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科技领域,AI、DeepSeek成为讨论的焦点。在制药领域,引发广泛关注的则是
中国创新药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
一方面,百济神州、百利天恒等一众Biotech在创新产品的带动下实现了利润增长、扭转盈亏,或即将实现扭亏为盈。
-
百济神州
预计,
随着核心产品百悦泽
(
泽布替尼)
更多适应症的获批
,
以及百泽安
(替雷利珠单抗)
进入更多国家
,
后续产品销售有望进一步放量,并推动公司
在2025年实现全年经营利润为正
。
-
百利天恒
公布的2024年全年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净利润为3.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3.81亿元。主要系报告期内收到
百时美施贵宝基于
核心产品BL-B01D1(EGFR×HER3 双抗 ADC)支付的8亿美元(约合58.26亿元人民币)首付款。
-
再
鼎医药
预计
将在2025年底前实现盈利,
计划到2028年实现20亿美元营收
。
这一底气来源于
2025
年到
2026
年,再鼎医药
将有望迎来三款“大单品”——
Bemarituzumab
、
KarXT
、
TTFields
进入商业化阶段
。
另一方面,包括
英国《经济学人》、
美国《华尔街日报》等在内的知名媒体对中国创新药进行频繁报道,称
中国创新药的快速发展已持续了十几年,而现在已不容忽视,并
正在威胁着美国制药商的主导地位。
除了外媒的评价,MNC疯狂扫货、头对头试验的成功都意味着来自中国的创新品种开始逐渐“上桌”。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
2月21日,百济神州以3107亿元A股市值取代恒瑞医药(3080亿元),问鼎"医药一哥"宝座。
这一事件不仅是简单的排名更迭,更昭示着资本市场对"全球化创新药企"商业模式的认可,折射出中国制药行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进程,也侧面印证了
中国创新药即将迎来自己的DeepSeek时刻。
01
创新药数量与质量的双重突破
“近几个月来,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进步震惊了世界。而在生物技术领域,也正在发生一场更安静但同样重要的转变。”
这是2月16日,英国《经济学人》在题为“不仅仅是人工智能,中国的医药也让世界感到惊讶”的文章中对中国生物制药的评价。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以生产仿制药、供应原材料和为制药界开展临床试验而闻名。但如今,中国的制药商已然处于前沿地位,生产的创新药物成本更低,并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创新药开发国。
为何外媒会作出这样的评价?中国创新药的崛起,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证明。
一是,创新量上的变化。
在研发管线数量方面,
据Pharmaprojects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有6280种药物处于研发阶段,与十年前相比增长了1200%,约为美国研发药物总数的三分之二
。
在创新药获批方面,
2024年NMPA共批准了46款1类创新药上市,其中进口新药7款,国产新药39款,较2023年提升了6种,数量再创新高
。
二是,创新质上的变化,
中国创新药正在走向BIC(Best-in-Class)
。
2月19日,歌礼制药发布公告称,其小分子口服GLP-1R激动剂ASC30在美国的多列队临床Ib期取得了不错的数据表现。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
歌礼ASC30的数据,优于礼来的奥格列龙,有望成为GLP-1小分子化药领域的潜在best in class。
2024年9月,全球肺癌大会上,
康方生物的双抗药物AK112通过头对头试验击败默沙东的“K药”(Keytruda),花旗预测其欧美年销售峰值可达78亿美元,被视为中国创新药里程碑式突破。
三是,逐渐融入全球市场。
据DealForma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在全球药品许可交易中所占的份额不足5%,而2023年和2024年这一占比上升至了29%和31%,且License-out(对外授权)项目数量已超过License-in(引进授权),交易金额也屡创新高。
-
百利天恒的EGFR/HER3双抗ADC药物BL-B01D1,以8亿美元首付款授权给BMS,创下国产ADC单药交易纪录;
-
康方生物的PD-1/VEGF双抗依沃西单抗,以50亿美元总金额授权给Summit Therapeutics,刷新国产双抗出海纪录;
-
科伦博泰的TROP2 ADC药物SKB264,通过与默沙东合作,首付款达4700万美元,潜在里程碑付款超百亿美元。
近期,国际投资银行高盛发布的一篇关于中国生物科技的深度投资价值分析报告称,持续看好中国医疗健康板块中的生物科技领域,
中国创新力量正在并将持续获全球认可
。
一批头部生物科技企业,将在2025/2026年实现盈亏平衡。
