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余华英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已经“顶格”死刑,为何还要重审?
因为二审中发现,余华英还有其他拐卖儿童的犯罪事实。为查清其全部犯罪事实,予以重审。11日重审结束后,公诉机关建议对余华英判决死刑,但因案情重大,择期宣判。
此案重审,传递的信号是鲜明的。
“对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重拳出击,彰显了法律对这类犯罪的零容忍态度。”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师许浩然博士
告诉岛妹,在我国,法律对拐卖妇女儿童罪的量刑标准非常严格。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条,拐卖妇女、儿童三人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近年来,最高法、最高检也多次表态,对性侵拐卖妇女儿童该重判的决不手软,从严追诉拐卖人口犯罪,严惩拐卖和收买妇女儿童犯罪。
看看现实中的判例:2024年,四川省南充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拐卖婴幼儿多达11人(加上前罪共14人)的被告人王浩文被判处死刑;2018年,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张维平、周容平等人拐卖儿童案(即备受关注的“梅姨”案)一审宣判,以拐卖儿童罪判处张维平、周容平死刑。
许浩然说,从被害人角度看,拐卖人口犯罪直接侵犯了受害者的人身安全。受害者不仅失去了自由,还常常面临身体和精神上的严重虐待:受害者可能被迫从事卖淫、奴役劳动,甚至在极端情况下,面临生命危险。这样的经历不仅给他们的身体带来伤害,还会在心理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不仅直接影响受害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影响他们未来的家庭和孩子,形成恶性循环。
同时,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一旦有子女被拐卖,整个家庭会陷入巨大的痛苦和混乱。以余华英拐卖儿童案的受害者杨妞花为例,在她被拐走后的三年间,生父母就因悲伤过度相继离世。这是个体的悲剧,更是社会的共同伤痛。
拐卖人口犯罪对公众安全感造成严重冲击,不仅是对法律的蔑视,更是对公共安全底线的挑战。许浩然表示,为了维护公共安全和公众的安全感,必须对拐卖人口犯罪保持“零容忍”,必须通过严厉的法律惩罚,有效震慑潜在的犯罪者,保护每位公民的人身安全。这样,法律政策才能传递出明确的信号:对拐卖人口犯罪,绝不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