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编剧帮
创建于2013年4月,目前超过15万编剧、导演、制片人、公司总裁为主的影视专业人士订阅,是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编剧及剧本资源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平度  ·  断货!全线售罄! ·  22 小时前  
爱平度  ·  断货!全线售罄! ·  22 小时前  
都市频道  ·  岳云鹏传来喜讯! ·  昨天  
都市频道  ·  岳云鹏传来喜讯! ·  昨天  
掌中淄博  ·  《哪吒2》,紧急发声! ·  2 天前  
掌中淄博  ·  《哪吒2》,紧急发声! ·  2 天前  
豆瓣电影  ·  最高9.4,这才是代表国产的最高水平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编剧帮

张杨:从真实中寻找故事,《冈仁波齐》不可复制

编剧帮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6-29 21:04

主要观点总结

《冈仁波齐》这部电影在票房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关键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电影拍摄模式,通过无剧本、无专业演员、无配乐渲染的方式呈现了一种新的电影风格。导演张杨通过拍摄这部电影重新审视了自我和电影的本质,他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创作道路。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冈仁波齐》是一部没有剧本的电影,拍摄过程中充满挑战和自由创作空间。

导演张杨在无剧本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和捕捉生活中的真实细节来创作电影,使得电影具有极高的真实性和生活感。

关键观点2: 电影中的朝圣之路象征着寻找信仰的旅程,是张杨导演长期以来内心深处的震撼和向往。

张杨导演通过拍摄这部电影重新认识了自己和电影的本质,这是一种重新认识自我和修行的方式。

关键观点3: 张杨导演的电影创作是一种心灵的修行,而非单纯的商业行为。

他强调电影要关照自我,要从内心生长出东西,才会真正有创作灵感。

关键观点4: 《冈仁波齐》的拍摄模式具有独特性,但难以复制。

这种模式不符合商业规律,需要长时间的磨炼和挖掘真实故事的能力。


正文

点击↑蓝字即可订阅

来源 | 暴娱 作者 | 贾悦琳

上映9天,票房近三千五百万意味着什么?对于动辄破亿的商业大片来说,不过是九牛之一毛,甚至不值得一提;对于普通国产商业电影来说,也只是一个小目标;但对于《冈仁波齐》这种类型片来说,无剧本、无专业演员、无配乐渲染的“三无”电影,排片能够从1.6一路艰难递增到3.5,靠豆瓣7.8的高评分和好口碑积累出 千多万的票房,已然是一种突破,片中长达两千多里的朝圣之路,每一步都走出了应有的价值,这的确值得感恩。


作为《冈仁波齐》的导演,张杨曾是“第六代导演”中兼具商业与艺术的典型代表,与众多导演一样,游刃有余的穿梭在二者之间进行着自己的创作,但当他选择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拍摄《冈仁波齐》时,他便走向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一条几乎不会有人愿意去尝试的路。就在《冈仁波齐》上映后的第七天,这位与众不同的导演也在百忙中与暴娱君聊了聊他心中的所思、所想和那条路。



没有剧本就更要去捕捉生活中的真实


初见导演时,他正在吃午饭、休息,一上午的忙碌使他看上去略显疲惫,但当他再次坐到我面前开始聊电影时,言语中依旧有着掩盖不住的兴奋。正如所有人所知道的那样,《冈仁波齐》是一部没有剧本的电影,在没有了框架的束缚后,张杨在无限的创作空间中尽情发挥着自己的才华,而长达九个月的充足拍摄期,也给了他不断试错和尝试的机会。这是一次难得的自由创作,拍摄过程中的艰苦也被他描述的云淡风轻,如同一次旅行:


“其实很多时间不知道拍什么,就会停下来去观察,拍不好就再回去重新打磨,如果最后发现不太好,就干脆不要了”。


如此轻描淡写,就好像此次拍摄是在一个极度舒适的环境下完成的一样,但实际上,被晒得黝黑的皮肤和略显干枯的长发代替导演表达出了此次拍摄的艰难。《冈仁波齐》首次尝试了无剧本、无配乐的拍摄模式,真实还原了朝圣路上的每一个点滴,而对于创作者而言,跳脱出条条框框后,会更容易捕捉生活细节,从而迸发出创作灵感:


“因为没有剧本,所以更多的要从生活中捕捉,真实性就会更强,以前有剧本时是依靠想象和最初的设想去创造,但往往会因为现实的不同而重新进行调整,但现在是边走边看,对哪个地方有想法就在哪里拍,整个过程都在创作,这对我来说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导演的一番话也勾起了暴娱君强烈的好奇心,没有剧本、没选定演员,在这样的情况下做电影,导演心里最基础、在最开始就已经确定下来的东西是什么?


