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Way
“科way”是专注于科技创新的官方媒体平台。链接最新的双创政策与最深的科创思潮,推送最值得关注的科技科普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小鹏推出5年0利息0首付政策#】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科Way

药谷观察 | 又一国产人工血管获批上市,这片“蓝海市场”发展如何?

科Way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24-12-20 16:55

正文


在人体约10万公里长的血管里日夜不停地循环着约5升的血液,血管以氧合的方式将这些血液分配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并带走废物。 因此,心血管系统是人体的“生命线”。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 上海畅迪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畅迪医疗”)“人工血管”创新产品注册申请,用于动静脉瘘的建立。



药宝百科:

什么是人工血管?


人工血管是一种用于替代或修复受损或缺陷血管的医疗器械,是严重狭窄或闭塞性血管的替代品,通常由合成材料制成,如聚乙烯、聚偏二氟乙烯等,也可以使用动物来源的材料,例如动脉血管内膜或血管外膜,主要用于主动脉疾病、外周动脉疾病及血液透析。


0 1

人工血管:一片蓝海市场

人工血管技术最初发轫于20世纪初,最早的尝试是由奥地利-德国外科医生Payr在1900年左右用可吸收镁制成的细管进行的实验。



历经数十年的努力,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领域才迎来了初步突破——当时,美国科学家沃利斯利用化纤新材料Vinyon N(维尼纶)成功制造出 世界上第一个人工血管 ,该血管兼具弹性和通透性,在动物实验中成功替代了大动脉,使得实验狗能够长期存活,从而验证了人工血管概念的可行性。


此后,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研究人员继续探索并开发出多种新材料用于人工血管的制造,包括丝绸、尼龙等,这些新型人工血管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应用,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选择。


人工血管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和动静脉瘘管的有效材料,市场处于“蓝海”阶段。 根据中国血液净化病例信息登记系统(CNRDS)的数据,我国长期慢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数量正在以每年平均13-14%的速度增长,每年新增约15万例。截至2022年,CNRDS注册的长期慢性透析患者已超过100万例,预计到了2030年,这一数字将突破230万。


由于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力学性能及顺应性等多重优势,人工血管目前在临床中已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不过,从实际应用来看:与美国相比,我国人工血管通路的使用率明显较低。美国每年长期慢性血透患者约60万例,其中人工血管通路占比高达20%。


反观国内,长期慢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约82%使用动静脉造瘘,10%使用中心静脉置管,而人工血管通路 仅占约7.2% 。自体动静脉造瘘失败的患者众多,而中心静脉导管感染风险高,但使用率却居高不下,这进一步凸显了临床选择的匮乏。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研究人工血管,最初使用的是尼龙材料。但由于尼龙在体内容易发生降解,导致血管破裂,因此这种材料后来被淘汰。现在,国内主要采用涤纶纤维编织人工血管,并且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由于研发技术壁垒较高,长期以来,国内人工血管市场一直被德国企业迈柯唯和日本企业泰尔茂所主导。直到2022年,这一局面迎来了转折,百优达医疗研发的用于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置换或旁路手术的“人工血管”成功获批,标志着 国内首款国产人工血管的问世 ,从而打破了国际市场的垄断地位。





02

国产人工血管接连上市,国产替代进行时

谈到畅迪医疗“人工血管”产品的上市,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病中心主任医师唐程斌向媒体表示:“这项技术直接影响到透析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国产人工血管的获批使用,我国血管病变患者的耗材需求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畅迪医疗“人工血管” 产品结构为三层复合型结构,可减少术中渗血,具有较好缝合强度,使用过程中不易变形或扭折,预期有助于改善植入后的通畅性。 唐程斌介绍:“人工血管作为大动脉及外周血管置换手术的有效替代材料,当血管出现问题时,可以用人工血管进行缝合替换。”






另一家布局人工血管的张江企业 生纳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生纳科技”)主研产品人工血管。通过全球领先的微纳米纤维静电纺丝技术,生纳科技成功实现了微纳米材料小口径人工血管的规模化生产。前期研究数据表明:该产品在生物活体内能够保持长期通畅率,不易形成血栓。


生纳科技的小口径人工血管处于全球领先,具备与国际龙头产品竞争的抗凝血、可即穿等核心特性,同时更具有力学性能更好、出血风险更低、止血时间更短等性能优势,并有望突破该领域“卡脖子”现状,填补临床国产空白,让更多患者受益。同时,医用微纳米材料制备及加工技术还在医美、辅料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