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咨询这些年来,我深切地感受到:很多时候,一个咨询项目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选对老板,以及这个企业本身是否具备成功的基因。
如果老板内心充满激情,追求卓越,渴望把公司做好,那么咨询就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让这个公司跑得更快。可是,倘若老板根本无心经营好公司,或者其人品不好,不诚信,那么即便我们给出再多的方法也无济于事。
所以,做咨询项目时,选择一个靠谱的老板和一家卓越的企业特别重要。
那么,如何定义一家卓越的公司呢?在上周日的读书会上,我分享了美国管理学家托马斯·彼得斯所著的《追求卓越》一书,他在书中总结了卓越、创新的企业需要具备8个共性特征。
很有道理。我将结合自己理解,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采取行动
卓越公司的第一个特征,叫“采取行动”。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不能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我见过很多公司要做一件事情时,先做了大量的调查、大量的报告、大量方案,却很少有付诸于行动的。之所以不行动,要么是受到企业内部过多的流程限制,要么是过于苛求完美,希望先做到完美,再去完成。
我举一个例子:我有个做大B业务的客户,他说要提高他们的销售能力。结果他的销售是怎么干的呢?有个销售接到客户一个600万的订单后,却一直在写自己的方案,一个月过去了,依然在修改、调整方案。
后来,我去给客户做Review的时候,我问他:“这个单子你签了吗?”
他说:“没有。”
我说:“你单子都没签,你绣什么花呢?你是不是应该把合同签了以后再去调整你的方案?作为一个销售人员,最重要的是先把客户签下来,如果没有签下来,你连机会都没有。”
很多公司都是这样的,在做决策、制定方案或研发产品时,总是过于谨慎,开无数的会,做大量的研究和报告,却没有马上采取行动,结果时机就这样白白流失了。
我们不应该期待有完美的产品,因为它不可能存在,先干起来才是关键,然后在干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迭代。
埃里克·莱斯在《精益创业》中,提出了“最小可用品”的概念,指的是“能满足最基本功能的产品”。先发布“最小可用品”,然后不断接受用户反馈,快速迭代,直到打磨成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好产品。
卓越的公司不会等待,而是会立刻采取行动,只要“方向大致正确”,就可以着手实施。
全世界的卓越公司,都把行动力视为重要的素养。比如说日本企业,日本人在做项目时,非常擅长以最小的创新单元去做,快速地解决这个问题。这体现了组织的敏捷度。
再比如说麦当劳,麦当劳是怎么开发菜品的?它在验证一个菜单的时候,不是说什么都准备好了,再去研发出来,而是把菜品在一些偏远的地方门店做实验,如果这个菜品受大众喜欢,再快速扩散到了全国。
所以,卓越的企业,往往是先开枪,再瞄准,边走变打。
接近客户
稻盛和夫说:答案在现场,现场有神灵。当你业务做不出来的时候,当你不知道怎么干的时候,你要去跑客户,做调查研究,客户总是会告诉你答案的。
创新业务怎么做,用户体验怎么做,服务品质如何提升,这些问题的答案,你都要从客户那里去寻找。
我们先对客户做个定义:客户包括外部客户,也包括内部客户(员工)。
先说说外部客户。在这个百年巨变的时代,每个行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大中小客户,他们到底面临什么样的压力,我们如何更好地帮助他们?其实,没有其他的办法,就是接近他们,去了解客户切切实实的痛点、需求,给出真正能落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举个例子,很多咨询公司老板来找我,问我说:“Cherry你为什么可以不断地创新这些咨询的产品?”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天天在跑客户,我每天和客户在一起,所以我知道客户要什么。客户去欧洲邀请我去,我背个包就走了;客户去东南亚要开拓市场,他说你跟我一起去看市场,我背个包就走了。
永远不要把屁股对着客户,对客户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你对客户没有敬畏之心,客户怎么能成为你的衣食父母呢?
再说说内部客户。很多管理者会说,员工驱动不了,不知道怎么管理。在我看来,原因只有一个,你不了解你的员工,你不了解你的下属。你不知道他要什么,他想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你驱动不了他。
比如说,一个销售精英,他想要的是不断学习成长,不断地挑战,取得成就感,作为老板,如果你没有给他设置有挑战性的目标,每年让他干重复的工作,他不躺平才怪。
大道至简,解决问题的方式永远都是简单的,就是接近你的客户,了解你的客户,倾听客户的意见,解决客户的问题。
自主和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家企业崛起的很重要的因素。但很多企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会逐渐丧失掉创新的精神,而这也是很多企业走向衰落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我认为任何公司其实都不缺乏创新的基因。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创新精神,每个人都有很多创新的点子。
那么,为什么当公司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我们的创新会越来越困难?越来越困难的本质是什么呢?
