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血管技术最初发轫于20世纪初,最早的尝试是由奥地利-德国外科医生Payr在1900年左右用可吸收镁制成的细管进行的实验。
历经数十年的努力,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领域才迎来了初步突破——当时,美国科学家沃利斯利用化纤新材料Vinyon N(维尼纶)成功制造出
世界上第一个人工血管
,该血管兼具弹性和通透性,在动物实验中成功替代了大动脉,使得实验狗能够长期存活,从而验证了人工血管概念的可行性。
此后,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研究人员继续探索并开发出多种新材料用于人工血管的制造,包括丝绸、尼龙等,这些新型人工血管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应用,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选择。
人工血管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和动静脉瘘管的有效材料,市场处于“蓝海”阶段。
根据中国血液净化病例信息登记系统(CNRDS)的数据,我国长期慢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数量正在以每年平均13-14%的速度增长,每年新增约15万例。截至2022年,CNRDS注册的长期慢性透析患者已超过100万例,预计到了2030年,这一数字将突破230万。
由于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力学性能及顺应性等多重优势,人工血管目前在临床中已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不过,从实际应用来看:与美国相比,我国人工血管通路的使用率明显较低。美国每年长期慢性血透患者约60万例,其中人工血管通路占比高达20%。
反观国内,长期慢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约82%使用动静脉造瘘,10%使用中心静脉置管,而人工血管通路
仅占约7.2%
。自体动静脉造瘘失败的患者众多,而中心静脉导管感染风险高,但使用率却居高不下,这进一步凸显了临床选择的匮乏。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研究人工血管,最初使用的是尼龙材料。但由于尼龙在体内容易发生降解,导致血管破裂,因此这种材料后来被淘汰。现在,国内主要采用涤纶纤维编织人工血管,并且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由于研发技术壁垒较高,长期以来,国内人工血管市场一直被德国企业迈柯唯和日本企业泰尔茂所主导。直到2022年,这一局面迎来了转折,百优达医疗研发的用于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置换或旁路手术的“人工血管”成功获批,标志着
国内首款国产人工血管的问世
,从而打破了国际市场的垄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