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更多的咨询联系小刘,电话:18018749240
(添加微信,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古代的花钱,有一少部分来源于宫廷,这部分花钱被人们称之为“宫钱”。宫钱的使用源于唐代,发展鼎盛时期在清代。当时宫钱是用官炉铸造,主要用于皇宫的节日庆典装饰,每年腊月负责铸造宫钱的部门都要把一批精铸的宫钱送入皇宫,作为宫灯的钱坠或作为赏赐,赏赐给一些王公贵族。
清代宫钱,一般正面是年号,背面是天下太平、八卦图、或者吉语等等。在这些宫钱中,正面是年号,背面是八卦图的上梁钱是最为典型的一种。宫钱与民间花钱的最大区别在于:宫钱使用的铜质是精黄铜,制作精致;边道打磨规整。宫廷制钱的直径、重量、金属含量都相当统一。
从存世的清朝天下太平钱来看,版式多样,工艺不齐,质量悬殊,但真正符合宫钱标准的却不多见,绝大部分是地方官铸或民间翻铸、仿铸。由于宫钱为皇家所用,铜质至少达到六炼以上,颜色金黄,抚之细润;式样必合规制,大小、文字必经严格审核;铸造不惜工本,与铸造粗率者有天壤之别。
想了解更多的咨询联系小刘,电话:18018749240
(添加微信,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宣统通宝”红钱铸于宣统元年(
1909
年),该钱正面铸汉文“宣统通宝”四字(图
3
),背面穿上铸汉文“库”字,穿下铸汉文“十”字,穿左右铸满文、维文“乌什”字样,其形制特征与其他年号红钱大体相仿,但铸造更为粗陋,铭文书写歪扭,轻重厚薄不一,品相大都不精,上佳者难求。
“宣统通宝”乌什局库十红钱背面汉文“库”字代表新疆库车钱局,但满维文“乌什”又捐新疆乌什钱局,一枚钱币上同时出现两个铸钱局名称,谁才是真正的铸造者?这成了钱币收藏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后据考证,清代新疆各铸钱局之间常有相互代铸钱币之事,如阿克苏钱局曾为喀什噶尔钱局、库车钱局曾为喀什噶尔钱局代铸钱币等。一般情况下,在钱背穿孔左右用满、维文所记的地名为实际铸造钱币的钱局名称,穿孔上方用汉字标注所代铸的钱局名。
“宣统通宝”红钱是我国
2000
多年封建社会中铸行的最后一种方孔圆钱,也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帝王铸行的最后一种年号钱,又是清代新疆地区铸行的最后一种红钱,在中国货币铸造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且由于“宣统通宝”红钱铸造时间短暂,铸额较少,迄今存世数量不多,因而稀少名贵,向来为藏家和喜好者所珍爱。
想了解更多的咨询联系小刘,电话:18018749240
(添加微信,请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