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科普中国

注意!“泻立停”全面禁售!家中备有此药请立刻扔掉

科普中国  · 公众号  · 科学  · 2025-04-10 21: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2025 年 4 月 7 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了 2024 年度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报告。 药品不良反应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份 年度报告内容中有 7 点,是普通公众应该了解和关注的,我们给大家用白话解读一下。


不良反应报告来源情况


来自各级医院 (包括卫生室、养老院) 的报告占 91.2%,这是每年不良反应报告的大户,其中最主要的报告者是医生 (占 57.1%) 、药师 (24.9%) 和护士(占 12.2%);来自经营企业 (主要是指社会零售药店) 的报告占 5.0%;来自持有人 (主要指生产企业或研发企业) 的报告占 3.7%,其它渠道的报告占 0.1%。


从中我们普通公众应该知晓 2 点:


如果你用药后出现了任何“不舒服的”反应 (如皮疹,腹泻,疼痛等) ,都可以/应该告知医生或药师,取得专业帮助,避免药源性伤害继续 ,他们能够科学判断是不是药物引起的,也能够最快地上报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警示相关部门分析和研究这个药品不良反应;


②虽然患者个人也可以自发、自觉上报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但是目前来看上报渠道不够通畅。


不良反应涉及的人群情况


男女差别不大,比例是 0.83:1 。


从年龄来看, 14 岁及以下儿童占 8.7% ,15~44 岁青年人占 23.1%,45~64 岁中青年占 33.9%, 而 65 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占 33.4%


这个分布是不难理解的,老年人吃药的比例高,同时罹患多种疾病比例高,用药的数量多,同时存在一个年龄相关的肝肾功能的生理性减退,所以最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


这提醒我们要密切关注家中的老人用药安全,尤其是视力、听力、智力存在障碍的老年人:看看有没有皮疹?最近是不是腹泻或便秘了?睡眠是不是出现了问题?等等。


此外,还要关注占比 8.7%的这些儿童,一般孩子吃药的机会相对较少,多属于感冒、发烧、腹泻、牙痛等小病的治疗药物,但是仍然出现了这么高的发生率,确实应该高度重视孩子的用药安全。


不良反应涉及的给药途径


注射给药占 57.2%,口服给药占 33.1%,其他途径占 9.7%。其中注射给药中,静脉注射占 91%,其它注射方式 (如皮下、关节腔内等) 占 9%。


从中可以看出注射给药是最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的途径:


①与口服药物不同,药物一旦注射到体内,无法及时的“撤回”,而口服药物可以通过即时的催吐、洗胃等方式快速清除;


②静脉注射的药物,常常刺激血管导致静脉炎,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表现;


③注射过程比口服要痛苦,用药也不方便,甚至存在穿刺感染的风险。


因此,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在全民中推广的健康素养和合理用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 “能口服,不注射” 。现在很多三级医疗机构也在逐步取消门诊输液,也是基于这个理念。


因此,我们普通公众也要努力做到合理用药,比如脚踝扭伤了,能外用止痛膏药 (如双氯芬酸钠乳膏) ,尽量不用口服止痛药 (容易引起胃肠道刺激和不适) ;普通的感冒、头痛,能口服药物的,不要去医院扎堆输液。


不良反应涉及药品情况


化学药品中排名前 5 位的分别是抗感染药、肿瘤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镇痛药和神经系统用药。抗感染药物中左氧氟沙星稳居榜首 ,前 20 种药品中“新晋”品种是碘克沙醇注射液。


抗感染药物是普通公众最常用的药物,每年的流感或普通感冒,会引起若干的继发性细菌感染,比如鼻窦炎、急性上呼吸感染。此外,社区肺炎、牙龈感染、妇科感染等等也都可能使用抗菌药物。而这些药物中的左氧氟沙星“本领强” (抗菌谱广) ,安全性相对高 (极少发生过敏反应) 而不用皮试,成为最受欢迎的“网红”抗菌药物。但是,常在河边走,哪能不发生不良反应呢。2024 年报告给我们的警示就是:再安全的药物,使用过多或滥用,也会发生不良反应。