其实是因为我们缺少创新的土壤。比如说我们不鼓励创新者,创新者他没有好处,失败了我们也不能包容他的失败,我们内部没有创新孵化机制,这个时候你的创新就是出不来的。
有些老板在公司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不停的说“创新、创新”。可是,他对于创新的容错度是很低的。
往往是,对创新业务还没有想清楚,就火急火燎地去干。干着干着,就变得雷声大雨点小。一旦创新业务没有干不出来,或者有了亏损,就马上裁人,把业务砍掉,最后干创新业务的老大背锅出局。
做创新业务,你要有包容性,要有容错机制,不能断掉他们的后路,如果做错了就“清算”,那么也没有人敢去做这件事。
当年王坚做云计算,也遭遇了无数的挫折,被人骂骗子,王坚博士也非常委屈,他说:“这两年挨的骂甚至比一辈子挨得多。”
但最后集团还是决定一年投十亿,即便是坚持10年也要做成这件事,最终云计算成功了,成了阿里又一条增长曲线。
所以,我认为每家公司、每个人都不缺乏创新的点子,缺乏的是创新的土壤。对于创新业务,你一定要有包容性,企业一定要有容错机制,要有创新孵化机制。
以人为本
在《追求卓越》这本书里,托马斯·彼得斯认为,以人为本,就要以对待成人的方式对待员工。
什么叫对待成人的方式?首先,你要坦诚,不要忽悠你的员工;然后,你要尊重他们,给他们尊严,把他们当成提高生产力的主要来源,而不是把他们当成工具。
那么,我理解的以人为本是什么呢?
第一个,众生平等。即把每一个人都看成和你一样平等的人。我在我公司里面不会因为他是一个高管,你是一个员工,就区别对待。我给客户做咨询,也不会因为这个公司是收入规模1000亿的,那个公司收入是5个亿的,就区别对待。
第二个,视人为人。就是你要把人当人看,这句话很本质,什么意思呢?
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喜怒哀乐,你要把别人当成人看。作为老板,要时刻关注员工欲望和诉求,关心他们困难和悲喜。反过来,员工也要把老板看做有血有肉的人,有脾气,有焦虑,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工作机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你能不能体量别人、视人为人,是一个人领导力的最高体现。
再举一个例子,在我做咨询的时候有一个客户,我跟这家公司的HR、项目负责人,甚至基层的员工的关系都做的很好。
很多人问,Cherry你是怎么做到的?其实就是视人为人,我不会因为跟董事长关系好,就不把下面的小朋友放在眼里。如果你能做到视人为人,你就一定能够做到所有人都围绕着你、喜欢你。
另外,以人为本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不能口惠而实不至。你必须要有清晰的目标指导下属,带下属拿到结果,你要让下属跟着你有饭吃,有酒喝、有肉吃,有希望,有盼头。
所以说,领导力的根基,其实就在于以人为本。
价值驱动
卓越公司一定是以价值为驱动的,公司的决策者不会想着我要捞多少钱,而会思考:我做的事情对别人有什么价值?对社会有什么价值。
每家公司每年都会开战略会,你不妨想想:你的战略会到底是从你个人出发,还是从客户出发?
在我看来,所有战略成功的根源都在于你找到了真正的客户价值,别无其他。这就是我做这么多年战略会的一个特别深刻的体会。
如果说你只是从你个人的成功出发,比如你今年目标是赚一个亿,我要做成一个伟大的公司,我跟你讲这些都没用。因为你的成功跟客户没有任何关系,客户只关心他的价值。
所以说,真正好的战略,只有一点,就是价值驱动,战略成功的根源,就在于你有没有找到你的客户价值,客户是不是愿意为此埋单、并且持续复购。
为什么别人会有那么多的爆款产品,而你的产品不会爆?