“定下来的就是一个时间、一条路、一个终点、一些人物和一生一死。最初确定的就是拍摄时间和终点冈仁波齐,以及一条通往冈仁波齐的朝圣路,同时我会有一些预设人物,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开始多次进藏寻找,最终确定了那个村庄作为起点,因为在这个村庄中我找到了那些和脑海中预设人物非常接近的人。最后就是一生一死,是在我脑子里的,是在这条路上一定会发生的,其他的就没有了”。


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开始,外加一个“在路上”和“旅人”的概念贯穿始终,最终就有了我们如今看到的《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呈现的过程


影片上映后,有人想将《冈仁波齐》定义为公路片,但在很多采访中,张杨都表示它并不是一个公路片,同时会反复强调“在路上”和“旅人”的概念,这也令暴娱君好奇,到底导演对于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是什么?和公路片具体的区别是什么?“朝圣本身就是一段旅程,一旦上了路,就都是在路上的状态,一群人结伴而行,都是这条路上的旅人,虽然随时会发生各种状况,但却与大众熟知的公路片不同。我们所谓的公路片主要是美国那种类型的公路片,一般会有追逐,会有好人坏人,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冈仁波齐》不同,它没有好人坏人,没有常规的追逐,唯一接近的概念只是一个寻找的状态,所以如果要定义它为公路片,我也只能说它是一个中国式的公路片”。


正如导演所说,《冈仁波齐》唯一接近公路片概念的,是寻找的状态,但它寻找的,却又与普通公路片寻找某件东西不同,它寻找的是一个信仰,而这个信仰早在二十多年前就让张杨为之震撼、深埋心中,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今天的这部《冈仁波齐》。“这个地方从我第一次去,到之后多次的探访,它带给我的震撼都是非常强烈的,首先是地域,其次是民族、宗教,当你对这样的文化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后,就会想从我的角度拍这样一部电影,将这些呈现出来”。



看过了许多对《冈仁波齐》的感悟,有人说在这里看到了信仰,有人说在这里挖掘人性,甚至还有人说它是为了能够改变大众对少数民族的误解,但当暴娱君将这所有的观众感悟反馈给导演时,导演却笑了,笑的自在又略带得意:


“其实没有那么复杂的东西,这部电影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客观的呈现,朝圣本身就非常有力量,所以不能特别赋予它太多其他主观的东西,只要客观呈现这一路的旅程就非常足够了。实际上每个观众在看这部电影时都会有自己的解读,不需要我们去强加给他一个特别主观的东西,因为越是这样,观众想的可能会越多,所以我希望它能够尽量呈现出一种纪录片的质量,回归最自然,更接近生活本身的状态。”



《冈仁波齐》是一次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很难被复制


曾经创作了《无人驾驶》、《落叶归根》等多部商业电影的张杨,曾被评为在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之间穿梭的最游刃有余的导演,但在2012年的《飞越老人院》后,他逐渐淡出了观众的视野,此次当他再度回归时,两部与之前非常不一样的作品,《冈仁波齐》和《掌纹地·皮绳上的魂》,让观众看到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张杨。那么如今拍电影这件事对于张杨来讲,带给他更多的到底是创作的愉悦还是心灵的修行?


“首先,创作的过程是我觉得很舒服的,所以我会尽量将创作时间拉长,充分享受创作的过程,因为实际上对导演来讲,这才是最幸福的部分,等到电影上映开始发行宣传时,是我最不喜欢的过程,因为要说太多话,是非常累的。其次我觉得电影更多的是关照自我,一部电影一定要跟自身有种关联性,是要从内心生长出来一些东西,才会想去拍,这也是跟导演本身这个阶段的思考和喜好有关联的。”



既然说到了关联性,那《冈仁波齐》与张杨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联?作为创作它的人,他对于这部电影又有着怎样的感受和思考?“其实这个拍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是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是一个对电影重新认识的过程,通过一部电影重新认识自己,同时找到了一种自由的方法,这也让我在创作电影的路上可以走的更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