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
参与、沟通、记录时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节日快乐!他们订婚了! ·  6 天前  
南国都市报  ·  突发!青海玛多县发生5.5级地震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

今日清明

人民日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4-04 07:45

正文


  今日22时17分,将迎来清明节气。“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清明因此得名。


  “寒食春过半,花秾鸟复娇。”清明之后,墙头风急数枝空,满溪红片向东流,该是惜春时节了。



清明由来


  清明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后来,清明节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逐步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今天,清明除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国家的法定假日。这一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因此,清明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也有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


品读清明




过节


  逢到节令,我们依着老例祭祖先。我家过节共有三桌。上海弄堂房子地位狭窄,三桌没法同时祭,只得先来两桌,再来一桌。杯筷碗碟拿不出整齐的全套,就取杂色的来应用。蜡盏弯了头。香炉里香灰都没有,只好把三枝香搁在炉口算数。总之,一切都马虎得很。

 

  供了香,斟了酒,接着就是拜跪。平时太少运动了,才过四十岁,膝关节已经硬化,跪下去只觉得僵僵的,此外别无所思。从前父亲跟叔父在日,他们的拜跪就不相同。容貌显得很肃穆,一跪三叩之后,又轻轻叩头至数十回,好像在那里默祷,然后站起来,恭敬地离开拜位。所谓“祭如在”,“临事而敬”,他们是从小就成为习惯了的。

 

  几个孩子有时跟着我拜;有时说不高兴拜,也就让他们去。焚化纸锭却是他们欢喜做的事情,在一个搪瓷面盆里慢慢地把纸锭加进去,看它给火焰吞食,一会儿变成白色的灰烬,仿佛有冬天拨弄炭火盆那种情味。孩子们所知道的过节,第一自然是吃饭时可有较好较多的菜;第二,这是家庭里的特种游戏,一年内总得表演几回的。至于祖先会扶老携幼地到来,分着左昭右穆坐定,吃喝一顿之后,又带着钱钞回去:这在孩子是没法想像的。


节选自《过节》/ 叶圣陶 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

遥听弦管暗看花。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清明习俗


祭扫


  扫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踏青


  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代的人们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过去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汉代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唐代荡秋千十分流行,并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缅怀先烈,吾辈自强


  今日清明,“多少男儿浴血中,卫我中华一脉同”。他们,以血肉之躯为祖国做出了不朽贡献;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今天,不管你身在何处,请向100多年来,所有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英勇捐躯的先烈致敬!缅怀先烈,吾辈自强!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ID:rmrbwx),综合人民日报微博、新华网、中国天气网、新浪读书频道、古诗文网、中国清明网、百度百科等

本期编辑:胡程远  | 主播:杨江超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