重点说说这个新晋 TOP20 的碘克沙醇注射液。简单说碘克沙醇就是个“造影剂”,用于需要“增强”的 CT 造影用的。比如做个冠脉 CT 或者增强的胸部 CT,都可能需要造影剂碘克沙醇。


碘克沙醇导致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 2 种情形:


一种是注射后当场就给你颜色看看,出现突然的过敏性休克,需要医务人员手忙脚乱地迅速抢救,不然就有生命危险;


另一种是迟发的过敏反应 (反射弧超长) ,比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患者,在导管室做完冠脉造影 (可能同时放了支架) 平安无事,术后到了病房 1-2 天后,才出现全身漫山遍野的皮疹 (主要是前胸和后背,双上肢等等)


普通公众需要牢牢记住的是:如果你使用某种造影剂发生过过敏反应,一定要提前告诉医生 (记录在电子病历中) ,避免下次出现突发状态 (如再次心肌梗死) 时,你再次在稀里糊涂的情况下被应用了同种造影剂,这次可能产生更严重的过敏反应,造成严重后果。


中药情况


我们普通公众对中药/中成药最深刻认识就是“安全”,但是 2024 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中药类占比 12.1%,其中严重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中,中药类占比 5.1%。这里也给大家敲敲警钟: 中药不是无毒的 ,如果 不辩证用药 (而是凭自己的经验自我药疗) 、不关注疗程 (如长期服用含冰片的中成药) ,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带来肝脏和肾脏的慢性中毒。


老年朋友在疾病治疗中更倾向于合用中成药 (“调理调理”) ,而且往往疗程过长。因此 2024 年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中,65 岁及以上老年人患者的报告占比 31.5%。应该引起我们普通公众的关注: 是药三分毒,中药也是很正经的“药”,不准确的滥用也有三分毒。


关注被点名的药品


根据 2024 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点名了 氨甲环酸注射剂 (一种促凝血药) 元胡止痛制剂 (注意是中成药啊!) 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 等药品说明书的修订。同时取消了 “颠茄磺苄啶片 (就是治疗拉肚子的泻立停/泻利停) ”的合法身份。大家如果家中的药箱中还“残留”这个药物,或者还能在某些“阴暗角落”买到“泻立停/泻利停”这个药物,请务必不要服用,安全风险太大,用药得不偿失。


关注心血管系统用药安全性


2024 报告提示心血管系统用药 (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血脂异常等治疗药物) 不良反应稳居第三名 (探花榜) ,而且使用人群很广泛,所以普通公众要关注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比如某些患者 (尤其是有黏液性水肿的朋友) 在服用 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地平类”降压药 时可能出现明显的脚踝、小腿肿胀,其他患者也可能出现牙龈增生和牙周病,这些不良反应严重影响大家的生活质量;


比如有的患者在服用 依那普利、贝那普利、赖诺普利等“普利类”药物 后会莫名其妙的觉得“嗓子眼痒痒”,抑制不住的干咳,尤其是夜间干咳难以忍受,这就是“普利类”药物的一个典型不良反应。


多数冠心病患者 (特别是那些未完全血运重建者) 需要长期服用 单硝酸异山梨酯/硝酸异山梨醇酯等“硝酸酯类药物” 预防心绞痛发作,但是个别朋友在服用后会出现波动性的头痛,后脖颈僵硬等不舒服的表现,这也是典型的不良反应。


男性高血压患者如果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 (或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 、含有氢氯噻嗪的复方制剂 (氯沙坦钾氢氯噻嗪、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等等) 可能会导致勃起功能障碍,羞于启齿,影响和谐的夫妻生活。


面对上述种种的不良反应表现,我们有众多的可以替代的药物 (总有一款适合你) ,也有很多的缓解方式来规避这些用药不适或痛苦。因此, 患者朋友不要单纯为了治病而痛苦地忍受不良反应带来的“烦恼”或“伤害”。我们鼓励大家及时和医生、药师沟通,共同制定一个合适的个性化的方案,“舒舒服服”的治病。



策划制作

作者丨刘治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审核| 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主任研究员

责编丨杨雅萍

审校丨徐来、林林


点亮“在看”

一起涨知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