱。在老兵看来,这是对他们男子气概的否定。在缅因号事件后,大众媒体分别把古巴与美国描绘成阴柔娇小的女子与阳刚之气的男子,以唤起大众心中的英雄救美欲望。1898年4月,为刺激联邦政府对西班牙宣战,《纽约世界报》绘制了一副漫画。在画里,面对西班牙在美国后院的滥杀无辜,守在威力巨大火炮旁的山姆大叔竟然熟视无睹。19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在古巴(西班牙殖民地)的投资达5000万美元。据统计,每年双边贸易总金额约1亿美元。同时,为建立海外军事基地,美国已开始调整防卫政策。最终,在“黄色新闻报道”与向全球扩张渴望的刺激下,美国政府于1898年4月25日正式向西班牙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