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苏俄转播
另一面和灰烬的趣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现代快报  ·  王曼昱亚洲杯女单夺冠 ·  2 天前  
现代快报  ·  王曼昱亚洲杯女单夺冠 ·  2 天前  
环球物理  ·  【AI ... ·  3 天前  
中科院物理所  ·  为什么电磁炉能把火锅加热,但人手放上去不烫? ·  3 天前  
中科院物理所  ·  橡皮能不能黏住尺子?小学生都知道DeepSe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苏俄转播

改造列宁像和“列宁空间”

苏俄转播  · 公众号  ·  · 2025-01-31 18:10

正文

天的文章题眼是:
拆不是本事,会改造才是能耐。

“列宁 的倒塌 这事儿得从 1990 年代说起。
那时候整个苏联的遗产都在不断被推翻,而列宁作为这个遗产的头号象征,自然难逃命运之手。
不过,在俄罗斯,这场“倒像运动”的规模不算大,时间也不长。根据文化学者德米特里·库迪诺夫(Дмитрий Кудинов)的统计,到 2024 年,全俄 7000 座列宁雕像里,还剩下 6000 座,光是莫斯科就有至少 200 座。
除了拆雕像,人们还从各种文化角度“解构”列宁的形象,比如有些电视节目脑洞大开,制作了一期“ 列宁是蘑菇 ”的玩笑式阴谋论节目; 还有个叫“陵墓:仪式模型”(Мавзолей: ритуальная модель)的艺术项目,直接把列宁的遗体形象做成了个蛋糕。

1990 年代也是对列宁形象进行最激烈重构的时期,尤其是在纪念性文化遗产领域。卢日尼基的列宁雕像成了 1996 年叶利钦总统竞选活动的“见证者”,甚至还在啤酒节上被搬进了戏剧表演里。
1997 年的啤酒节更是玩得离谱,直接嘲讽十月革命周年庆,舞台被布置成了一间名为“80 周年疯人院”(Дурдом имени 80-летия Октября)的病房。 列宁成了“主角”,他躺在一张床上,双脚悬在马克思肖像上方,旁边还放着一个写着“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夜壶。 病房里还有其他“病号”,都是十月革命的“老熟人”。这场荒诞的表演,可以说是对历史的一种戏谑解构,充满了 90 年代特有的讽刺和大胆。

解体后的青年文化,也在这种背景下入场了。
1990 年代,俄罗斯城市里的列宁雕像周围,悄然兴起了一股滑板文化。大理石和花岗岩的材质、市中心的地理位置,再加上独特的建筑造型,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莫斯科的卡卢加广场(Калужская площадь)上,矗立着全国最大的列宁雕像,从那时起就成了滑板爱好者的热门打卡地。 这些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了城市空间,给这些老地方注入了新的活力,尽管这种“新意”并不总是被所有人接受。对一部分人来说,列宁的记忆依然神圣,滑板手们的“冒犯”行为引发了冲突,甚至升级为斗殴、枪击,乃至更严重的暴力事件。

到 2000 年,卡卢加广场一街之隔的地方,建起了喀山圣母圣像教堂(Казанской иконы Божией Матери),但这里依然是五一游行期间 XX 党人的重要集会地点。
这种多重身份让广场成了一个独特的空间,传统价值观与新的自我表达形式在这里并存。它仿佛成了过去与现在的对话舞台,不同群体都在试图争夺这片公共空间的使用权,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动态。
如今,在莫斯科建筑委员会组织的“开放城市”(Открытый город)艺术节中,人们正试图重启这种对话。
Saga 工作室组织的“圣地不空”(Свято место пусто не бывает)工作坊呼吁大家共同制定策略,改造那些充满政治意味的空间,无论这些意义在今天是否依然重要。
下面就是这些创意的一些具体解读。


上图是 来自莫斯科的建筑师兼研究者拉娜·格拉西莫娃(Лана Герасимова)出了一个项目, 建议将卡卢加广场上的列宁纪念碑“装进”一个迷宫结构中。 这个迷宫一方面可以作为一个有趣的互动空间,另一方面也能成为街头展览的场地,赋予这片区域新的生命力。

