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如潮奔涌的数字时代,互联网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未成年人更是置身于这片网络天地,汲取知识、探索世界。
然而,网络泥沙俱下,潜藏着诸多风险,如何引导未成年人适度上网、规避危害,同时借力网络实现自我成长,是全社会亟待攻克的课题。
筑牢“防护堤”:防治沉迷与不良内容侵蚀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需肩负起首要责任。应与孩子商定每日上网时长,借助手机、电脑自带的“屏幕使用时间”功能,精准把控上网时段,防止孩子无节制沉浸网络。家长以身作则最为关键,放下手机多陪伴孩子阅读、运动,营造健康生活氛围,孩子自然有样学样。当孩子上网时,家长不妨陪在身旁,引导其甄别信息,一旦遭遇违法、反动、色情内容,及时关闭页面并向孩子解释危害,让孩子心中警钟长鸣。
学校层面则要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信息技术课不能仅传授操作技巧,还需剖析网络陷阱案例,教导学生识别虚假信息、不良网站特征;思政课可结合时事,讲述反动言论的危害与本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与政治立场。定期举办网络安全知识竞赛、主题班会,通过趣味抢答、小组讨论,让学生牢记健康上网准则,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社会各界也当合力编织“安全网”。互联网企业要强化内容审核,运用人工智能与人工双重筛查机制,过滤不良信息;游戏、视频平台推行实名认证与青少年模式,限制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内容,精准推送学习科普资源;社区可组织志愿者上门科普网络安全知识,发放宣传手册,尤其关注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填补家庭监管空缺。
点亮“启明灯”:助力未成年人善用网络
鼓励未成年人借互联网开阔视野,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知名博物馆、图书馆官网,线上云游,饱览文物瑰宝、经典藏书;地理课结合卫星地图软件,让学生足不出户领略山川地貌、城市布局;科普类纪录片网站、APP 海量资源,能满足孩子对宇宙、生物等领域求知欲,拓宽知识边界。
重塑认知方面,线上学习社区、教育论坛是绝佳平台。孩子遇到学习难题,在此能与各地学霸、名师交流心得;外语学习软件提供地道口语练习环境,跨国交流群组助其接触多元文化,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全球视野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情绪调节上,当孩子压力大、情绪低落时,引导他们聆听冥想放松类 APP 舒缓音乐、跟随心理疏导音频平复心情;绘画、手工分享平台激发创造力,孩子投身创作、分享作品,收获点赞好评,重拾自信;运动打卡软件让孩子居家也能跟着健身视频挥洒汗水,释放多巴胺,驱散阴霾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