你首先要去思考,你的产品是不是从用户痛点出发,能不能真正创造客户价值。很多人都在讲红海,但是能耐心挖掘客户痛点,认认真真做产品的人,实在太少了,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的,就更少了。
其实,任何行业,只要你能以价值为驱动,认认真真做产品,到处都是蓝海。
坚持主业
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多元化陷阱”,即面对着经营环境出现的各种机遇,放弃主业,大踏步进入多元化的产业领域,甚至是自己还不熟悉的陌生领域。
绝大部分的公司都是因为多元化经营死掉的。这样的案例太多了,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真正成为行业头部的企业,都是在坚持主业。比如说,酵母的客户双胞胎集团是全球知名的猪饲料集团,就是因为双胞胎集团董事长鲍洪星30年来只做猪饲料;飞鹤奶粉做到这么好,也是因为董事长冷友斌20年来只做奶粉,把婴幼儿奶粉作为主业。
所以,对绝大部分的公司来说,坚持主业就足够成功了。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一些组织能力卓越的公司,它可以做多元化经营。比如安踏、LV等。
关于多元化,这里给大家几个建议:
第一个,不要轻易去做多元化,尤其是企业还很小的时候。什么样的企业可以做多元化?就是你在本行业做到Top One了,你已经没有增长的空间了,这个时候你是可以做多元化的。
如果你的公司还很小的时候,你的主业还没有做好,你就盲目做多元化经营,那你大量的东西都是分散的,你一定会失败。
第二个,什么时候可以做多元化?就是你已经有了非常强大的竞争力。比如说安踏,安踏最重要的竞争力是因为它的营销能力很强,销售能力特别强,在行业内都处于领先地位,所以它可以通过收购优质品牌,如FILA、迪桑特和始祖鸟,通过差异化的运营,形成品牌矩阵。
如果没有强大的营销能力、销售能力做支撑,再好的品牌收购进来,也是没有用的。
组织简单,人事精简
在组织内,我们经常会面临很多复杂的问题,比如汇报的问题,决策的问题,审批的问题,流程的问题等等。这涉及到大量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倘若信息不对称,就会带来猜疑。
所以,我们经常看见,领导做了一个决策,开会反反复复沟通无数遍,依然落不了地,中间浪费了大量的成本。
在跨部门协作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存在着“部门墙”的现象,各部门间各自为政,所有部门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结果就是,在协同的过程中,开了无数的会议,但还是没有达成一致。各部门依旧相互掣肘,推诿扯皮,导致业务无法推进。
如何应对组织的熵增现象呢?组织一定保持特别简单的组织业态,要有简单的组织文化。
当组织变大了,你会发现组织里有山头主义,官僚主义,组织内耗严重。这个时候,你就要做组织的创新,把大组织往小拆,保持组织的活力。稻盛和夫先生的“阿米巴”经营思想,其实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一个问题出现了卡点,不要让所有人扑上去解决,而是成立一个特别小组去解决这个问题,让人像活水一样流动起来,保持组织活力。
那么,人事精简是什么意思呢?人事精简的反义词是人浮于事。每个人看起来都很忙,但是他们也不出结果,或者他的工作量完全不饱和,或者他的工作量波峰波谷太明显。
怎么办呢?最好的方式是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给他发两个人的工资,这样他很开心,公司也很开心。如果一件事一个人可以干完,就千万不要用两个人,这是尤其重要的。
切记,简单就是效率,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宽严并济
一家公司最好的工作氛围什么样的?很压抑,肯定不行,那样缺乏活力;很散漫,肯定也不行,那样工作没有效率,没有结果。
最好的组织氛围,其实是毛主席说的八个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有些事情要严谨,有些事情要活泼,要做到宽严相济。
什么地方是宽的?工作方式可以是宽的,一项任务布置下来,你框定方向就行了,不要抑制下属的创造力,让下属自主地根据自己的节奏和经验,做好这个事情。
什么地方是严的?价值观是严的,当下属违背价值观,触碰到公司的红线的时候,一定要严格要求,强势捍卫价值观。
我举个例子,阿里巴巴有一年发起在线抢月饼活动,有4名程序员用技术手段改写程序脚本,多刷了124盒月饼。这看似是一件小事,但阿里认为,这种行为触及了诚信价值观的红线,因此将这4名程序员全部开除了。
再比如说,目标是严的。对于公司的目标,我们一定要重视,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完成,做到使命必达。
公司要有创新力,就一定要有活力,但同时一定要有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
最后,总结一下:如何定义一家卓越的公司?看这8点就够了:采取行动、接近客户、自主和创新精神、以人为本、价值驱动、坚持主业、组织简单及人事精简、宽严并济。
推荐阅读:
《用错一个人的代价,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2025年企业的关键词,仍然会是:降本增效。
那么,什么是真降本?什么是假降本?
如何真正提升员工的人效,创造更大的收益?
如何在业务端、财务端、人力端提升效率?
如何开好战略共创会,为业务提效?
如何从人才选用育留等维度,为人力提效?
怎么发钱,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
以上问题,你以上问题你都可以在《》中找到答案。降本增效是一整套系统工程,想要高质量降本增效,就一定要经过系统的培训。
点击下方卡片,立即学习。