莫斯科建筑学院硕士生阿纳斯塔西娅·贝里泽(Анастасия Беридзе)的项目。
目前,谢尔普霍夫市(Серпухов)的历史广场完全被汽车占据。贸易办公厅大楼被包围在一个 100 米见方的沥青“盒子”里,而旁边的列宁雕像倒是挺适合这种环境,毕竟这里空间宽敞,适合大规模集会。 然而,这种冷冰冰的石头荒地完全不符合人性化尺度。阿纳斯塔西娅重新规划了交通流线,将这片沥青广场改造成了一个城市公园,既能作为城市庆典的场地,也能成为周末散步的好去处。
这些项目体现了一种务实的城市规划理念——可规模化执行的设计。

另一种艺术重构的方法则是将列宁纪念碑的纪念性元素转化为新材料,用于创造新的形式,从而为其他意义腾出空间。

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的毕业生伊琳娜·卡谢耶娃(Ирина Кащеева)选择了纪念铭文作为她的主要研究对象。 这些铭文成了她设计展馆项目的唯一材料。通过将铭文层层堆叠,观者无法再辨认上面的文字内容,但这种构造方式却为新的解读打开了可能性。

莫斯科建筑学院学生索尼娅·列别多娃(Сония Лебедова)的提议也很有意思。在她的构想中,列宁雕像被转化为一种材料,用于创造空间的新特性和新类别。索尼娅将纪念碑的概念夸张到荒诞的程度, 用列宁雕像打造了一个真正的雕塑花园。 值得注意的是,她将这些雕像从花园环路内搬到了冥王星艺术区(арт-кластер Плутон),从而为城市腾出新的生活空间,同时也通过这一行为表达了自己的艺术主张。
最后一种改造方法,则是直接与列宁纪念碑互动:赋予它一种原本不具备的功能,从而让纪念碑成为艺术表达的条件之一,而非其核心主题。

来自鄂木斯克的建筑师阿列克谢·纳帕斯秋克(Алексей Напастюк)在他的项目中,对鄂木斯克市的一座纪念柱进行了改造。这座纪念柱是为了纪念该市被授予列宁勋章而设立的,旁边还有一块纪念牌,共同构成了一个纪念建筑群。 阿列克谢在纪念柱上添加了一束由铝管制成的光线,使雕塑呈现出一种纪念蜡烛的形象。这束从远处就能看到的光柱,让纪念柱与城市景观产生了互动,增强了其视觉冲击力。

莫斯科建筑学院的学生米哈伊尔·鲁宾斯坦(Михаил Рубинштейн)选择了一种更具讽刺意味但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他提议将列宁纪念碑改造成城市花园的一部分,使其成为整体结构的模块,并根据纪念碑的尺寸来调整花园的规模。 列宁雕像还被用作花园灌溉系统的基础:雕像基座内隐藏着一个水箱,而雕像的空心身体上布满了小孔,通过管道将水输送到植物中。

来自 ИТМО 大学(圣彼得堡国立信息技术、机械与光学大学)的毕业生安德烈·库斯托夫(Андрей Кустов)则提出了一种广场概念,其中 列宁雕像被“去中心化”,让整个广场处于动态之中。为此,列宁被放置在一个配备了三轴轮子的平台上,使纪念碑摆脱了静态的限制,将广场常见的庄重感转化为流动性。


在俄罗斯,列宁纪念碑仍然是重要的象征,但它们也需要被重新审视。
这些雕像不仅是苏联时代的遗留物,也反映了城市空间的危机——这些空间亟需更新,以适应新的社会政治环境。
转向一种更具建设性的对话,探讨遗产与身份认同,可能是迈向更和谐公共空间的第一步。在这样的空间中,过去与现在能够和平共处,相互理解。

编译:吴鞑靼
文章作者:Владимир Калашников(历史学家、文化研究者)
原文链接:https://knife.media/club/lenin-restyle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