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总是乐于重复做一些大人看起来毫无乐趣的事情,比如重复的发出一个声音,重复的丢东西,重复的爬来爬去,重复的走来走去,乐此不疲。我的大儿子星宝在小时候,会在一整个漫长的暑假里重复的画飞机,去年他受爸爸的影响开始打篮球,现在画面中重复的主题就变成了打篮球。
最近一次半小画的小序老师的美育讲座里,一位家长提问:
“我家的孩子总是重复画一个东西,该怎么纠正呢?”这个问题并不是个例,几乎我们每次做美育讲座都会遇到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有意思的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重复做一件事”是一个毛病,需要纠正。
学习钢琴,必须要经历重复练习。
学习象棋,必须要经历重复练习。
学习篮球,必须要经历重复练习。
重复练习,是任何学习必经的部分,大部分人浅尝辄止,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无法安定的进入一项深入,最重要的原因是无法闯过
“重复练习”这一关。
我教授成人的美育课堂,为了能够让同学们安于那些需要重复练习的基本功,我会在课程设计上花很多心思,如何更加保护大家的兴趣,如何能激励大家更好的坚持,如何能帮助大家认识到重复的意义。
即便如此,依然常常能感到,大多数人总是希望避开
“重复做一件事”。同学们的问题很多都会围绕着“我为何一动笔不能做到老师那样”、“啊,要画那么多啊,有没有什么办法尽快做到呢”,一旦动笔一两次还做不好,大家很容易会自我受挫:“唉,我没有天赋。”
大多数时候,我会打趣的说:
“如果你们画几次就跟我这画了
20
多年的画得一样好,就该我哭了好么。”我们常常错误的理解了天赋,我们以为天赋是不用花什么力气就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可以出类拔萃。但事实上,所谓天赋,就是能在无趣的重复中找到乐趣,并坚持下去的能力。
“重复做一件事”,几乎可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只要观察自家的小孩,或者自己身边的小孩,你会发现他们常常在执行一个的动作后,不断的重复它,直至完全掌握。
家里有学步儿的父母都知道,学步儿在学走路的时候,会不停不停的要重复走路,要
“重复去做”的力量,在小小的身躯里简直大得惊人,源源不绝,直到把父母累个半死。乐于“重复做一件事”就是我们的天赋,不然我们不会学会用两条腿站立走路,不然我们不会学会把饭吃进嘴巴里,不然我们不会学会系上运动鞋的鞋带。这些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都是我们曾经一遍一遍重复去练习的结果。
没有能一开始就做好、仅仅几天、仅仅几次就做好的事。但正是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的重复去做,我们终于运用自如。
“重复做一件事”对于孩子们来说兴致盎然,他们不厌其烦的把东西丢下去捡起来丢下去捡起来,打开关上打开关上,爬上去滑下来爬上去滑下来,直到能熟练的运用自己的小手小脚,然后他们又开始不厌其烦的“重复”思考、发现和提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而
“重复做一件事”对于成年人来说,却实在是非常无趣,无比枯燥,完全提不起劲。我们忍受不了重复的练习,我们想要健康,但是运动两天就觉得实在太无趣了;我们想学技艺,但是练两天基本功就觉得坚持不下去了。而且一旦我们习惯了如此,反而看孩子安静沉醉的“重复做一件事”觉得很不正常,毫无意义,要去纠正干预。
不禁让人好奇,这之间发生了什么?
静静去观看一个孩子的成长,你会听到很多的声音:
“不要丢!”
“哎呀,你看你搞得!”
“来来来,我来!”
我们从未细想过一个孩子在
“重复”的吃饭和“重复”的走路过程中遭受的打压。试想想,我们用我们惯常的言语来对待一个刚学用筷子的外国成人吧,如果他听到的是一个孩子接受到的这些信息——当他刚一开始拿夹不起时,我们在一旁说“看,不行吧”,他好不容易夹起来又掉出去,我们在一旁说“哎呀,掉桌上了吧”,他终于夹到嘴边又掉下去,我们又在一旁说“哎呀呀,看衣服都弄脏了”,我们牢牢的盯着他的一举一动,在他反复几次做不好后,我们终于说“来来来,还是我来喂你吧”。
要每日顶着这样多的
“你怎么不能一做就做好”的密集暗示,我们对于自己需要重复去做才能做好一件事失去了信心,而忘记了“重复去做”是做好一件事本来的样子。
三岁那年,从夏天一直钉到冬天,星宝给自己钉了两架飞机
在我家,如果说我对孩子们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我非常注重孩子们
“重复做一件事”的能力。只要是不妨碍他人,和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我会尽可能为他们撑起一块安宁天地,不让其他人干扰到他们——他没有妨碍谁,谁也不能妨碍他。
在我们家,基本在孩子一岁以后,吃饭就是他自己的事情,照顾年幼的孩子为他洗衣服当然是父母的事情。父母不为孩子吃饭负责,在孩子能够自如吃饭以前,孩子也不必为吃饭弄脏衣服负责。
星宝有段时间很喜欢推拉抽屉,我就会把家里最下面的两层抽屉全部换成玩具,尽可能的帮助孩子不妨碍到我,即使他把抽屉里面的东西翻出来丢满地,我不至于太崩溃。星宝有段时间沉迷于钉钉子,我于是立马找出来一堆木块来给他,再交给他一把铁锤和钉子,支持孩子沉醉于重复做一件事,很棒的地方就在于,世界终于清静了,起码能让孩子安静相当长一段时间不会喊
“妈妈、妈妈”。
所以在我心里,我把
“重复做一件事”的能力等同于独处的能力。
重复再重复,就是运用自如的秘诀
作为已经成年的我们,非常有必要认知到
“重复做一件事”的意义,首先有利于我们安下心尝试去唤醒自己本来就拥有过的能力,对自己从内在安宁下来有很大的帮助;其次能有效的防止把对自己的不满转移到孩子身上,不在孩子重复做一件事的时候不断的打断和发出干扰;最后能使得这一切不继续在家庭里传承。
总之,孩子相比父母往往更加正常,当我们想要纠正孩子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我们需要调整下自己。(这话真是说得太客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