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国际关系体系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话语权的争夺。话语权包括发言权(权利)和意识形态影响力(权力)两个方面。而国际话语权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所享有的投票权、规则制定权、决策权及其国家意识形态的感召力。
原文 :
《软硬并进争取国际话语权》
作者 |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张文富
图片 |
网络
国际话语权的取得不是自动实现的,而是有赖于话语权主体的积极争取。
唯物史观讲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即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历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又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具体的发展道路,从而塑造历史的具体面貌。我们在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这个问题上,既应该遵循客观规律性,大力增强国家硬实力这个物质基础,也应该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从精神建设上发力,发扬中国人不怕鬼、不信邪、敢于斗争的民族优秀品质,塑造中国人民是伟大的民族这样的形象,把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增强起来。通过软实力建设,使我们的国家主流价值观充满说服力和吸引力,使我们的人民拥有先进的文化熏陶进而改善中国国家形象。
话语权意味着话语主体具备一定的权威。
一个国家的权威大小从根本上说是由其综合国力大小决定的,军事实力、政治实力、经济实力等硬实力能够为有效处理国际事务中的复杂问题提供坚实的支撑点,那些善于利用自己强大的硬实力应对国际危机的国家往往能够树立国际权威,产生一呼百应的效果。俄罗斯、美国等大国之所以能够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权威和拥有较大的国际话语权,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两个国家都敢于和善于在国际危机中“秀肌肉”、“亮剑”,用其强大的军事、政治实力打压对手,用一个个胜利证明自己和说服别人。
因此,中国在争取国际话语权这一问题上,需要汲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不必过于在乎别人这样那样的评价,更不必拘泥于西方国家建立的不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坚持原则不动摇、不妥协,必要时还要敢于示强,用自己强有力的行动树立国威。1989年9月,面对西方大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邓小平强硬指出,我们绝不能示弱。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劲头就越大。并不因为你软了人家就对你好一些,反倒是你软了人家看不起你。建国之初我们就强势出兵朝鲜并打赢了抗美援朝战争,1964年中国顶着国际压力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些重大的成功突破了国际旧秩序的束缚,是用“示强”这样的行动语言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是硬实力被充分展现所获得的政治效果。
在当下的国际关系体系下,西方霸权主义国家在硬实力和软实力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他们常常滥用自己的这些优势对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进行话语攻击,而这一做法也是导致当下国际关系不平等程度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必须抵制这种新殖民主义行为,这是我们的道义责任,也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必然选择。我们可以在各种合适的场合、通过各种媒体明确地发出我们的声音,让世人清楚事情的真相,而作为正义一方的我们必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认同,这就意味着赢得话语权。
我们这样做的好处是用最低的成本维护自身的权益,同时打击了文化霸权主义者的嚣张气焰。
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目前在中国的学术研究上面甚至在政治层面,都存在西方话语体系影响过大,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被边缘化的问题。
让外国人来讲中国的故事容易导致诸如西方中心论、中国威胁论之类的话语陷阱,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会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混杂在这种讲述中,而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在不经意中就流失了。阿拉伯裔美国著名学者
赛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