其实,从最近披露的业绩预告上来看,已有一众中国Biotech实现了扭亏为盈或亏损额减少。
此外,还有部分Biotech公开表示,将在2025年实现盈利。比如,再鼎医药在2025JPM大会上,预计公司将在2025年底前实现盈利,并计划到2028年实现20亿美元营收。公司总裁Josh Smiley表示,未来四年销售额将实现每年不少于50%的增长。
而最令人瞩目的便是,“烧钱一哥”百济神州也将迎来转折点,其预计将在2025年全年经营利润为正。在此之前,
百济神州先迎来了市值的高光时刻。
2月21日,百济神州以3107亿元A股市值超过恒瑞医药(3080亿元),成为新的"医药一哥"
。
百济神州和恒瑞医药都是创新龙头,但两大龙头的成长路径截然不同。恒瑞医药堪称"传统强者转型"的典范,自1997年有财务记录以来持续盈利,2023年创新药收入首破百亿大关(106.37亿元,同比增长22.1%),在营收中占比提升至47%,较2022年的38%显著提高。其渐进式转型路径体现着中国仿制药企向创新药企过渡的典型特征。
"原生创新者"代表百济神州则是相反的存在,自2017年有财务记录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在营收构成上,其营收全部来自创新产品。
研发投入的悬殊折射出两种发展模式的本质差异。百济神州2021年—2023年研发费用累计达490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101.7亿元;
恒瑞医药
截至目前,累计研发投入超400亿元,2021年-2023年研发投入每年均超60亿元,
2024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为45.49亿元,不及百济神州同期的一半
。
从国际化战略的角度,恒瑞医药已获批上市的创新药数量多于百济神州,但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国内。相比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的创新药率先在海外获批上市。其BTK抑制剂百悦泽(泽布替尼)最早于2019年11月在美国获批上市,成为中国首个“出海”成功的原研抗癌药。
这种差异直接体现在国际化进程上:2023年,恒瑞医药的海外收入占比仅为2.7%;而百济神州泽布替尼,2023年开始获FDA批准CLL/SLL适应症后,全年在美销售额同比大增142.6%至9.46亿美元,全球销售额总计13亿美元,成为百济神州的首个“十亿美元分子”。2024年前三季度,仅泽布替尼在美国市场的销售额,就占据百济神州总产品收入的50%。
不难看出,百济神州在研发领域的高投入和国际化布局,不仅确定了百济神州自身的竞争力,同时还为致力于创新的中国Biotech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中国创新药走出去的战略定位已发生根本性转变。据Evaluate Pharma早期数据显示,在全球8300亿美元创新药市场格局中,美国以55%的份额主导市场,欧盟占据22%,而中国市场仅占3%。这种结构性失衡揭示出,
单纯依赖国内市场,已无法支撑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
。
另一方面,国内市场支付端的压力正在形成创新药出海的"推手效应"。公开数据显示,
2021-2023连续三年谈判成功的新药,平均降价60%以上,而中国药品90%在医院和诊所销售
。集采的常态化对于创新药企来说,难以仅依靠中国市场的回报支撑持续研发投入。
而目前,中国创新药走出去的方式主要是以license out 为主。一位中国Biotech 首席执行官在刚举行的第十三届亚洲医药研发领袖峰会上表示,license out 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创新药企业需要钱来生存。
中国药促会的数据显示,国内多数Biotech企业资金储备不足,现金流5亿元以下的企业占比高达28%。此外,境内资本市场逐年降温,IPO企业数量和融资总额下降。进行海外商业化布局不仅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搭建销售网络,在后期还需要大量资金进行运营。
因此,对于大多数在世界舞台根基尚浅的中国Biotech来说,license out从战略选项变成了生存必需。通过BD交易深度捆绑了一个MNC合作方,利用其在全球的布局,无论是后续的临床开发、与当地的药监部门沟通,还是产品生产、销售、扩大知名度等对中国Biotech而言都是有利的。
但这种”卖青苗“的方式也引发了行业担忧:大部分优质管线的外流,是否会使中国创新产业出现“断档”风险?
近日,在2024《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基础上,一份《关于医保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第二稿征求意见稿在业内传播,其鼓励商保公司通过优化产品、投资等市场化方式为创新药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并明确要求对创新药物建立差异化的支付机制。
当Biotech们开始盈利,政策对创新药扶持的力度继续加码,资本开始回暖,中国创新药企或许才能真正从简单的出海转变为深层次的国际化布局,亲手将好的管线送出海外,成为一支不可撼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